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20:55:31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互聯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吃飯可以點外賣,不想走路可以騎共享單車,買衣服也可以去電商平台購買。但是,一旦失去了網絡或者居家,這些互聯網産品大部分就失去了效用。這會促使我們思考,網絡真的有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嗎?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1

半年前,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我體驗了一段半封閉生活。

曾經網絡帶來的便捷生活服務,也暫時與我無緣。

首當其沖,就是各大社區買菜平台,因為貨流運轉中心位于管控區域,全部暫停了供應。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2

之後,甜美的外賣暫時與我遠離。

快遞物流自不必說,随着外賣一同停運。

團購券倒是可以購買,但即使買到手中,也難以到店核銷。

至于線上打車、家政服務之類的服務,也通通偃旗息鼓。

一夜之間,曾經網絡帶來的便捷生活服務,尤其是連接線上與線下的服務,都告别了我的生活。

然而,失去了便捷的服務,卻未必失去了便捷。

在這段時間裡,我的生活效率,以自己都未曾想到的方式,達到了新的一個高度。

每天,我也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看書、健身、寫作、陪伴家人。

這其實是很矛盾的:

下單一份外賣隻要幾分鐘,本應遠比做飯要快。但事實上,我們常會在點外賣時,花去更多時間。

社區買菜,下單後第二天取菜,拿上就能走。但所花費的總體時間,竟比我去附近的菜攤、菜場買菜更多。

那麼,這些便捷服務,究竟是如何偷走時間的?

一、無盡的選擇,困難的決策

1. 選擇太多,反而不知道該選什麼

但凡想買一件商品,想選擇一項服務,我們都面臨着太多的選擇:

我們的手機當中,有不隻一個APP,能選擇同一類型的服務,或是能買到同樣的商品。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3

想買一件衣服,我們既可以上唯品會、淘寶,也可以上拼多多、京東,還可以點開小程序,看看一些更小的平台。甚至可以點開朋友圈,看看有哪個好友在做品牌代購。

想解決一頓午飯,我們可以打開美團,也可以打開餓了麼,還可以打開肯德基、麥當勞的APP,或是海底撈、呷哺呷哺的公衆号。

然而,這個選擇,僅僅是個開始。

如果你在想要吃飯的時候,點入了某個熟悉店鋪的公衆号,那麼恭喜你,你隻需要選菜下單就可以了。

若是你點入的是美團,可能你還要等一會。

因為你面臨着點外賣、去店裡吃、先刷刷推送列表、先領個紅包的抉擇。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4

進入淘寶買衣服也是一樣,看逛逛,還是進聚劃算,看熱搜,還是天天特價,可選擇方式數不勝數。

再接下來,你還要面臨選擇店鋪的問題。

選完店鋪之後,每家店鋪裡,又有不計其數的衣服、菜品,正在等着你賞光……

從平台,到頻道,從店鋪,到商品,可選擇的選項,以疊乘的方式增加,困擾着每個浏覽者。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5

當然,不是每個人、每次決策,都需要從頭到尾,經曆所有的選擇與糾結。

一定會有果斷的人,每次都能做出非A即B的快速決定。即使是普通人,也一定會有那麼一刻,想起某件東西,就立刻搜索、下單,毫不猶豫。

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時不時卡在其中某個環節中,卻是再常見不過。

很多人在點外賣前,花去大半個小時,來浏覽、決定到底吃什麼,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日常。

選擇豐富的代價,是時間的消耗。

而在暫時斷絕網絡供應的這段時間裡,家附近能選擇的店鋪、攤位有限,店鋪、攤位中的商品種類有限。使我們選擇商品所需的時間,大幅度縮減。

無選可選之時,反而最是高效。

2. 優惠太多,反而不知道哪個便宜

選定了商品,還遠不是一次購物的結束。

完成一次消費決策前,人們還會比比價格。

比價格,不僅是每個購物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是每個店鋪,都會和競争者、顧客,一起玩的心理博弈。

既想讓用戶下定購買的決心,又想給自己留出利潤空間。既擔心同行搶走顧客,又不想損失了品牌高度。

種種複雜的考量下,各種玩法也就層出不窮。

從古代就有的打折、買送,到網絡初期的滿減、發券,再到近兩年越發常見的預售。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6

無一不是感知遊戲:絞盡腦汁,希望通過最小幅度的降價,帶給用戶最大程度的優惠感。

而被100000種心理戰術圍攻的用戶,總是最頭疼的那個。

同一個商品,是A店鋪的便宜,還是B店鋪的便宜?

挑好了心儀商品,還要在各個平台之間比價。

看中了團購券,卻被告知必須分5次使用,自己是否願意忍受?

“貴的現貨”和“便宜的預售”之間,優惠又是否配得上等待?

