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9 15:56:52

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逐字稿系列陸續發布中,後續内容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添加客服,還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免費拿!

随着國家越來越重視國民心理健康的發展,不斷倡導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許多人盼望已久的心理學的春天似乎有了到來的迹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心理行業,面對當下的形勢,整個心理行業的未來将會展現怎樣的景象?面臨怎樣的挑戰?大會邀請了五位來自心理服務行業頭部企業的領導者,共同讨論、分享,共同展望心理行業的下一個五年。

主持人——張紅川: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1

非常感謝。

我能感覺到幾位老總在談的時候都很坦誠,這樣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問題朝着更深的一步去問。

我也是長時間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工作,雖然不在實務行業,但實際上和各位這樣的心理學應用公司打交道也還是比較多的。

從我自己的觀察來說,我的确也注意到了,在今天的心理學行業裡,如果用術語來講,就是“内卷化”特别嚴重,每一家公司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低質量的重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做得很辛苦,但實際上很難見到規模和質量上的提升。

心理學行業裡頭部企業本來就很少,張冉總剛才提到說還有“獨角獸”企業,我就把這個尖銳的問題直接抛給幾位老總:

你們覺得5年以後或者在一個可見的未來,咱們的企業能不能成為“獨角獸”?

如果不能,是為什麼?

如果能,又是為什麼?

成功之道——張冉: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2

我覺得如果以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這幾家公司的商業模式來看,包括成功之道在内,我覺得都不可能。

剛才也談到我覺得要成為“獨角獸”企業,需要具備幾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從技術上要有别人不可複制的、獨特的東西,并且别人假如要超越,可能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

第二個條件就是從需求上要有足夠的規模、足夠高的使用頻率、足夠高的剛性需求、沒有太多替代品,還得有先發優勢,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是沒有可能的。

但我覺得從剛才顔總提到的泛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完全有可能,甚至這樣的機會太多了,但肯定不是基于現在的業态基礎之上能生長出來的,而是在業态之外另外的方向,這是我的觀點。

易普斯——馬凱華: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3

我覺得在心理學行業裡,要看怎麼去定義“獨角獸”,如果說是在行業裡做的比較領先的話,我覺得還是有信心的,但心理學行業确實是有行業特點的,我比較認同剛才張冉總說的那些成為“獨角獸”的條件,可能既需有機遇還得有技術,要天時地利人和都湊齊了,可能才能成為一個“獨角獸”型的公司。

就心理學的整個行業應用來講,我個人感覺它的發展是蓬勃的,但是從盈利、收入等方面來看,的确是不像其他的互聯網或者金融等行業那麼掙錢,所以即便有的時候我們在做心理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大量的企業客戶和個人用戶,實際上整個企業的經營收益依然不像其他行業那麼利潤可觀。

如果要成為“獨角獸”的企業,我确實跟張冉總的意見比較一緻,就是怎麼樣利用好我們所服務的人員、技術和規模,在除了心理學核心應用之外的其他相關領域裡,去創造一個盈利的點,我覺得這可能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盛心陽光——張婕: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4

未來5年盛心陽光會走得非常好,這一點是我知道的,而且能看到好的樣子已經出來了,因為盛心陽光這15年走得非常穩、非常紮實,所有我們做到的東西都是手能摸得到的,并不是虛幻的,所以好是毫無疑問的。

我認為盛心陽光不會成為“獨角獸”,未來也不會的原因是我們的發心不在這裡,可能這也是我跟男生思維角度的不一樣,我是一個企業的創始人,也是領導者,如果我沒有發心,企業就做不成這件事,這是我非常肯定的,他們不會在這個地方把這件事做成的原因是我們确實沒有想過要往這個方向做。

其實當時在2005年我們幾個股東在讨論公司願景的時候,很多人都還不知道什麼是EAP,我說,“我的願景是要讓盛心陽光成為EAP行業裡受尊敬的EAP供應商。”

當時另外一個男性投資人不太高興,他問,“受尊重的是什麼意思?”

