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南京明城牆工程問題

南京明城牆工程問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9:59:57

南京明城牆工程問題(南京做好修繕保護和創新利用)1

南京挹江門俯瞰。 杜文雙攝

南京明城牆工程問題(南京做好修繕保護和創新利用)2

南京挹江門舊貌。資料圖片

南京明城牆工程問題(南京做好修繕保護和創新利用)3

南京明城牆中華門洞。倪 霞攝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古”南京,寬窄巷子、火鍋店裡的“潮”成都……提起一座城,人們腦海中往往浮現出的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建築、厚重的曆史沉澱和豐富的文化景觀。

然而,在時代的加速度中,城市發展建設與保護傳承如何平衡、城市文化特色如何鮮明等議題也須直面。本版今起推出“解碼·城市味道”系列報道,尋找城市活力中的文化密碼。

——編 者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抄一抄……”這首南京幾代人口口相傳的童謠,76歲的陶起鳴從小就會唱。

石頭壘起了城垣、構築了家園。明城牆,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極具中國古城代表性的城市城牆,一頭連接着過去,一頭連接着現在和未來。時光在磚石上流轉,曆史在這裡凝結。它是南京文化的符号,也是南京人心底的鄉愁。

從實施逐段搶險維修,到法律法規逐漸完善;從12座城門挂上春聯,到開設10處各具特色的城牆書吧;從進行城牆慢跑,到融入科技手段的光影秀,650多歲的明城牆不僅融入山水城林建設發展,更成為百姓看得見、摸得着、進得去的“民城牆”。對它的修繕保護、整治開發與創新利用,也是南京留住文脈、建設古城、傳承文化的縮影。

保護與創新,将修舊如故與維持原狀結合起來

上世紀50年代,陶起鳴的家就在城牆邊上。因年久失修,很多地段成了危牆,無法登城遊覽。城牆的磚石又是蓋房子、修馬路的好材料,常被拆了用于生産建設,35.3公裡長的明城牆隻保存下了2/3,牆體結構普遍存在安全隐患。

改革開放後,當地政府陸續實施一系列古建保護的舉措。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黨總支副書記曹方卿介紹,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對現存城牆逐段實施搶險維修。

然而,修舊如故并非保護修繕的唯一标準。上世紀90年代初,中山門北側的前湖段城牆因湖水沖刷和暴雨沖擊出現局部坍塌,留下一個六七十米長的豁口,露出了藏在“城牆肚子”裡的明代早期矮城牆,成為城牆東線一處紮眼的斷點。考古專家介紹,在明朝早期,用六朝留下的城磚修葺了一段高度在10米左右的矮牆,後來又在外層“包邊”了新的高牆。這處豁口反映出重要的曆史信息,不僅值得專業研究,對公衆來說也是難得的普及知識的機會。經過研究論證,維修工程決定采用現狀保護的方式。

2014年8月,這段豁口處搭起了一座輕鋼結構的人行天橋,“斷口”20多年的城牆東線實現貫通。頂部橋面可供通行,另有樓梯通往下層的觀景平台,遊客能夠近距離觸摸城牆背後的曆史,被肯定為“國内文物保護、展示工程的一個創新舉措”。

傳承與建設,使城市現代化發展有了辨識度

如果說明城牆是一條“古城項鍊”,那麼玄武湖公園、雞鳴寺、夫子廟景區、閱江樓等城市文化地标,便是被項鍊串起的一顆顆珍珠。

2014年,南京城牆向公衆全面開放,沿城牆設立33個登城口,并在城牆内側建成了14公裡長的生态綠化和慢行綠道系統,勾勒出“南京明城牆風光帶”,串聯起山水城林的城市景觀。截至目前,南京城牆累計接待遊客700多萬人次。

這些年,到石頭城散步,已成為陶起鳴和老伴生活的一部分。行走在城牆綠道上,能看到秦淮河風光;泛舟秦淮河上,一眼望得到城牆。“一城一河、城水相融”的城市文化景觀,處處皆驚喜。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南京共計擁有不可移動文物2429處。對于這座古城來說,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會出現矛盾嗎?

