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牛肉米粉店外排隊“過早”的人們。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攝
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州,是座擁有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城。
浩瀚的長江水卷起冬日殘陽的倒影,擊浪聲裡,依然有“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三國英雄故事的回響。而如今,長江之上建起雄偉的荊州長江大橋,這座小城亦伴着歲月安靜的生長。
被荊州小城的曆史古韻所滋養出的,還有荊州人輕松安逸的生活方式。對于大多數荊州人來說,“過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開啟一天生活的第一步。
“過早”,即吃早餐。荊州的早點種類豐富,以面條、米粉為基礎,衍生出早堂面、牛肉米粉、中連面、大連面等品種。根據荊州人的飲食習慣,又出現了元豆泡糯米,鍋盔等十餘種小吃,能做到每天吃一例,一周不重樣。
我們對“過早”的印象,是從天還未亮的清晨開始的。淩晨三點,荊州傳統“過早”手藝人便開始了勞作,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湯或面,經過手藝人的掌勺,最先被遞到起早上學的學生手中,然後是來晨練的老人,最後慰藉了小城上班族們的腸胃。
“過早”,成為了從天南地北回來過春節的人們重新融入家鄉要做的第一件事。洗去奔波的疲憊,食物給人們帶來慰藉的力量。 “過早”喚起的不僅是味蕾的複蘇,還有歸家的人們與這個城市重新建立起來的聯系。
故鄉裡的中國:回來沒吃碗早堂面 荊州人都覺得假期不完整。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念想:小孩還未歸,拜托多開幾天
一周前,西園面館老闆錢振彪在門口貼了一張告示,紅紙黑字:“本店從2月4日(臘月三十)開始休息,于2月19日(正月十五)照常營業。”
錢振彪說,在往年,面館通常在臘月二十六就停止營業了。之所以今年出現這樣的改變,主要是由于來找他打招呼,要他推遲幾天閉店的人太多了。
他們大多是這個城市外出工作、學習的年輕人的父母。在以前,年輕人一般臘月二十四左右才能陸續回到荊州,剛好錯過了面館的營業時間。“不止一個家長來說,小孩過年回來,心心念念吃我們家的面,所以拜托多開幾天。”
錢振彪今年64歲,說這話的時候,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看向别處,但也掩飾不住高興。從1961年開始,錢振彪的父母就開始從事“早堂面”生意。1981年,錢振彪有了自己的店鋪——西園面館。
從開業起,“早堂面”一直是西園面館的招牌。所謂早堂面,就是以豬大骨、雞、鳝魚、鲫魚熬制的湯作為湯底,配上精心擀制的堿水面,加上“碼子”,就是面的配料,以肉菜為主,包括豬肉、牛肉、雞絲、鳝魚絲,能極大地增添面湯的鮮度。
2019年2月1日,西園面館的早堂面。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攝
“早堂面”是荊州市沙市區的傳統早餐。1994年,沙市市和江陵縣撤銷,建立荊沙市(後改名荊州市)。而在此之前,沙市是一個典型的通商口岸城市,是上至重慶,下至漢口、上海的重要航運樞紐。
碼頭文化根植于城市的基因中。錢振彪的父母曾告訴他,碼頭工人每天淩晨上工,幹的都是體力活,特别青睐油多、口味重的早餐,并且有“喝到第一鍋湯”就是吉利的說法。因此,早堂面重視湯底的烹制,輔之以肉菜作為“碼子”,以适應工人的需求,後來也逐漸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據沙市《商業志》記載,早堂面最早已于清代出現。早堂面的創始人是“漢劇大王”餘洪元的父親餘四方:清道光十年(1830年),餘四方從湖北鹹甯來到沙市,在劉大巷口開辦了“餘四方面館”,經營湯面及各樣炒菜。該面館上半夜熬湯,制碼,天未亮就開始經營,上早班的小二叫早班為早堂,故名早堂面。
2019年2月1日,面館用的票。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攝
這些年,早堂面的價格,從錢振彪小時候的三角,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七角五,漲到了現在的五元。這背後的因素,除了物價上升,也有荊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時候,吃早堂面是很奢侈的事情,就等着一周打這一次牙祭了。”錢振彪說,而現在,吃早堂面基本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消費之一。“尤其是回來的年輕人,回來沒吃碗早堂面,都覺得假期不完整。”
付喜就是早起特意來吃早堂面的年輕人之一。今年28歲的付喜,已經在深圳工作了兩年。剛到深圳時,付喜懷念家鄉的過早,常常在電商平台上購買加工過的早堂面“解饞”。每年回荊州,付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一個時間來吃早點。“過早已經成為了令我假期早起的唯一動力了。”在面湯升騰起的一陣白氣中,付喜擡起頭,眼鏡蒙上一層霧氣。她說,今天吃完早堂面,她還打算明天去吃牛肉米粉、元豆泡糯米、鍋盔等其他過早。“算一下,每天吃一樣,假期也基本上無憾了。”
