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專屬
中國古代葬玉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山西橫水西周墓中出土了玉面罩,這是目前發現的首個專門為下葬所制的玉器。玉覆面作為中國古代葬玉系列用具中一種重要的器物,曆經西周、春秋、戰國的發展階段,直至西漢,已經逐漸演變為玉衣頭套的一部分。
徐州博物館
玉面罩
武帝以後,大漢帝國政治更加穩定,社會經濟日趨繁榮,國力雄厚;張骞“鑿空西域”,使和田玉等大量優質玉材輸入漢地更為方便;在黃老思想盛行與升仙追求風靡的社會思潮大背景下,人們認為用玉衣殓屍可以使屍身不朽,因此兩漢期間的厚葬之風中,極度奢華的玉衣成為王公貴族入葬的必備殓服,是他們實現升仙願望的重要依托。
漢人以玉衣殓屍以求不朽升仙,但漢墓卻因為陪葬豐厚屢遭盜挖,導緻“喪亂以來,漢世諸陵無不發掘, 至乃燒取玉匣金縷, 骸骨并盡。”(曹丕《終制》)。随着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喪葬時“無施珠糯玉匣”,玉衣也就此絕迹,成為兩漢期間獨有的喪葬習俗。
“劉和”銀縷玉衣 徐州博物館
巧奪天工
玉衣不僅是兩漢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殓服,更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複雜的玉器制品之一。據推算,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需要一個熟練工人花費10多年的時間。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于當時100戶中等人家家産總和。
玉衣如此珍貴,完整留存的卻并不多。“列備五都”中展出的便是西漢時期唯一完整的銀縷玉衣——“劉和”銀縷玉衣。“劉和”其人,史書并未記載,隻能從墓主人腰間的玉印得知他的名字,其身份應為楚王家族成員,同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表明墓的時代應為西漢文景時期。
“劉和”銀縷玉衣 徐州博物館
但信息的缺失并不妨礙我們欣賞它精湛的工藝。這件玉衣衣長181厘米,肩寬48厘米,由2216片玉片、1000克銀縷穿綴而成。其使用的玉材極為講究,選用的是寓意着基業長青的和田青玉,質地細膩溫潤、玉色深重純正。每一片玉片都經過了切割、打磨、抛光、鑽孔,制作複雜至極。在編綴上,玉衣整體顯然是經過巧妙設計的,工匠們先利用銀線把玉片編綴成頭罩、前胸、後背、袖筒、褲管等部分,再拼接在一起。遇到腹部,鼻子,肩膀等地方還專門使用不同形狀的玉片框出了輪廓,頗有幾分“立體剪裁”的意思。
“劉和”銀縷玉衣
細節圖
徐州博物館
豪奢至極的玉衣,終究未能保留住貴族們的身體不朽,也無法實現他們的升仙之夢,但漢代高超的制玉工藝,卻随着玉衣留存至今,向人們展現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我們也向曆代的勞動者緻敬,你們的每一分努力,都在成就着一個又一個的時代輝煌。
參考資料:
《兩千多年的銀縷玉衣主人是誰?大漢文物展登陸嘉興》
《談中國漢唐之間葬俗的演變》楊泓
立足成都 博覽天下
成都博物館
文:劉飛鵬唐瀾芯
來源: 成都博物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