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早晨交完班,護士長及夜班護士小春被叫進主任辦公室。主任一臉嚴肅的說:“27床新入院腦梗塞患者,靜脈留置針怎麼又紮到患側肢體上了?”小春護士弱弱的說:“患者入院時血壓較高,醫囑緊急甘露醇靜點,由于患者較胖,健側肢體穿刺兩針未成功,為了避免家屬的不滿情緒,緊急情況下在患肢上建了液路。”
案例二
患者男性,48歲,診斷為腎功能不全,醫囑建議行血液透析治療。自患病後患者情緒不好,心情抑郁,食欲不佳,加上天氣炎熱患者出汗較多,因血液循環不足,血液過度濃縮而導緻腦梗塞。護士小路為患者置管靜脈留置針時,置管到前臂的肘正中靜脈。腎病科主任會診時建議留置針液路不要紮在上臂。護士小路懵懵懂懂,一肚子委屈。
結合以上案例,留置針穿刺部位到底如何選擇?以下幾點建議你應該知道。
1、成人患者:放置外周導管的血管主要分布在上肢的背側和内側面,包括掌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2011版INS指南:應避免在距腕關節約10~13cm處的血管進行靜脈穿刺,因在此處靜脈穿刺或靜脈置管疼痛明顯且易損傷桡神經,影響手指的運動。
2、兒童患者:可以考慮的血管位于手部、前臂、腋下的上臂,避免肘區及手腕的内側面穿刺,以免産生疼痛和對桡神經的損害;幼兒和學步期小兒可以考慮頭皮靜脈,尚未行走的小兒可以選擇足部血管;對于嬰兒避開手部或者手指,等被用來吮吸手指。
但小兒頭皮靜脈不作首選,因頭皮靜脈輸入刺激性藥物外滲時,可引起疤痕,斑秃,影響美觀。
3、所有患者:應從非慣用的手臂開始,避開肢體關節、觸診時疼痛的區域;受損區域的遠端部位,例如有開放性創傷的區域;四肢發生感染的區域;受損血管,如淤血、滲出、靜脈炎、硬化、條索狀或充血的血管;靜脈瓣的位置;之前發生滲出或外滲的部位以及計劃進行手術的區域;
4、特殊患者:
(1)選擇穿刺部位應避開接受該側乳腺手術清掃腋窩淋巴結處、淋巴水腫或動靜脈瘘、移植血管的上肢末端;進行放射治療後的身體側;或腦血管意外後的患肢,因患肢活動少,循環差,靜脈回流障礙,往往出現肢體腫脹,患側肢體輸液較健側更易發生滲漏和靜脈炎。
(2)對于有慢性腎髒病患者,避免對旨在将來進行血管通路的上肢末端的外周靜脈進行不必要的靜脈穿刺;用于輸液治療的血液透析瘘管、人工血管和導管的置管需要獲得腎病學家或有資格的獨立從業者的指令,除非是在緊急情況下。
(3)先天心髒缺陷缺損患兒的手術程序完成之後,由于可能會降低鎖骨下動脈的血流,應避免使用患兒的右臂血管。
5、特殊解剖部位:由于靜脈置管可能會發生組織損害、血栓性靜脈炎和潰瘍的風險,在成年人中, 下肢靜脈不應作為選擇穿刺血管的常規部位。這是由于下肢的大隐靜脈常處于閉合狀态、靜脈瓣多、血液回流比較困難等特點,在此靜脈輸注刺激性藥物時,因藥物在靜脈血管局部停留時間較長,易損傷血管内膜,引起藥物外滲導緻局部組織損傷、靜脈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靜脈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