我說,“要受到我們客戶的尊重,受到學術界的尊重,受到我們自己員工的尊重,還有受到同行的尊重。”

我今天坐在這兒,張冉總邀請我來參加大會的讨論,我覺得至少“受尊重的”這一點我還挺滿意的,其實是特别滿意,我覺得已經達到了一條能夠看到的願景。

當時那位男性投資人很不高興,他說,“我們要成為EAP行業的領先者。”

後來大家都互相有了讓步,所以盛心陽光的願景是“做EAP行業的領先者,做受尊敬的EAP供應商”。

關于“領先”,我覺得有某些方面是領先的就好,但是“受尊重”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我覺得盛心陽光會做得很好、很穩、很踏實,但不會去當最好的或者最大的“獨角獸”。

陽光易德——顔研: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5

我覺得這個問題首先是得弄清楚幾個含義,首先“獨角獸”是什麼定義?是客戶規模還是用戶規模?是收入規模還是利潤規模?

(主持人:那我給一個小的定義,假如指的能夠營收百億。)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指的是心理健康還是心理産業?

(主持人:整個心理行業,或者說您目前的這家公司。)

如果指的是營收百億的話,要看我們的定位在哪裡,如果我們的定位是在心理健康領域,恐怕做到百億确實是很難的,市場容量到底有多大得好好分析,客單價、複購率這些能不能支撐這麼大收入的盤子?

但是從泛心理的角度,或者心理産業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完全是有可能的,就像現在陽光易德的定位是“要做心理大數據的運營商”,首先是個運營商,其次是心理大數據的運營商,而不是傳統的某一個心理服務,如果定位在這兒的話,其實路就比較寬了。

但是路寬的同時面臨的挑戰也很大,要在哪發力?

因為畢竟資源是有限的,在哪個泛心理領域,或者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力,這是需要時間和精力一點一點去鋪墊的。

我回答剛才的問題,如果聚焦的是比如心理健康,甚至聚焦點就是心理咨詢或者培訓領域的話,我覺得做百億真的很難,這點我同意張冉總的判斷,很難出現“獨角獸”,但如果是泛心理領域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是泛心理領域,我們面臨的友商也好,面臨的市場競争情況也好,就遠遠不隻是我們今天坐在這裡的這圈人了,也許面臨的是阿裡,面臨的是那些互聯網頭部的企業,怎麼能夠在跟他們的競争中找到自己獨有的看家本領,這是一個挑戰。

渡過——張進: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6

我的情況跟幾位老總不一樣,因此關于“獨角獸”的問題想法是恰恰相反的,我不想而且覺得我們不應該成為“獨角獸”,因為我們是做社會支持的,社會支持就決定了不可能靠一個人、靠一家公司來做,必然是要靠全體、靠全社會一起來做的。

正像張冉總今天講的題目“主體覺醒”一樣,我非常贊成,就像我們現在所做的患者社區就是需要“主體覺醒”,有更多的人來參與。

我給自己以及渡過的定位,無非是一個發動者、一個探路者,當我們調動起來,找到了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繼續一起往前走,正如目前在整個中國做民間抗抑郁的機構,也不僅僅是渡過一家。

我不是最早的,我也不是最有經驗的,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做,我們現在有一個“民間抗抑郁同盟”,已經有20多個團體都是像渡過這樣的群體,“民間抗抑郁同盟”把大家都組織在一起了。

因為我比較長于理論思考、比較長于概括,我給我個人的定位就是為民間抗抑郁去思考一些理論基礎、思考一些方法,做好探路者。

我們最終的目标并不是想做成百億的規模,而是希望将來逐漸消失了才好,因為我們工作的方向是病态,希望的是天下無病。

目前除了剛才提到的提供一些線上服務之外,我們正在做一個線下的康複基地,我将其命名為“中途島”,為什麼叫中途島?就是希望康複基地做好以後,将來可以作為患者從醫院到家庭之間的過渡地帶,我最大的期望是目送遠去,康複了離開就永遠不要回來。

主持人——張紅川:

的确心理行業跟其他行業不太一樣,不是每一家企業的目标都是要成為“獨角獸”,我覺得這的确是心理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非常大的一個不同或特征。

但是我們還是會思考一個問題,目前的心理行業有着現在這麼大的體量和規模,而目前行業裡的許多企業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同質性比較多。

雖然在場的幾家頭部企業都有着明顯的差别,但如果我們看一下那些相對比較小型的公司,他們所做的事情就非常相似,非常具有同質性,所以我想請問各位,你們會如何去評價這樣的情況?或者你們覺得将來在5年之後,這一批具有同質性的小型公司的命運将會如何?