2019年2月1日,荊州的鍋盔。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攝
堅守:一年365天,有350天在早起
2月1日上午9點來鐘,西園面館候餐窗口處排起兩列長隊,來得晚的站到了面館門外。
錢振彪套上工作服,熟練的引導廚房的運轉。廚房共有三人,其中兩人負責煮面與冒面(把煮好的面,放入水中瀝水),另一人配合錢振彪“打面”(烹調面的湯汁)。錢振彪從冒面師傅手中接過面碗,在湯缸中舀起一勺骨湯倒入面碗中,抓起肉片均勻撒在面湯上,又舀起一勺綠色的蔥花。面身圓滑勁道,下沉浸潤在微微泛黃的湯汁中,一碗早堂面就做成了。
一碗面的調制,錢振彪花了不到兩分鐘,但這卻需要他每天淩晨三點起來,準備湯的熬制。34年來,錢振彪每年的365天中,有350天堅持早起。因為,“隻要遲了一天,就沒法給最早來的顧客準備好面了。”
他坦言,做早餐是份辛苦的工作,曾經也想過中途轉行,但還是想把老一輩人的手藝堅守下去。“不能斷在我手裡吧。”
黃家塘米粉店,也是荊州人耳熟能詳的老字号。即使在春節期間,米粉店也沒打算歇業。“你看我現在忙得團團轉,那還有時間休息。”秦官寶,人稱黃家塘米粉店的“秦老闆”,85年生人,運動裝外套上系着圍裙,從淩晨四點,工作到晚上十點,每天大約能賣出2000碗牛肉米粉,耗費160斤牛肉。
相對于早堂面,牛肉米粉的口味更辛辣,這主要是原骨湯底和鹵制牛肉配料的功勞。一碗牛肉米粉,要經過五道工序才能到顧客手中。在秦官寶手中,米粉要經過10秒左右沸水的浸燙,才能令粉身既成型,又充滿彈性。随後,他用大勺分别澆上牛骨頭熬的弄湯,和上鹵水,淋上綠色的蔥花,一碗牛肉米粉才算出鍋。
2019年2月1日,一碗牛肉米粉。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攝
從去年開始,秦官寶正式從父母手中接過米粉店的生意。在此之前,他在外地短暫的從事過旅遊相關的工作。“做米粉很辛苦,還是動搖過。”
晚上九點,客人少了一點,秦官寶從竈台中解脫出來,雙手在圍裙上揉搓。确認自己不需要上鏡,秦官寶松了一口氣。“現在多沒形象啊,買的好衣服,都堆在衣櫃,沒機會穿。一想吧,自己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廚房多。”
到這時,秦官寶才有時間坐下來吃晚飯。晚飯是米飯,混着店裡的肉菜“碼子”。即使做“過早”是份辛苦的工作,秦官寶認為有些堅守也是不能動搖的。比如“碼子”和米粉,一定要手工制作。“原汁原味,聽起來很容易,但有時候是最難的。”
傳承:“把面煮好了,再做别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荊州,繼承“過早”的手藝。黃家塘“粒粒香隆興老店”的老闆卞何剛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退伍後,卞何剛到珠海做了幾年的電腦維修工作,2015年決定回來繼承父親卞學文的生意。
老卞家的招牌是“元豆泡糯米”,這同樣是荊州的一道風味早點。在荊州,人們把它叫做蓿豌子泡糯米。元豆泡糯米是用豬骨湯浸泡熟糯米、熟豌豆調制而成,與糯米配合食用。吃法分為“素吃”和“葷吃”。在素吃的基礎上,葷吃加入了味香肉美的排骨,吃時還可以将糯米和有元豆的湯分開,分别食用。
2019年2月3日,老卞店裡的招牌“元豆泡糯米”。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攝
1993年,卞學文根據在原沙市飲食公司學到的配方,開了第一家店,主要供應元豆泡糯米。并最先推出“葷吃”的吃法,受到了顧客的推崇。卞學文的店從淩晨四點,營業至上午12點,但往往在11點左右,元豆泡糯米就全部賣完。因此,店裡的老顧客都養成了習慣,10點後來到店裡,問的第一句話就是“還有嗎?”而不是“來一碗”。
原料,是元豆泡糯米的精髓。挑選元豆和糯米,要講究色澤飽滿,顆顆圓潤。提前一天,卞學文需要将糯米泡好,然後在當天瀝出,将元豆放在鍋中烹煮,同時用豬大骨熬制鮮湯約6小時。經過這些工序,元豆吸吮了足夠的湯汁變得飽滿,一經入口,豆類的清香與排骨的濃鮮同時通入味蕾,别有風味。
在荊州的早餐圖譜中,“湯”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幾乎所有早餐店主的共識。 一鍋面湯的熬制,要使用最新鮮的食材,要經過幾個小時的慢火烹煮,要保持淩晨四點的堅守,這曾經讓錢振彪感到擔憂,還會有年輕人能繼續這份辛勞的工作嗎?
但去年兒子的回歸,給了錢振彪答案。“他已經開始學了。這是一件令錢振彪很欣慰的事情。“一樣樣來,先煮面,再冒面。學做早堂面,很簡單,但也很難,我對他的要求是,把面煮好了,再做别的事情。”
“過早”串起了荊州老少一輩人的共同記憶。臘月二十九,營業的最後一天,錢振彪結束了上午的營生。仍然有吃完早點的顧客依依不舍,在買票的窗口處問他:“老闆,啥時候再開門?”
“正月十五。辛苦了一年了,該休息下了,祝恁(您)新年快樂。”
“也是。祝恁(您)新年快樂!”這位顧客笑着離開了。
新京報記者 劉壹昭 編輯 胡傑 張太淩 校對 李世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