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不僅因為風景秀麗而令人神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更是引來無數遊客。在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貴州新增7項,加上之前的第一、二、三批,目前我省共有85(14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都有哪些吧。
貴州省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務院門戶網站于2014年12月3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貴州省占15項,其中7項名列新增名單,8項名列擴展名單。至此,我省共有85項(14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本次7列新增名單包括土家族民歌、阿妹戚托、布依族轉場舞、布依族醫藥(益肝草制作技藝)、仡佬族三幺台習俗、布依族服飾、侗族服飾。
▼其中,仡佬三幺台是道真自治縣仡佬族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種食俗禮儀。據介紹,每逢嫁娶、壽慶、建房、節日宴請等,都要動用“三幺台”。“幺台”是方言土語,結束的意思,“三幺台”顧名思義,一輪宴席要經酒、茶、飯三道程序才算結束。
▼布依族轉場舞流行于黔西南盤縣特區,來源于祭祀。相傳老人去世後,要請道士舉行“轉場”儀式,後來就演變成為“轉場舞”。表演時演員穿上紅黃顔色道袍,頭戴花冠,分别敲擊大钹和銅鼓,人們随着節奏翩翩起舞,氣氛十分熱烈。
▼“阿妹戚托”系彜族一支群體的原生态舞蹈名稱,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源于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彜族鄉。
▼布依族服飾,男子上穿大襟或對襟短褂,頭上大都纏以藍色或藍白方格頭帕。
老年男子有時穿長衫。婦女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但大緻可分為着裙和穿褲兩種。
貴州省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貴州占20項,其中新增項目8項(10處),拓展項目12項(14處),8項新增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美術、民俗等,具體有亞魯王、侗族刺繡、賽龍舟、布依族“三月三”、侗年、歌會(四十八寨歌節)、月也、苗族栽岩習俗。
▼其中,亞魯王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一般在苗族送靈儀式上唱誦,僅靠口頭流傳,沒有文字記錄。
▼侗族刺繡是觀賞與實用并舉的工藝形式,繡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反複繡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端午節賽龍舟在貴州苗族被稱為“龍船節”,端午節賽龍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貴州布依族過三月三,青年男女到山上對歌,按當地流傳的說法,天上的歌仙聽到誰的歌聲動聽,就送給誰一個金嗓子,害蟲聽到金嗓子唱歌,都不敢出來害莊稼。因此,當地又稱“三月三”為“歌仙節”。
▼侗年,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或楊節。冬節原為侗族楊姓節日。最初以楊節為侗年的是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後來互相仿效,過侗年的人逐漸多起來。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侗年。
貴州省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貴州占39項(61處),其中新增31項(49處),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中醫藥文化、傳統舞蹈、民俗等方面。
具體有仰阿莎、布依族盤歌、珠郎娘美、苗族賈理 、苗族民歌(苗族飛歌)、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調)、蘆笙音樂(侗族蘆笙、苗族芒筒蘆笙)、布依族勒尤、 黔劇、毛南族打猴鼓舞、瑤族猴鼓舞、彜族鈴铛舞、陶器燒制技藝(牙舟陶器燒制技藝)、苗族織錦技藝、楓香印染技藝、彜族漆器髹飾技藝 、傳統中醫藥文化(同濟堂傳統中藥文化)、瑤族醫藥(藥浴療法)、 苗醫藥(骨傷蛇傷療法)、九節茶藥制作工藝、侗醫藥(過路黃藥制作工藝)、苗族獨木龍舟節、 苗族跳花節、苗年。
▼其中仰阿莎,意為清水姑娘,是苗族人民心目中的美神。《仰阿莎》是苗族民間的一首愛情神話叙事長詩,内容豐富、曲折動人、脍炙人口、情感交融,在苗疆大地上傳唱不衰,被譽為苗族“最美麗的歌”。
▼布依族盤歌又稱酒令,是用原生态布依族語言創作、演唱的,是一部古老的布依族口傳叙事史詩。布依盤歌在布依人中口頭傳唱千百年,它是布依人的一部無字百科全書,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曆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彜族鈴铛舞,是彜族人民在祭祀場中演跳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鈴铛舞具有連歌載舞的,舞者先歌後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靠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聲來統一動作,唢呐隻作間隙的吹奏。鈴铛舞所表現的内容為彜族人民傳統的生産生活場景,經過藝術化處理,内容健康,風格樸實。
▼苗族織錦,是苗族婦女利用當地所産的蠶絲、苎麻、木棉等纖維染彩而織。苗錦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克經。隻顯影緯不露經線。彩緯充分覆蓋在織物表面,正面色彩豔麗。花紋生動活潑,反面呈不規則狀。緯線并不貫穿整個幅面,花紋輪郭邊界與地紋之間的交接處,留有一定的空隙,俗稱“水路”。如細品味,很有些雕刻镂紋的立體效果。
▼苗年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苗族人認為,一年隻有熱、冷兩個季節,二者交替的農曆十月,既是熱季的結束、冷季的開始,也是舊年的結束,新年的開始。在苗族人口占83.6%的貴州省雷山縣,你能看到最為隆重、盛大的苗年慶祝儀式。
貴州省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目錄中,貴州占31項,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
具體有苗族古歌、刻道、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銅鼓十二調、苗族蘆笙舞、木鼓舞、花燈戲 、侗戲 、布依戲、彜族撮泰吉、傩戲、安順地戲、木偶戲、布依族八音坐唱、苗繡、水族馬尾繡、苗族蠟染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玉屏箫笛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茅台酒釀制技藝、皮紙制作技藝、苗族鼓藏節、水族端節、布依族查白歌節、苗族姊妹節、侗族薩瑪節、仡佬毛龍節、水書習俗。
▼其中,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優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苗族蘆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節日、喜慶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曆史上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傳,現尚保存蘆簽舞蹈較好的有交下、巫忙、黨道、南宮、反排、番召、革東、寶貢、台盤等地。蘆笙與蘆笙舞舞在苗族地區的曆史源遠流長。蘆笙曲與薩笙舞體現出苗族人民的各種生活與文化形态。
▼傩戲又稱傩堂戲、端公戲,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傩祭。傩戲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現神的身世事迹。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聚集區。苗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瑰寶。
▼皮紙制作技藝是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我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着傳統竹紙和皮紙制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陽市香紙溝(布依族)、貞豐縣小屯和丹寨縣石橋(苗族)的制作技藝最為傑出。
↑老祖宗留下來的種類如此繁多、内容如此豐富、涵蓋範圍如此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我們貴州的名片,也是我們貴州的寶貴财富。生活在這片17萬平方公裡的貴州大地上,我們何其榮幸。
☻不錯過貴陽那點精彩事、八卦事、新鮮事!請搜索關注TM0851 (貴陽那點事)
☻愛我貴州,宣傳貴州。手拉手,心連心,我們都是貴州人gz888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