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餘冰玥)醫療檢查怎麼選擇?檢測檢驗報告中蘊含着怎樣的“健康密碼”?科技值“拉滿”的檢查設備如何幫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與治療?9月8日,中日友好醫院舉行“看懂健康密碼”記者會,皮膚科、檢驗科/輸血科、放射診斷科、放射腫瘤科、核醫學科專家,對醫療檢查項目的作用進行了科普講解,帶領大家解密身體“健康密碼”。
中日友好醫院舉行“看懂健康密碼”記者會。餘冰玥/攝
檢驗科/輸血科主任曹永彤介紹,檢驗報告作為身體健康預警的信号,為臨床診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檢驗科工作人員是人們身體與疾病鬥争戰場上的“偵察兵”,醫生們可以在血常規檢查中查出血色素、紅細胞、白細胞指标是否在正常範圍,可以在生化指标中檢測出肝功、腎功,還可以檢測出甲肝、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抗疫中做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也由檢驗科完成。
除了常規檢測,對腫瘤标志物的檢測可以篩查自己是否有患腫瘤的風險;患病治療時,基因檢測幫助人們選擇合适的治療方案,以便進行精準治療以及實施個體化用藥方案。
基因檢測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個體差異。例如,一個人能否飲酒,原來和基因有關。曹永彤說,酒精代謝與乙醛脫氧酶基因密切相關,攜帶野生型基因者能正常代謝酒精,如攜帶突變型基因者,酒精代謝能力低,飲酒後會導緻白酒中的乙醛在體内蓄積,嚴重危害健康。
而多種檢測項目、檢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可以判讀身體的“隐形密碼”,降低誤診率。曹永彤舉例,之前有一位肝功異常的患者,醫生們最初的診斷結果是慢性肝炎,但通過免疫電泳檢驗,發現有誤,後患者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
與此同時,高科技設備也為解讀身體“密碼”提供有效助力。
“高精尖設備讓我們擁有了一雙透視的眼睛。”放射診斷科主任謝晟介紹,放射科通過影像學檢查幫助臨床進行精準診療。三年前,中日友好醫院開始用人工智能進行肺結節篩查,減少臨床漏診。同時,人工智能還能提供危險度信息,幫助醫生給出最合适的治療方案。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皮膚科主任崔勇表示,皮膚影像也正成為醫生診斷疾病過程中的有力助手。皮膚影像包括大體照片、皮膚鏡、皮膚CT、皮膚超聲等,其中,皮膚CT是皮膚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的簡稱,可以更準确地探知皮膚病類型,幫助醫生進行診斷、鑒别診斷和治療。“去年一年,我們通過皮膚影像檢測了8000多個體檢用戶,發現了2例早期皮膚腫瘤,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武器。”
“核醫學檢查是影像診斷的‘第三隻眼’。”核醫學科副主任富麗萍說,核醫學的“核”指的是醫用同位素,它人為可控,劑量極其微小,半衰期短,精準照射,對人體損害小,和人們印象中的核武器、反應堆差别巨大。“核醫學用着最高端的設備,做着最安全的檢查。”
“核醫學檢查和超聲、放射檢查不一樣,不看髒器的大小和形态,主要是評價髒器的實際生理功能狀态。”富麗萍指出,核醫學中的“有力武器”——PET/CT,就能進行精準定性診斷。
檢驗檢查結果互認一直都是民衆關切的問題。曹永彤表示,中日友好醫院參加京津冀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已有10年,互認項目達43項,患者在這些項目互認範圍内的醫療機構就診時,無須重複進行檢查。
“今年年初,國家衛健委下發《醫療機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我相信會有更多醫療機構加入進來,互認的範圍和項目、互認的醫療機構會更多,進一步節約患者就診時間以及相應的檢驗費用。”曹永彤說。
責任編輯:齊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