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深度解析現代詩歌

深度解析現代詩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05:16:45

深度解析現代詩歌(海洋視野壯大當代詩歌格局)1

浩瀚無邊的海洋世界,是人類擁有的共同家園。海洋博大、寬闊,是易于觸動詩意的場域之一。這是一群白鹭在廣西北部灣茅尾海淺灘處覓食、休息。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攝

【文藝觀潮】

“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現實背景。思考中國當代海洋詩歌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正是理解新時代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現實狀況與未來趨勢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謂海洋詩歌,即是指以海洋為觀照對象、書寫題材和表現主題而創作出來的詩歌。一般來說,海洋詩歌主要包括這樣幾個類型:描述海洋自然風光的詩歌,如普希金《緻大海》、林莽《綠色港灣》等;以海洋為空間背景,展示人類的生存狀況和精神世界的詩歌,如楊煉《海邊的孩子》、舒婷《雙桅船》、雷抒雁《海的向往》、大解《大海》、西渡《為大海而寫的一支探戈》等;以海洋為詩情抒發和思維擴散的原點,對世界曆史進程、文明發展脈絡加以宏觀審視和深度反思的詩歌,如艾青《面向海洋》、昌耀《劃呀,劃呀,父親們》等。文學是人學,海洋詩歌盡管始終離不開對海洋的書寫,但最終是為了通過海洋這個獨特的對象而折射人類精神現象,展現人類的命運遭際和心靈世界。因此,在上述三類海洋詩歌中,占據主導位置的是第二種。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歌中,海洋詩歌所占的篇幅是極其小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長期處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和格局之中,古人與土地河川的交往甚密,而與海洋打交道的機會并不多。海洋很少作為一種獨特的存在空間和審美對象,而納入詩人的藝術表達之中。近現代以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國人觀照世界視野的不斷打開,海洋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具有的地位日益凸顯,海洋詩歌的篇幅也随之增多。比較來看,百年新詩中的海洋詩歌,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是遠遠超過古代的。而今,随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海洋與中國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海洋詩歌的篇幅将會不斷增多。同時,與新時代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情相一緻,當代海洋詩歌還将呈現出新的風貌,體現出新的藝術特點和美學優長。

以海洋為媒介和對象,進行曆史吟唱的詩篇将層出不窮。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和平、财富與文化交流之路。從海上絲綢之路上,可以窺見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流變史和對外交流史,所以有人指出“海上絲綢之路也稱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也是文化傳遞的路線”。不過,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盡管中外之間以海洋為通道而進行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時有發生,但這畢竟不是最主要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形式。海上絲綢之路所潛藏的文學意義并沒有被完全激活,其間所攜帶的獨特詩意特性也沒有被曆代詩人所充分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海洋詩歌數量有限,或許與此有關。而今,随着海洋這一地理空間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以海洋為紐帶而展開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将會被更多人重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體現出的重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勢必将促使詩人們對曆史悠久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行重新審視和打量。此種情形下,以海洋為詠史切入點而生成的海洋詩歌,勢必将大量增加。

在表現國際題材的當代新詩中,海洋詩歌将會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以往反映國際題材的新詩,往往是詩人“在國外寫的和寫外國的詩”。這些詩歌要麼描繪國外的名勝古迹、現實狀況,要麼彰顯中外人民的深情厚誼。不過,這些國際題材詩歌所表現的國外狀況和中外交流情态,更多的是“陸地”視野中的,很少是“海洋”視野中的。而今,随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逐步形成,海洋将成為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重要紐帶,中外日益頻繁的交流、合作和對話的“國際故事”将頻頻上演。中外友人将在海洋這個别具意義的經濟和文化長廊,譜寫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篇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展開的中外合作與交流的動人故事,必定是詩意盎然、别具情味的,它勢必進入當代詩人的藝術視野,被詩人們加以神奇的點化、精彩的抒寫。近年來《詩刊》雜志“一帶一路”欄目推出的詩歌,有不少就是涉及國際題材的海洋詩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将中外交流與合作推向新的境界,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切入點而展開的表現國際題材的詩歌,也就越來越顯示出曆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同時,體現家園意識、生态意識、能源意識的海洋詩歌不斷湧現。生活在同一星球的人類,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互相依存的命運共同體。而海洋某種意義上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物證。浩瀚無邊的海洋世界,是人類擁有的共同家園。人類有責任共同去維護這個家園的和諧與完整,分享這個家園所提供的便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可以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海洋這一共同家園的庇佑下而展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在此曆史語境下創作的海洋詩歌,自然離不開對家園意識的闡發。而且,以彰顯生态保護和能源節約為主題的海洋詩歌具有特别的意義,體現生态意識和能源意識的海洋詩歌,因此大量湧現出來。這些體現家園意識、生态意識、能源意識的海洋詩歌,從藝術層面上強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曆史自覺。

海洋詩歌所體現出的“海洋”視野,将為當代詩歌格局的擴大和境界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美學資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将促進中國當代海洋詩歌的繁榮。随着海洋詩歌數量的增多和藝術品質的增強,它也必将為其他類型的詩歌帶來不可多得的“海洋”視野,注入新的藝術活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其他類型詩歌的革新。海洋這一獨特的空間場域具有開放性、遼闊性、動态性、多變性、風險性等特質,以此為認知基礎而生成的海洋詩歌,也呈現出視野開放、氣象萬千、繁複多變的藝術境界和審美特征。事實上,那種開放、壯闊、動态、充滿繁複性的“海洋”視野,并不是海洋詩歌獨有的專利,也會給其他類型的詩歌創作提供指導和啟發。“海洋”視野會促成當代詩歌的内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形成對話式依存關系,也促進詩人對大地、河流、山脈等陸地景觀更深入的理解和更豐富的想象,從而帶來當代詩歌格局的不斷擴大和境界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海洋景觀、海洋意象作為當代詩歌的重要美學元素,不隻是局限在海洋詩歌的篇幅之内,還将滲透到更多的詩歌文本之中,當代詩歌的内在美學紋理,由此将會變得更為豐富和多樣。(作者:張德明,系嶺南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