當然并不是說站在現在的高度去看那些小型公司的創業者,而是大家都是從小型公司做起來的,也希望各位能分享一些經驗。

盛心陽光——張婕:

我覺得從做小型公司的角度來說可能講的是創業者,創業者是真的很需要在意發心的,你到底想要做什麼?這件事是否能讓你有為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感覺?

剛才張進老師介紹的時候,我特别感動,他也很坦誠,自己以前是怎麼樣的,想要做什麼,未來要實現什麼,每一步需要如何走都非常清晰。

我覺得現在心理學行業的從業者出現的同質化,是因為大家都想開一個工作室,然後做咨詢、做培訓,這樣同質化就太強了,而且有些人會以為心理行業好像現在很好賺錢就進來了,但是真的自己很喜歡這個行業嗎?真的很想做成嗎?我覺得這是現在許多人特别缺乏的,所以如果是對創業者來說,這是第一點,要考量自己的發心。

第二點,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活下來,先活下來再活好,第一步是活下來,第二步是活好,第三步是幫助他人,第四步是去促進社會進步。

大家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下來,我們也都是從兩三個人、三四個人到四五個人這麼做起來的,我記得當時盛心陽光隻有6個人的時候就接了聯想6000多人的單子,其實當時沒有别的念頭,就是把事做好,能先活下來,活下來之後我們想了很多,好像看别人都做得很好,其實在這個行業都很難,但又很有機會。

而且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在做助人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混淆志願者行為和商業經營行為,就像這次疫情的熱線,我每次都會非常清晰地告訴同事:“要知道你現在是在做志願活動,還是在做商業的市場活動,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一部分你可以收費,一部分你不能收費,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哪一件事情。”

渡過——張進:

首先我跟幾位老總不一樣,他們都是在做大企業,而我做的事情連算不算得上企業都不知道,雖然現在渡過也是以公司的形式在運行。

我認為空間肯定是有的,我就代表我自己,對于我來說空間肯定有,因為需求足夠大,需求大到無論有多少家機構,至少在我目前的可見範圍之内,都是可以容納的,最關鍵的還是看自己怎麼做。

至于怎麼做,剛剛張捷講的我是非常支持的。想法跟我幾乎是一樣的,首先要有一個自己的明确的對自己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的一種确定,而且這種東西一定是要以需求來推動的。

比如我自己,本來做了30年新聞,做的好好的,幹嘛要轉行做心理行業?其實不是我想做,純粹是被需求推動的,後來已經到了不做不行的地步,是被别人推着走的,是不知不覺也算是被迫離開了新聞崗位來做心理行業。

所以首先就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确的定位,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行?将來打算怎麼做?以及什麼是适合自己做的?因此對于我們這樣以患者社區為創業基礎的公司,首先就是要牢牢抓住需求。

可能我們唯一的優勢在于,渡過的大多數群體,要麼是患者,要麼是患者家屬,我們對于需求是有天然的敏銳和把握的。

所以先有一個動機,有一個尋路,然後有好的、明确的需求,接下來也很簡單,就是實實在在地滿足需求,想盡一切辦法把那些所謂的虛的東西都去掉,實實在在地、精準地滿足需求。

如果能做到這一步,我覺得完全是可以活下來的,而且是可以獲得發展的,目标并不是要成為“獨角獸”,而是朝着這個方向走,肯定有自己的發展前景,并且能夠越做越大,當然最終能做到多大是要靠機緣的。

易普斯——馬凱華:

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從事心理服務行業的公司主要有兩大類别。

有的公司是做to B業務的,就像今天在場的幾家相當于都是to B的公司,就是由企業客戶或者政府機構整體買單,我們提供具體服務給到具體的用戶。

據我了解,更多小的心理服務機構,可能更多是以工作室或者小公司的形式在做to C的業務,也就是做個體心理咨詢類的一些相關工作。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我相信心理學行業在未來幾年會獲得比較長足的發展,這肯定是一個必然,但是從作為一個企業或公司來運營的角度,其實心理學行業的發展和能盈利賺錢,我覺得并不一定能劃等号,心理學行業的春天要來時乍暖還寒的階段,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去等待。

