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來逸晨 共享聯盟德清站 王力中 張志炜
德清縣氣象局災害預防中心聯合縣農業局茶葉專家日前在莫幹山鎮查看茶園土壤、茶樹紅葉等情況,幫助茶農科學抗旱。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 蔡俊 攝
“喂,今天打井能排上嗎?”這幾日,德清縣阜溪街道民進村種茶大戶馬平華每天第一樁事,就是聯絡打井隊,為自家900畝茶樹找水源。一個多月高溫少雨,山區的灌溉用水庫逐漸見底,大批茶樹“中暑”,輕則葉片變色脫落,重則枝條焦枯幹癟,更不濟的已整株死亡。“周邊情況都一樣,大家都急着挖井灌茶,打井師傅忙不過來啦!”雖幾經尋找,終于選定了一處位置打井,但打下去究竟能不能出水,他心裡也沒底。
随馬平華進入他的王婆嶺生态茶場,記者看到,驕陽之下,原本綠油油的茶山已曬脫了色:山頭上土層較薄,災情最重,連片的茶樹奄奄一息,葉片幾乎全部焦黃脫落,輕輕一捏便碎成粉末;坡面上的茶樹情況也不容樂觀,葉面萎縮卷起,由綠變黃,并随着灼傷程度加深變成紅褐色,如果極端天氣持續,變色區域将不斷擴大。目前,他的900畝莫幹黃芽和白葉1号,一半以上面積的茶園已不同程度受損。
“今年情況太極端,除了根系生長不足的幼年插苗、年輕茶樹遭災,好多我種了快10年的老茶樹都熬不過去,被曬死曬傷。”馬平華痛心地說,雖然自家茶園屬于每年隻采一季春茶的“名優茶園”,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明年開春後,茶葉減産減收已無法避免。
在生産夏秋茶的德清縣莫幹山鎮千畝山茶場,茶農損失正不斷擴大。該茶場負責人高國治告訴記者,自己的350餘畝茶園中,有180畝是可采春、夏、秋三季,每年收4輪的“機采茶園”。如今,持續高溫幹旱造成“樹死茶傷”,今年的夏茶已然絕收;按慣例,下個月秋茶就要開采,但目前秋芽沒有一絲冒發的迹象。“看這長勢,秋茶采摘,我也不抱什麼希望了。”他心情低落地說。
此番茶葉熱害、旱害,在全省各地的茶産區都有發生。記者了解到,在“中國有機茶之鄉”武義縣,11萬畝茶園中有40%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熱害、旱害,重度受害茶園面積已超1萬畝,其中近3000畝茶園的茶樹整株死亡,絕産絕收。
為解烈日之下茶農之困,8月以來,省農技推廣中心茶葉專家已分頭前往金衢盆地、浙南浙北山區等地實地調研,了解災情,為基層農技人員幫助茶農開展抗旱自救把脈。
專家指出,在高溫幹旱持續的情況下,除了澆水和遮陽,應暫停一切采摘、修剪、施肥、噴藥、耕作、除草等農事操作;等高溫幹旱整體有所緩解後,對于枝條上部和頂端芽葉并未完全枯死的輕度、中度受害茶園,應留枝養蓬,不要修剪;對于蓬面枝條枯死的重度受害茶園,立即采取适度修剪,在枯死部位以下1至2厘米處将已枯枝條剪去。
專業指導之下,目前,各地茶農正積極采取一系列減災措施。在德清,縣農技推廣中心和縣氣象局災害防禦中心的技術人員正聯手組隊,上門為茶農排憂解難。“每天早上9時前、下午5時後的氣溫比較适合灌溉,切忌高溫日頭下澆水”“水不要噴在葉面上,直接灌到土壤裡”“有條件的,搭棚架覆蓋黑色遮陽網,為茶樹遮陰”“茶棚下可鋪草,幼齡茶樹區每行間可鋪上無紡布,減緩水分蒸發”……連日來,馬平華、高國治收到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在專家幫助下,我們正盡力減少茶園損失。”馬平華坦言,“但如果能申請保險索賠挽回一些損失,我們茶農也能安心一些。”他說。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州安吉縣、衢州市衢江區已率先将高溫熱害、氣象幹旱納入當地茶葉氣象指數保險責任範圍之内,但省内其他各級茶葉政策性保險還不能對高溫幹旱進行定損與索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