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影視劇中的古裝服飾到哪裡了

影視劇中的古裝服飾到哪裡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01:20:44

文|劉瀛璐

雖說戴冠到宋明才開始形成風氣,但在唐代已經可以見到雛形。全唐詩曾收錄徐夤《銀結條冠子》:“日下征良匠,宮中贈阿嬌。瑞蓮開二孕,瓊縷織千條。蟬翼輕輕結,花紋細細挑。舞時紅袖舉,纖影透龍绡。”民間巧匠被召至宮廷,用結條的工藝,為宮中女性制作銀絲冠子。冠子采用蓮花造型,全靠無數雪潔銀絲交編而成。每一瓣蓮花都像蟬翼一樣輕薄透明,銀絲在編結過程中還會被組織成精妙的花紋。這樣的結條銀絲冠子,質輕、镂空、半透明,戴在舞者頭上,與輕紗薄羅交相輝映,美輪美奂。隻能吹落花瓣的微風,甚至也帶動金銀首飾浮動。

冠飾之外,梳篦成為裝點妝容的新寵。花蕊夫人《宮詞》中有“斜插銀篦慢裹頭”,形容銀篦在發髻部分插得滿滿當當。白居易《琵琶行》則有“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從日常用品演化而來的梳、篦,成為一種首飾,用料貴重,做工精巧。1970年陝西何家村窖藏曾出土的金梳背,就是重要物證。詩人王建《宮詞》詩雲:“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聳綠鬓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别賜一頭梳。”描繪出唐代女性發髻上簪钗和發梳的複雜程度,《搗練圖》《宮樂圖》中都有插發梳的仕女圖像。相比之下,宋人則在梳篦上展出了更精巧的心思,江西彭澤宋墓曾出土雙獅戲毬紋銀梳一件,用一整枚片材打作而成,梳背被分為三重裝飾。此時的獅紋,已經不似唐時異域風情主導,而是具備了更多本土化的特征。類似金銀梳篦這種在唐代多為貴族婦女使用的飾品,在宋代得以普及,尤其是銀梳,蘇轼就曾描寫,浙西山區于潛女尚能插戴大銀梳:“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栉低。”(《于潛令刁同年野翁亭》)

影視劇中的古裝服飾到哪裡了(古裝劇裡常說的)1

從簪钗、臂钏到銀冠、梳篦,截至宋元,似乎女性首飾構成已經發展得日臻純熟,但實際上,明代才是利用首飾裝點到審美極緻的代表。材料上,宋代首飾為求意境廣泛取用材料,明代則更多用黃金,即便銀飾也附以鎏金。人們喜好女子插戴滿盈的風格,甚至到不露發的程度,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紋飾、式樣乃至長短之異各有名稱,金銀首飾以一幅頭面為單位,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關系。“一副頭面”在十件到十二三件左右,盛裝之時甚至多達20餘件,重達1公斤左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