很多做心理服務行業的人,确實都是要有一定的情懷,才能去做這個領域的工作,也有人是以為心理行業有發展了,能有利可圖,就要站在風口上,但這種人可能并不一定能夠活得更長久,因為這樣的人耐心肯定是有限的,對于一些小的機構來講,是需要保證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春天,等待發芽、成長,然後慢慢做得越來越好。

另外一方面,可能有一些公司,尤其是小機構的創始人極有可能要麼是心理學行業的受益者,要麼本來就是專業做心理咨詢師的,可能在社會上也比較有名氣,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其實在業務發展的過程裡要平衡專業的心理狀态,專家的思維和企業管理者的思維怎麼去平衡?

其實企業的管理者是不需要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如果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去打破專業工作者原來的思維定式,甚至可能就做不了專業的工作了,怎麼樣面對這種挑戰,也是需要去考慮的一個問題。

成功之道——張冉:

今天邀請張進老師來參加大會,其實就是發現張進老師的案例很有代表性,渡過這樣的企業很有代表性,它的商業模式、産品模式和我之前看到的都不一樣,但又是心理工作,也屬于心理行業。

剛才從張進老師的發言中,我可以很清晰地聽到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從财新辭職以後要做什麼,定位很清晰:為什麼樣的人提供服務?客戶是誰?産品是什麼?以什麼樣的方式幫助客戶?這些問題都思考得非常清楚了,才去做這件事。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我覺得張進老師成立渡過這家公司還是有一些基礎的,前面其實已經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然後在整個需求的倒逼之下,才創辦了公司。

至少有一點是明确的,就是群體的需求,然後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再去把産品逐步成型,特别是産品,肯定是根據需求變化要不斷優化的。

我想說的是作為小微企業、創業企業,特别是在心理服務行業裡,首先做的還是定位,這一點我非常認同張進老師的觀點,我們得先把自己分析清楚,自己的優勢能力是什麼?優勢資源在什麼地方?包括創業者本人的優勢資源在什麼地方?

先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然後再從整個産業鍊中間分析自己應該從哪一個環節切入,是最容易活下去,并有可能再進一步發展的。

所以這也是我們嘗試搭建“和聚變”産業促進聯盟的一個原因。

我們實際上已經在做這樣的工作了,通過共享經濟的一些方式把我們的一些項目共享出來,因為我們發現很多小微企業、小微咨詢機構,甚至小到個體工作室,他們手上有一些很好的資源,隻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開發自己的産品矩陣,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做整體的運營和平台的搭建,以及一系列的後續工作。

我一開始是試圖想建議大家别再上那麼多專業課,都上了那麼多年,應該學學工商管理,但後來我發現這樣做不對,如果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不需要懂工商管理,隻要跟着工商管理走就可以了,就像加盟麥當勞一樣,不需要懂餐飲,不需要懂從哪進貨、從哪找廚師,一樣可以來做這件事情。

所以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把成功之道的這些産品資源、平台資源等一系列資源整合在一起,想搭建一個小微企業的聯合體,為大家提供一個完整的體系,就是“和聚變”産業促進聯盟發起的初衷。

我覺得現在的創業和我們20年前創業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現在的創業風險挺大的,20年前創業好像比較容易一些。

現在那麼多人都在心理服務行業裡創業,很多退休以後因為喜歡這個行業,就開了一個工作室,這沒有關系,就當玩一樣,我特别擔心的是很多年輕人,剛畢業就在這個行業裡去創業,建議這樣的年輕創業者們一定要先去一些像今天在場這些大的企業中學習一段時間,對這個行業熟悉以後再做決定。

陽光易德——顔研:

我的想法可能和大家是相反的,我倒覺得大企業容易死,小企業反而不容易死。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一本書《創新者的窘境》,說的是不創新就是等死,創新就是找死。

