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五谷豐收都有哪幾個谷

五谷豐收都有哪幾個谷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17:18:22

五谷豐收都有哪幾個谷?9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自2008年起,秋分這一天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五谷豐收都有哪幾個谷?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五谷豐收都有哪幾個谷(豐收節裡話豐收五谷究竟是哪五谷)1

五谷豐收都有哪幾個谷

9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自2008年起,秋分這一天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還有什麼比在豐收佳節裡慶豐收,更令人高興的事情呢?

古人也慶祝豐收嗎?

在中國古代,也有農民豐收節:秋社。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雞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王駕《社日》

秋季到來時,全國各地紛紛進入豐收的季節。不管是官府還是民間,都需要祭祀土地神,表達感激之情。于是,古人便将立秋後的第5個戊日,作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豐收節都有啥習俗?

祭祀:

每到秋社之日,官府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夢粱錄·八月》中記載:“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于壇,蓋春祈而秋報也。”

朝廷以及地方官員,會在秋社祭祀社稷。明朝、清朝兩代的皇帝,會在秋社日的早晨,親自到社稷壇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放假:

“社日令男女辍業一日。”——《遵生八箋》高濂(明)

“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張籍《雜歌謠辭·吳楚歌(一曰燕美人歌)》(唐)

“唐、宋社日婦人不用針線,謂之忌作。”《墨莊漫錄》張邦基(宋)

“社日男女辍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五雜俎》謝肇淛(明)

文獻記載,社日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一律放假一天。不用工作,可以盡情遊玩。

直至今日,我們依舊能從詩詞裡感受到當年秋社那種萬民狂歡,上至皇宮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其間的場景。

“明朝逢社日,鄰曲樂年豐。稻蟹雨中盡,海氛秋後空。不須谀土偶,正可倚天公。酒滿銀杯綠,相呼一笑中。”——《秋社》陸遊(宋)

究竟是五谷還是六谷?

其實一開始并非隻有五谷,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古代中國人就采摘菰米為食,還把它列為“六谷”之一。

古人視菰米為美味,認為它們香氣撲鼻。漢代以後,人們開始種植菰,此後直到唐代都把它作為重要糧食。

在《本草綱目》中曾經記載菰米的用途,說其可“解煩熱、調腸胃”。

“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是杜甫對它的描述,可見菰米是多麼受寵。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菰的馴化栽培,始終沒有水稻、小麥那麼成功,菰米的産量一直很低。并且,還有一種黑粉菌,會嚴重影響它的産量。

沾染黑粉菌的菰米,地下的根莖部位會不斷膨脹,且無法結出籽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菰的莖部感染膨大之後,居然味道十分鮮美。就這樣,菰米因黑粉菌而膨大的根莖,成為了另一種南方人喜愛吃的食物。

由于它們根莖濃密交錯的,人們稱呼這種植物為“茭”,不同的地區稱它們為茭白、茭瓜、茭筍等。

因為茭白口感鮮甜,于是人們開始把菰當做蔬菜來種植,不再将其作為主食。

五谷究竟是哪五谷?

“五谷”一詞,一般認為最早見于《論語·微子》中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五谷”的解釋,源于《漢書·食貨志》,指出“五種”(即五谷)為稻、黍、粟、麥、菽。

“稻”指水稻,在加工去殼後人們将其稱為大米,南方之人稱其為籼米,北方稱為粳米。

早期的水稻并不是人們的主要糧食,到了唐朝,稻逐漸代替了粟(今天的小米),直到明清時期,水稻才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中占到了絕對優勢。

黍,即黃米,顔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體積上也比小米稍大。

黍原産于我國,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馴化栽培,因其生産期短、耐旱,競争力強,種植最早,是古代黃河流域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因為不利于消化,所以現在已不用其作為主食,人們大多用其釀酒。

稷又稱“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黃色的小米。小米原産于中國,小米的祖先是一種狗尾草。

在原始農業時期,因小米能适應貧瘠的土壤優先得到馴化。小米具有抗旱耐熱,生長期短,産量高、品質好的特點,随着農業技術改進,到商周時期,小米便逐漸取代了黍,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黃粱美夢”中的黃粱,就指的是“稷”。

“麥”,在加工之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面粉。

麥,包括了大麥、小麥,小麥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國的谷物品種。目前的研究認為小麥是在距今9600~9000年間被西亞地區古代先民馴化出來。

菽是豆類的總稱,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大豆起源于中國,但究竟是起源于黃淮流域,還是東北亦或者南方沿海,目前尚無定論。

在古代,大豆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中國人還創造了豆漿、豆腐等,并發明了醬油等源自大豆的調味品。

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将五谷分為“黍稷麥菽”,區别就是将“稻”換做了“麻”。

因為西北地區沒有稻類作物,所以就以麻代替。雖然“麻”也能食用,但人們還是更多的将其纖維用于布料之上。

要“吃飽”“吃好”,

是人生中,

永恒不變的主題。

《黃帝内經》中記載:

“五谷為養、

五畜為益、

五果為助、

五菜為充。”

小農想說,

無論人類科技怎麼發展,

農業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五谷不僅是養生的基本,

更是國之根基。

關注小農,帶您了解身邊的農學小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