種種考慮,步步驚心。

甚至有很多時候,還會因為比價,而否決掉剛剛做出的選擇:

明明剛下定決心,要吃某店鋪的外賣,但在下單時,各種優惠交叉在一起,極為麻煩。自己想吃的菜,又湊不出最完美的優惠,索性退出店鋪,重新開始選擇吃點什麼。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7

或許在費盡心機之後,用戶真的能找到全網最低價、曆史最低價。

但計算上時間成本的話,便宜的那幾塊錢是否劃算,也值得商榷。

而在線下,我們能接觸到的同款、相似款,極為有限。因此也不會有太多的比價空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價格歧視的問題,但節省下來的決策精力與時間,卻也是實實在在的。

3. 機會太多,反而不知道該定哪個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 剛決定了要買哪件衣服,看好了款式、比好了價格,卻刷到了同類型更棒的一款。
  • 剛買完東西付完款,卻在其他平台上,看到了更低價的購買方案,于是果斷退單。

在用戶内心做好決策後,決策未必會發生。

即使決策發生,用戶也還可以後悔。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8

多刷刷,總會遇見更好的。

這不僅僅是一個事實,更成為了一種态度。

以至于,很多用戶在決策,甚至是付費之後,還會重新猶豫,或繼續浏覽相關的産品。

我們不僅期待能刷到更好、更便宜的商品,更害怕2個月後,我們下單的商品,直接半價。

甚至還會返回更早的步驟,開始重新思索,這件商品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這樣的考慮,不僅會消耗大量的時間,還會産生心理壓力,讓我們感到不适。

而在線下,這樣的問題,就會簡單很多。

買了就是買了,留給人猶豫的時間、空間有限。

在做出購買決策後,也無需持續關注此商品。不必像線上購買一樣,繼續浏覽同款。或是隔一天就查閱一次,自己買過的東西有沒有降價。

二、前置的時間,隐形的殺手

當選購方向相對明确時,我們尚且要在選擇、決策、後悔中,花費大量的時間。

在我們沒有明确目标的時候,更會為今後的決策,燒去不少光陰。

1. 刷出需求

沒有需求,也要刷出需求。

經過網絡足夠長時間的培育,很多消費者,在沒有明确消費需求的時候,也會抱着手機,尋找消費可能性。

  • 在淘寶上刷刷,有沒有能激起自己興趣的商品。
  • 在口碑上看看,有沒有特别優惠的團購券。
  • 在小紅書上轉轉,有沒有興起什麼新鮮品類。

出于人性的本能,買到便宜,是件值得驕傲炫耀的事情。就像遠古時候,男人能扛着一頭野鹿回來,女人能采一兜子果子,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出于網絡的教育,買到新鮮玩意,又是件容易被關注、容易成為話題、容易樹立個人形象的事情。

還有線上的折扣,會給消費者提供充分的借口:我不是在亂花錢,我是在省錢。

有太多理由,讓人在沒有明确消費需求的時候,找尋消費機會。

又因為網絡便捷的鍊接,使人們可以不受時間、環境、體力的束縛,在網上自由自在、沒有止境的逛下去。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9

正在加載,刷無盡頭。

街上店鋪,卻有盡數。

2. 攬下目光

不僅是用戶想要刷下去,産品也出于自己的目的,拉扯着用戶繼續刷。

為了增加用戶粘性,增加用戶使用時長,即使是功能單一的産品,也要為自己添加諸多的額外功能。更别提那些本就功能多樣的産品,幾乎每過幾天,就有一項新功能步入嘗試。

美團搞起飯小圈,用社交的方式,讓吃客多停留一會。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10

拼多多也打出娛樂屬性的短視頻,讓用戶多一個點開的理由。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11

在我們并未打算消費,甚至失去浏覽欲望的時候,是否又曾被其他理由所綁架,繼續留在了消費平台上?

産品方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讓用戶便捷,隻是實現商業利益的途徑之一。

若讓用戶浪費時間,能帶來更大的商業利益,且不會受到懲罰,商人也絕對不會吝啬手中的罂粟。

三、有限的權力,有效的抉擇

“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讓·盧梭

因為疫情的阻隔,我暫時離開了網絡,離開了那些曾帶來便捷、已成為生活一部分的産品。

沒了外賣平台,我必須自己花功夫做飯,卻不用在該吃什麼、該吃哪家、該怎麼湊單等問題上,耗費時間和糾結。

沒了快遞物流,我需要在附近購買生活用品,卻不必每天花大把的時間,刷淘寶、刷小紅書。因為即使買了,也發不了貨。即使發了貨,也收不到。

沒了社區買菜,我需要去附近的菜攤上采買,卻無需花時間對比哪個平台的菜便宜,不用花時間算有泥的胡蘿蔔劃算,還是無泥的胡蘿蔔值得。

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捷)12

一加一減,沒有了便利的線上線下鍊接,卻反而效率更高。

當然,這隻是特殊場景下,短期情況。

未來,我仍需要借助線上打車,便捷出行。仍需要使用網購平台,購買當地沒有的小衆商品。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在使用這些産品時,保持警惕。不能讓豐富的選擇,阻擋了前進的腳步。

原本提高效率的工具,可能會因為使用不當,反而讓人更為低效。

就像1 1=2的問題,與其用計算器來算,還不如相信自己的直覺。

随着工具的越發強大,人類與工具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

幾百萬年來,每當遇到新的環境、新的問題,人類總會進化出新的能力,适應環境。

為了解放雙手,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為了調和群居,人類創造了社會文化;為了戰勝野獸,人類掌握了使用武器。

然而,相比武器、工具這些外物的進化速度,人類自身的進化速度,卻頗為緩慢。

每次進化,至少需要幾代人的基因選擇,才能完成。

而近20年,社會變化的速度,遠超過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個20年。

我們有了便捷的網絡,有了随身的手機,有了多種多樣的新鮮工具。

我們雖然學會了使用這些工具,但我們還未真正适應。

人類的身體,人類的本能,并不是為了使用這些設備、産品而生的。

因而,我們在享受時代的優待時,我們本能的缺陷,也會在全新事物的面前,暴露無遺。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我們的後代,或許會進化出新的本能、新的軀體形态,以适應全新的工具。

我們自身,也必須學會拒絕和忍耐,以避免在無限的選擇、無止盡的刷屏中,空耗掉有限的一生。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