其實對于一個非常小的企業來講,船小好調頭,人員少、固定成本低、辦公地址随意、品牌拖累、曆史積累相對少,其實是好轉型的,就算失敗了,我覺得代價也不算很大,但是大企業反而容易死。

所以從根上我就不認為小企業怎麼活下去是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大企業怎麼做好防範,不要死掉。

因為我在心理服務行業這10年裡,身邊也有一些公司其實人員規模已經到一定程度的,這兩年突然沒有聲音了,發現投标都沒有了身影,很多公司小的時候很活躍,一旦做到一定程度,反而可能就出問題了。

我覺得歸根結底,不管公司大還是小,其實沒有誰更高、誰更低的區别,不一定非要把規模弄得虛高,利潤卻很差,圖面子上的好看,這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要想清楚自己有沒有核心價值?給客戶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是在理念上有一個很好的體系?還是在運營質量或者課程質量上有更高的水平?或者在某一個行業的研究和理解上更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我認為隻要是有價值的公司,就一定能夠活下去。

活不下去的那些公司全都是覺得心理學應該特别賺錢,比原來的傳統行業利潤肯定高得多,就一頭紮進來,仿制幾個産品直接就去做,最後發現什麼都沒得到,這樣的心态肯定是不行的。

除了初心,除了前期思考的企業價值問題,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企業管理也就是經營管理的問題,什麼時候應該擴張?什麼時候應該收縮?這是任何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這是我的想法。

主持人——張紅川:

大家的讨論引發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就是對企業來說,不管是生存還是發展,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力,或者在市場中的嗅覺的敏感性。

我不知道幾位老總大學的專業是什麼?

(陽光易德顔研總——本科是日語,碩士是哲學)

(盛心陽光張捷總——本科是中文,碩士是管理)

我知道馬總的專業是心理學,也就是說目前現場的5位老總,包括張進總,隻有馬總一個人是心理學出身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接下來這個問題說了之後可能會挨罵,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出身的管理者往往做不好一家心理學行業中的企業,這是為什麼?

易普斯——馬凱華:

我覺得不管是什麼原因選擇了心理學專業,有的人是誤打誤撞,有的人從高中立志就要學心理學,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其實最後在從事心理學行業時,尤其是學心理學出身的人從事心理行業之後,都會非常堅決地要維護心理學專業相關的所有要求。

我們都覺得心理學是一門非常科學的學科,總是這樣來提醒自己,所以在一些專業标準和界定上,對自己的要求就會非常高,如此反而在經營和管理中會受限,我個人覺得有的時候,其實經營和管理中不應該受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因為經營和管理中需要很靈活地去做一些相應的決策,要很靈活地去處理一些面臨的問題。

這個靈活的要求本身就跟學心理學專業時所受的教育有了沖突,就像我剛才說的,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可能要共情、要傾聽、要以來訪者為中心,但企業的管理者是要以企業為中心的,當然不是對員工不好,而是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這是兩個維度,這兩個思考問題的方式有重合,但我覺得更多的是差異。

盛心陽光——張婕:

我覺得馬總講的特别好,其實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也是這樣。

前一段時間盛心陽光組織了一個“情緒急救”的論壇,其中德國的一個專家在發言的時候就特别抓狂,他說在疫情期間傳統的面對面咨詢都需要變成視頻咨詢,可很多時候對方都已經在危機狀态了,他們還是調不出來咨詢師,因為咨詢師說,“我們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不能拿我沒有受過訓練的方式去幫助他人。”

這位專家說,“這不是幫助他人,這是救命。”結果那些咨詢師也還是不肯這樣做。

所以我特别同意剛才馬總講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做一件事情,就像馬斯克說的“第一性原理”,都得想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做這件事情?

