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496年,孔子為了能夠将自己的儒家政治主張推向全國,帶着自己的弟子四處跋涉,周遊列國,這一路一共遊曆了曹國、宋國、齊國、鄭國等八個國家,可唯獨沒有去過秦國。其實并不是孔子沒有去秦國,而是秦國把孔子拒之門外,沒有讓孔子入境。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偏偏是這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讓全國得到了統一。那麼問題來了,受過儒家文化熏陶的其他國家怎麼會失敗呢?
很多人會認為秦始皇十三歲登基,自己一手建立了大秦王朝,一切都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其實并不是這樣。秦朝能夠統一六國并不是靠着自己的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依靠秦始皇先輩們的共同努力。在秦始皇繼承帝位之前,秦國一共有三十多位皇帝。在當時西周初年還沒有出現秦國這個諸侯國,而是在周孝王時期。當時的秦人因為馬養得好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最後才給了秦人一塊土地,這才使秦國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最後才能統一六國。
到了周幽王時期,因為周幽王的昏庸,上演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戲碼,最後失去了各個諸侯的信任,但是偏偏隻有秦公來支援了周幽王,最後西周雖然滅亡了。但是周幽王的兒子建立了東周之後還是給秦公分發了土地,并且進行了封侯,在政治意義上秦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國”了,在秦國公時期的土地就已經非常的大了,最後到了秦孝公時期進行了商鞅變法,從此讓秦國走上了強國之路,秦統一六國的形勢變得明顯起來。
由此看來,秦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不僅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他的祖先也為此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正是因為他們将秦的地盤不斷擴大,不斷發展經濟和生産,才讓秦朝在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筆墨,如果沒有秦始皇祖先們的努力,僅憑借秦始皇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統一六國的。
然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秦朝所看中的法家思想是相違背的,有着嚴重的分歧。法家面對保守的複古思想是非常抵觸的,他們一直認為随着曆史的變遷,法律以及制度都是要随着發展的,不能倒退也不能墨守成規。而儒家的思想是從自己出發,而法家的思想就是以利益出發,主張征戰,要是采用了儒家思想那麼統一六國幾乎就無望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