“40年前,有人覺得城牆破舊衰敗,和正在蓬勃建設的城市有些格格不入。當下,也有人認為城牆是一個阻礙,擠占了公共交通空間、限制了城市發展節奏。明城牆在中國古代城市史乃至世界古城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是人類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曹方卿認為,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塑造了南京獨特的氣質與底蘊,讓它在千城一面的現代化進程中有了辨識度。

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文物處副處長林勁介紹,規劃先行,令南京的城市發展與文物古迹的保護利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開工建設中的南京地鐵5号線,規劃線路周邊200米範圍内涉及多處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減少幹擾,下穿距離超過标準距離的兩倍,達到18米以上;穿越文保單位的軌道,采用國際最高等級的液體阻尼彈簧道床,最大限度降低了震動的影響。盡管增加了成本,但是保護了古建,得到了市民的肯定。”林勁坦言,近年來頒布實施的《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2—2032)》《南京城牆保護條例》所明确的保護範圍,占了老城一半以上的面積,不僅沒有成為建設阻力或障礙,反而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活力和靈魂。《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條例》也明确了建設項目用地從“建設前考古”變為“出讓前考古”,提前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

在南京,文物保護已被納入百姓生活改善中。2000年左右,南京城牆的維修就不僅局限于“搶險”局部地段,而是将修繕城牆與整治周邊環境并舉,在城牆本體進行保護的同時,也使城市面貌、人居環境得到改善。2004年末,“南京明城牆風光帶規劃與實施”項目繼獲得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後,再獲當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共識與參與,令文物古建的保護之路越走越寬

“600年前,明城牆是冰冷的軍事防禦工事,老百姓連靠近都不行。而現在,百姓看得見、摸得着、走得進。”說到近些年城牆的變化,陶起鳴很有感觸。

連續4年,“城門挂春聯”成為南京城老少鹹宜的新春文化活動。“貼上春聯,城門就是家門。”踴躍投稿的市民們直言,明城牆是心底最深處的鄉愁。

位于武定門登城步道口的“垣裡書香”書吧,是陶起鳴與朋友們喝茶小聚的地方,可同時容納100人讀書品茗,書架上擺滿了介紹城牆與南京曆史的書籍。環城70裡的“城牆肚子”裡,陸續開起10家各具特色的城牆書吧。

走過中華門甕城,就會看到正在建設中的城牆博物館。2014年,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聯席會議确定南京市為聯合申遺牽頭城市。這一國内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展示地,預計2020年建成。

2016年11月,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牽頭啟動“顆粒歸倉守護城牆”活動,鼓勵市民提供散落的明城磚線索。僅10多天,就收到241條有效線索、回收近萬塊城磚;一年之中,共回收城磚約8萬塊,可用于約3公裡的明城牆維修。

“普通人也能為保護城牆做點什麼。”陶起鳴付諸行動,多年來,他不僅作為文保志願者對家周邊的城牆、古建進行巡查,還自學拍攝制作明城牆微電影,創作台詞并用南京話配音。南京話裡“城門城門幾丈高”聽起來像“城門城門雞蛋糕”,陶起鳴拍攝的微電影《城門城門雞蛋糕》,感動了無數網友。

“明城牆作為南京文物保護利用的範本,最大特點就是調動和發揮了人民群衆作為文化建設與傳承的主體作用。”明城牆保護與研究學者、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賀雲翺認為,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南京市民,對明城牆保護達成了理性共識并各司其職;政府也願意傾聽民聲,将其納入到決策中。據統計,南京城牆志願者協會成員,從2014年的約100人,增長到目前的300餘人,包括大學生、公務員、退休教師等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群。“文物古迹要活起來、文化遺産要得到傳承,首先就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冰冷走向有溫度,讓老百姓有興趣、有感情,願意走進它、了解它,否則保護之路隻會越走越窄。”林勁說。

令陶起鳴12歲的外孫女記憶猶新的是,今年農曆新年,南京城牆結合聲光電技術,推出燈光秀、光影秀。全息投影、水幕電影、光影互動等酷炫科技将與古老城牆融為一體,展露出其年輕時尚、充滿活力的一面。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明城牆下,熟悉的童謠再次響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28日 12 版)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華夏文·史·藝 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本平台中注明“來源:華夏文·史·藝”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華夏文·史·藝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華夏文·史·藝”。

二、本平台中注明文章文字、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于網絡,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版單位所有。

如因作品内容、侵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聯系小編,請在見圖文後30日内進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