是要促進他人的進步?還是促進别的什麼?我們隻要保證底線倫理沒有突破,保證在人類的倫理底線上做事,其他的都可以去創新。

在心理行業當中,根據我的觀察,我有時也會跟專業工作者開玩笑,我說,“學心理學的人太愛心理學了,就忘了去愛别的。”

陽光易德——顔研:

其實這不是心理學行業遇到的獨有現象,任何一個行業的行業專家都不一定能直接做出一個最偉大的公司,專業和企業是兩碼事,而且心理學領域的流派那麼多,做的又是針對人的工作,我覺得可能就更凸顯一點。

我覺得根源如果從公司角度,而不是從學術角度來講,就是很有可能專業人士會容易走入一個誤區,有可能會把自己認為最擅長的那個點做選擇性地傾聽、選擇性地判斷,把它當成市場最需要的東西。

比如自己擅長做的内容可能是自己終生研究的結果,而且在這個領域裡自己還是大拿,身邊無論是學生還是客戶也都說,“太好了!特别棒!”然後就會覺得這個部分的市場容量很大,其實未必。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把自己的專業和公司的經營做很好的結合和取舍。

成功之道——張冉:

我覺得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定位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去創業,要成立一個公司,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為什麼要成立這個公司?

可能前幾年有很多人隻是拿到了咨詢師的證書之後,覺得應該成立一個公司去做這件事,因為自己很喜歡。

如果是帶着這樣的想法開始創業,首先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商業行為,因為商業行為有它的商業邏輯,在做商業決策的時候,應該按照商業邏輯去思考。

商業邏輯的第一步就是定位,我在這裡第N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即傑克·特勞特寫的《定位》,這20年裡我不知道推薦了多少次這本書,我自己就買了200多本送朋友,建議大家一定要看看,别管你是從事什麼行業的,我覺得這本書都會對你有價值。

個人定位和企業定位都很重要,都是要讓自己在認知上先把一些事情想明白,至于最後的結果、目标、願景、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定位一系列的開始,有了目标、願景、價值觀,接着就是建立标準、制度、KPI,上三路下三路都得有。

這一系列就是企業管理的一套邏輯,别管是在什麼行業,隻要去創業,要成立公司、要帶團隊,這些事情都得懂。

渡過——張進:

說實話,我在參加這次大會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心理行業的問題,因為本來我并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什麼行業,原來就是心理行業,而且我自己的情況也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談不上做得多好,因此我也隻能從我個人的角度來分享。

剛剛張冉總說年輕人創業很難,年紀大的人容易一點,我正是屬于這個特色的情況,我自己寫過一篇文章,是關于“第二人生”,其實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我的第二人生,我的第一人生結束了,現在來做第二人生的事情,也是因為有一個非常明确的需求,就是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先自渡再渡人,出于這樣的動機,然後一步一步順理成章地做到了現在。

所以說我始終認為,要想做好商業其實就是要滿足需求,牢牢地抓住需求,真心誠意地把需求解決了,就總有自己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學什麼行業的都沒有關系,隻要自己有一個明确的目标,抓住需求,用商業的方法能夠滿足需求,就總有自己的空間。

主持人——張紅川:

我們的時間也差不多了,最後還是請大家每個人用一句話來總結:為了迎接接下來的5年,對于企業的經營者,尤其是心理行業的企業經營者來講,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渡過——張進:

還是那句話:面對真實生活,明确抓住需求,努力解決問題。

成功之道——張冉:

我覺得最需要的還是加快推進心理行業的立法,有了法律基礎,我們才有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易普斯——馬凱華:

我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志同道合來做心理學行業的人,我們大家一起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盛心陽光——張婕:

投入到真實的生活中,踏踏實實去做,珍惜現在這麼好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踏踏實實地投入進去。

陽光易德——顔研:

不忘初心,永懷敬畏的心,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為陪伴了我們10多年、20年的員工,提供非常體面的生活和回報,這是我們要去做的。

主持人——張紅川:

大家都說得太好了。

其實坦率來講,一開始我看到今天要讨論的這個話題,覺得心裡沒底,因為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和各位老總展開這個話題。

後來我想還是應該說真話,大家都可以把心裡的話說出來,越是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在座的各位有志于進入心理行業的小夥伴們,讓他們能夠吸收更多的經驗。

同時我相信對于台上的各位老總來說,也能夠有機會相互聆聽、相互理解,為了更棒的行業明天而一起努力。

再次感謝各位嘉賓,感謝大家。

老師的高度決定你的視野,想讓學界一線大咖帶你學完熱門心理流派,走上正确的心理學道路嗎?掃碼添加客服,永久浸泡學習;各流派專家不定時空降,幫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術勝人一籌!

心理學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大會逐字稿系列)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