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苓桂術甘湯調理體質

苓桂術甘湯調理體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08 22:41:17

苓桂術甘湯調理體質?甘姜苓術湯始見于《金匮要略》因其為“腎着”病之主方,故又名腎着湯“腎着”之病雖屬下焦,然其論治實在脾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苓桂術甘湯調理體質?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苓桂術甘湯調理體質(甘姜苓術湯治在脾肺)1

苓桂術甘湯調理體質

甘姜苓術湯始見于《金匮要略》。因其為“腎着”病之主方,故又名腎着湯。“腎着”之病雖屬下焦,然其論治實在脾肺。

經文釋義

《金匮匮略·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曰:“腎着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仲師言“腎着”病的主要表現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此為中陽不振,寒濕下侵的表現。有些醫者一見此證,便以為病位在腎,其實不然。

《傷寒論》曰:“少陰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仲景唯恐後人誤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強調此病雖“屬下焦”,但絕非腎之病也。《皇漢醫學》和久田氏亦曰:“腎位夾臍左右,故腎以下病,名腎着,記其位也。”故寒濕之邪不在腎而在腰,其理已明矣。“反不渴,小便自利”實為肺陽虛的證候,即《金匮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所雲“其人不渴,小便數”也。肺陽不足,陰寒内盛,故“口不渴”。上焦陽虛不能攝津,故小便反多。“飲食如故”言其胃無損。“病屬下焦”言其病位也。“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勞汗出之後,腠理大開,寒濕之邪乘虛而入,留于腰部。因濕與陽氣不兩立,寒濕盛則陽氣微,時日已久,腰部被寒濕痹阻不通,故陽氣不能下達,且濕邪重濁趨下,故出現“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的症狀。

方藥闡微

甘姜苓術湯藥物組成為:幹姜﹑甘草﹑白術﹑茯苓。

幹姜﹑甘草二者組合即甘草幹姜湯。甘草幹姜湯主要功效為溫補肺陽以攝津。《金匮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用此方治療肺陽虛不能攝津所緻多唾涎,小便數的病症。“小便自利”乃上焦陽虛不足以攝水,《難經》第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元氣之别始也,主通行三氣。”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肺陽虛則三焦水道無氣攝納津液,小便自出。曹穎甫《金匮發微》雲:“水道雖通于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氣化外出,則積日并趨于下。”湯本求真亦雲:“苓姜術甘湯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遺尿,可知也。”“不渴”言其津液無傷。故用幹姜配甘草溫補肺陽,溫通三焦水道。

白術﹑茯苓二者皆為健脾化濕之要藥。仲師制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等皆取此義。《神農本草經》認為白術“性溫,主風寒濕痹,死肌”。正合寒濕日久痹阻經絡之病機。《難經》第二十九條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帶脈走行環繞腰部,腰部受邪,則帶脈亦不免也。李東垣認為白術可通過“利腰臍間血”達到利帶脈之效。故用白術健脾燥濕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溫中以補脾,合白術﹑幹姜,取理中湯之意,溫補中陽以散寒濕。淡能滲濕利竅,《本草綱目》認為“淡滲之藥,皆俱上行而後下降”之功。故又合幹姜甘草湯助肺宣肅,以通調三焦,驅腰間濕邪從水道而去。

脾陽充足則陰氣自消,寒濕自散;肺陽旺盛則三焦通暢,津自能攝。陽溫寒散濕除,“腎着”之病自能解也。

臨床應用

用方要點 本方适用于脾肺陽虛,寒濕下侵證。臨床當以腹重如帶五千錢,腰以下冷痛不仁,舌苔白滑,脈弦滑為依據。

臨證加減 脾陽不足,有寒濕,兼寒水之氣上沖,頭目眩暈者,加桂枝﹑澤瀉等;兼腹中冷痛,四肢無力者,加人參﹑蜀椒等;兼腎陽不足,行立振搖,眩暈甚者,加附子﹑芍藥;兼脾虛洩瀉者,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車前子;婦人脾虛濕盛,帶下色白者,加山藥﹑蒼術﹑荊芥穗。

肺陽不足,三焦不暢者,兼胸中咳喘,涎沫清稀者,加黨參、細辛、半夏、五味子等溫肺化飲;表虛易感,惡寒自汗者,加麻黃根、浮小麥,亦可合玉屏風散;上虛不能制下,出現遺尿,小便頻而清長者,加縮泉丸;水腫身重,小便不利者,加黃芪、防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