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0:06:25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我收到一位媽媽的私信,這位媽媽跟我傾訴的内容,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共鳴,以下是她的自述:

"在生孩子之前,我就告訴自己以後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在照顧孩子的這2年,我也都認真地執行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長大,孩子也越來越調皮,有時候看到孩子總是聽不進話,說過的話總是還要一遍遍再說,犯過的錯誤總是一遍遍又犯。就算我再怎麼給自己心理暗示,不要發怒,還是忍不住會有控制不住的時候。但是我又知道吼叫對孩子沒好處,所以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我不帶情緒地管教孩子呢?"

這位媽媽的經曆我深有感觸,各位家長,你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沒有一個時刻自己特别抓狂?忍不住要對孩子發怒吼叫?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可以試想幾個情景:

· 你上一秒剛幫孩子收拾好滿地的玩具,一個轉身,孩子又将玩具弄得滿地都是。

· 當你走進剛打掃過的廚房,發現你的孩子把牛奶倒得滿地都是。

· 到了晚上10點,你的孩子還在拖拉磨蹭,不肯做作業。

諸如此類的情景很多,常常在我們帶孩子過程中發生,而想要家長能夠克制情緒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同時,做好情緒管理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有關父母憤怒的書《她要發火了》裡面有一句話:"吼叫是90%的人犯的危害最大的錯誤。"

也許是出于有效,或者家長控制不住,相信各位家長或多或少都"發怒吼叫"過孩子,雖然在當下對孩子并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吼叫"帶給孩子的傷害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嚴重。

帶着"情緒"的教育并不可取。因而當孩子犯錯或者産生不當的行為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情緒化的管教,而是要對孩子進行理性引導,理性引導也就是"去情緒化管理"。

以下便是"去情緒化管理"的6大策略,各位家長可以把這些策略放進自己的"情緒管理箱"中,在日後管教孩子時,可以根據不同場景、不同的情況進行擇優選擇。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不聽話不用發怒吼叫)1

"去情緒化管理"的6大策略

策略1:少說話

家長總是會以過來人的身份,以過來人的經驗去對待孩子的犯錯行為,總是希望能夠讓孩子少犯點錯,于是恨不得将自己一身的經驗傳達給孩子,也因此就會陷入"喋喋不休"的情況。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也知道家長講得有道理,也會覺得不耐煩,不願意聽。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即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因而當我們在對孩子進行管教教育時,為避免雙方情緒極端化,家長要做到"少說話",在處理問題和進行教育時保持言簡意赅,而不是冗長的說教。

比如,孩子又把牛奶打翻了。

· 錯誤的處理方式是:你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這是你第幾次打翻牛奶了,上次跟你講了注意事項你沒聽清楚嗎?你要把杯子放在桌子裡面一點啊,或者一次性喝完,不要一杯牛奶喝半天……

· 正确的處理方式是:這已經是你第3次打翻牛奶了哦,按照我上次說的自己處理好吧!下次自己要注意了。

言簡意赅地表達自己的要求和處理方式,然後就此把這件事翻過去,勝過喋喋不休地、冗長地經驗說教。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不聽話不用發怒吼叫)2

策略2:接納對方的情緒

為什麼親子溝通總是會産生問題,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長沒有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所以當孩子做錯或者鬧脾氣時就會一味地發怒吼叫,批評教育。

而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就意味着我們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也因此我們不會産生極端的情緒。而且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是理解、接納自己的,也就會更願意敞開心扉跟家長溝通。

但是在這裡需要注意一點,接納"情緒"并不代表接納"行為"。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要做的是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同時要告訴他行為的不當。要讓孩子明白,家長理解他的感受并代表接受他的行為。

· 比如:家有倆娃,在玩玩具時産生了争執,小寶比較任性,對大寶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加"。

· 這時正确的做法是:

"我完全明白你現在的憤怒,因為你的玩具被搶了對嗎,我理解的。但是你對哥哥大吼大叫,甚至想要打哥哥,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是不符合我們與他人交往該有的樣子。"

也就是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在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的同時,要重視、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不聽話不用發怒吼叫)3

策略3:就事論事,拒絕說教

這也是很多家長在帶着"情緒"進行教育時會經常發生的情況,當家長看到自己不願意看到的孩子的行為,或者看到孩子犯錯時,就會忍不住進行批評說教,并且會由當前發生的事情聯想到以往的事情,綜合起來一起說教,而這是孩子最不願意聽到的。

因此要做到"去情緒化管理",我們就要克制自己"說教"的欲望,并且養成"就事論事"的習慣。最好的教育方式、表達方式就是:簡單叙述自己看到的。

比如:孩子吃完飯一直忘了把碗筷放在洗碗台。

· 錯誤的教育方式是:"你看你看,又忘了把碗筷收好,都多大人了這點事都做不好,以後還能做什麼事,還有上次叫你打掃個房間你也沒有做好……"

·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我看見你又忘了收拾碗筷哦!"

當我們看見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我們隻需要簡單叙述自己看到的東西,而孩子也能夠明白我們在講什麼,而且不會産生反感,于是良好的溝通就在此打開,這樣的教育方式好過喋喋不休地說教、或者訓斥謾罵。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不聽話不用發怒吼叫)4

策略4: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

這一點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應該是家長管教孩子,那怎麼能讓孩子參與管教呢?

這就是傳統教育的理念和誤區,傳統的管教教育,家長總是管教的一方,而孩子總是傾聽的一方。這樣的方式雖然也難起到教育的作用,但是我們不清楚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教育",是否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當孩子被一味地說教時會産生逆反的心理,也會激發雙方的不良情緒。

因而我們可以采取"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的方式,家長和孩子可以進行一次合作的、雙向的的對話,而不是單向地批評說教。

· 比如:孩子在生氣的情況下任性地打翻了牛奶。

我們在對孩子這一行為進行管教時,我們便可以讓孩子參與到管教過程中:

比如看到孩子生氣地打翻牛奶,我們可以說:

"你剛剛很生氣然後就打翻了牛奶,弄得滿地都是,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孩子會說:"因為我很生氣。"

那麼我們就可以接着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生氣就把牛奶打翻了,我又要收拾好久,怎麼辦?"

這時我們将解決方式抛給你孩子,孩子就會進行思考,或者是道歉,或者是和家長一起打掃或者是别的方式。而孩子通過對解決方式的思考,孩子也能夠擁有同理心,也能夠更加體諒、尊重别人。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不聽話不用發怒吼叫)5

策略5: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

當孩子産生任性的行為,或者提出無理的要求時,發怒地拒絕,說"不"是最無效的方式,那麼我們要如何用不發怒不責罵的方式去拒絕孩子的不當行為呢?

就是: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什麼意思呢,就是用鼓勵性的、肯定性的叙述去委婉地拒絕孩子的要求。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在無形中便接納了事情的結果,即使家長并沒有認同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提出今天要去吃漢堡,但是前一天孩子剛剛肚子疼,于家長并不想今天帶孩子去吃。

· 如果直接拒絕就是這樣的情形:

我不同意,你昨天剛吃壞肚子,想要再吃壞一次嗎?

· 而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就是這樣的:

你昨天剛剛吃壞肚子,所以不能吃漢堡,就算我們帶你去你也隻能看着我們吃,等過兩天你的肚子好了我們再帶你去好嗎?那時候你也能好好地享受漢堡了。

兩種方式都是在拒絕孩子的要求,但是帶有條件式的、鼓勵式的"拒絕"就更能讓孩子接受,也能避免負面情緒的産生。

策略6:多看積極面

這也是很多家長經常忽略的一點,出于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的心理,家長會經常性地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常常忽視孩子的積極面。這也是許多家長會容易發怒的原因,因為我們眼中都是孩子的不足。

因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多看事情的積極一面,把重心放在積極的東西上,與其強調孩子的消極行為,不如聚焦到積極的方向上,這樣能夠避免我們産生負面的情緒,從而讓事情往越來越差的方向發展。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我們想要孩子吃完蔬菜。

· 強調消極行為的做法是:"不吃完這份蔬菜,你就不許出去玩。"

· 而聚焦積極一面的做法是:"你隻要把這份蔬菜吃了,我們就出去玩。"

兩種說法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是傳遞的情緒卻是不同的。聚焦積極面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信任,因而孩子也會想加倍地做好表現,因而就能産生良好的溝通效果。

家長并非聖賢,我們不可能做到面對任何事情都不發火不發怒,但是我們要深刻意識到發怒吼叫的做法并不可取,并且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去情緒化管理",隻要我們能夠從"去情緒化"的角度出發,掌握"去情緒化管理"的方法策略,我們就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因此孩子能夠收獲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孩子特别不聽話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不聽話不用發怒吼叫)6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