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1:34:05

快看看你在生活中是否遇見過下面這種人:

公司新來了兩個同事,一個是安靜腼腆的A,一個熱情似火的B。

每當你和A在一起相處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好像是個帶惡人。

因為她總會表現得相當禮貌,言談舉止總是規規矩矩,當有工作上的交集時,她總是十分膽怯,不敢越雷池半步,仿佛你會将他生吞活剝。

特别是犯錯的時候,總會道歉個沒完沒了,即使你已經翻篇了,她還會找各種機會來表示歉意。

與她相處久了,你會時不時懷疑自己是不是個脾氣暴躁,不好接觸的人。

而最難受的還是在她犯錯的時候,你明明很生氣,潛意識卻總會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暴躁、不好相處的人,而選擇壓住怒火,委屈自己。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1

而同事B卻恰恰相反,她活潑開朗,特别擅長社交,每當遇到一點小事,都喜歡示弱來求助别人,若是你能幫助她,她就會開始把你誇上天:

“你真的太厲害了,這麼快就搞定了”

“太感謝你了!要是沒有你的幫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起初你還會沉浸在這誇獎中不能自拔,但漸漸地你就發現,她求助的次數越來越多,無論大事小事。為了給她幫忙,你有時還會耽誤自己的工作。

可當你想嘗試拒絕卻發現非常困難。

因為當你試圖拒絕她的時候,她總會用各種好話來困住你。

“沒有你的幫助,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辦了”

“要是連你也不幫我,那我就完了”。

使你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善良的人,而不得不幫助她。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2

新遇到的一個同學,非常的強勢,他總是會認定自己就是唯一的正确,不允許任何人反駁他。

一旦你敢膽懷疑他,他就會嘗試用各種方法,甚至是直接耍無賴,來讓你屈服于他。

在集體活動上,他總會各種搶占話語權,反對一切不合他心意的提議,仿佛一切過程都得按照他的想法來,才是正确無誤的。

起初你并不願慣着他,但後來漸漸發現他的醜惡嘴臉,也就懶得再去和他争論。

當有人犯錯的時候,他總會毫不猶豫地指責他人,還不忘加上那句經典的“我就說吧”,讓别人無地自容。

不知不覺中,你開始發現自己已經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弱勢”的人,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總是任由他胡來。


相信上述類似的情況你都遇到過。

生活中總有那麼幾種人:

他們要麼在交往中十分客氣,讓你覺得自己不好相處;

要麼十分“可伶”,讓你不自覺被他們依賴;

要麼又十分霸道,讓你覺得自己很弱勢和無能。

問題在于你深知自己并不是那樣的人,或是完全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卻總會在和他們相處時落下圈套,成為他們的對立面,去變相滿足他們的要求,或是産生自我懷疑,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實際上,這些痛苦都是由于你受到了他們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梅勒妮·克萊因提出的一個概念:

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行動或者做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

簡單說就是先産生某種态度,來引導對方産生與該态度對應的反應。

如當我對你發怒時,你就可能不受控地産生與發怒對應的反抗或服從兩種反應。

當他人使用投射性認同時,主要目的有三種:

一是為了把自己内心所排斥的部分,如暴怒、貪婪、軟弱,強加到對方身上,以證明有問題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

例如通過不斷惹麻煩來激怒你,然後使你成為那個“易怒”和“脾氣暴躁”的人,從而安慰自己,擺脫自我懷疑。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3

二是為了控制你來滿足自身的某些需求。

例如他人害怕生氣和怒火,就會做出各種服軟和順從的表現,讓你對指責他這件事心生愧疚,從而不好意思發火;

或是通過各種示弱來表現出依賴他人的需求,讓你産生自己是強者的感覺,讓你自覺成為被依賴的對象。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4

第三種就是鞏固自己的某些認知,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作死。

例如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就是會被抛棄,就是無法得到他人長久的愛,他就可能會通過各種手段讓你難受,從而最終逼迫你離開他,以此來證明自己心中的想法。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5

其實這三種目的的本質,都是投射者無法自我解決内心所排斥的那一部分,隻能通過轉移,或控制他人替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很多時候,投射性認同是出于我們本能的防禦機制,是無意的。

它常出現在我們各種各樣的社交場景之中,隻要我們對他人有所需求,就會不自覺地使用投射性認同去控制他人。

常見的投射性認同一般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權力性投射性認同、依賴性投射性認同、迎合性投射性認同、情欲性投射性認同。

1.權力型常見的就是通過發怒或語言攻擊以讓對方表現出軟弱或失去自信心,從而遵循他的控制。

2.依賴型即表現出無能和弱小,以引起他人的同情心,從而得到他人的幫助。

3.迎合型則是通過滿足他人需求,主動幫助他人,目的是得到他人的感激或使他人内疚,從而使自己獲得成就感。

4.情欲型則是以性為主要手段,控制你滿足他的需求。

利用投射性認同建立起來的關系,大多是有害的:

對于投射者而言,将厭惡和擔憂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和讓他人出手解決,并不能真正地解決這些問題。

對于接受者而言,被控制着去替他人承擔問題,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若長期受制于這段關系,還可能産生嚴重的自我懷疑


因此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正受投射性認同的影響時,就需要學習如何擺脫這種控制,以獲得社交中的主動權。

對于接受者而言,若是不想被反射者控制,隻需反着來就行了。

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投射性認同”的存在,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他們的目的來進行判斷:

當我們被動采取行動,同時這些行動與我們自身意向相沖突,還正好滿足“投射性認同”的目的之一,那就極有可能成為了對方的接受者。

由于“投射性認同”大多都是無意識的,所以就連我們最親近和深愛着我們的人,也可能對我們産生“投射性認同”的影響。

當我們能辨别出投射者的目的時,我們就能在産生條件反射之前控制住自己,避免陷入他的套路中。

也就是說不按他的套路來:

當他向你發怒時,就要意識到他希望你服從或傷心害怕,這時隻要不理會他的脾氣,任由他發洩,反射就會失效。

簡單地說就是:

反射者越希望我們産生什麼反應,我們就越克制這種反應。當認同得不到反射,投射者的目的也就失敗了。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6

當然,對方還有可能不依不饒,繼續用語言或其他行為企圖逼迫你去回應他。

這時我們就可以嘗試用非辯護性回應去應對投射者的步步緊逼:

擺脫以往在面對争執時的被動回應,如生氣、解釋、反駁和道歉,我們無需去讓對方改變想法,這會使争執的主動權落入對方手中。

我們要做的是不提出任何要求,即不需要對方任何回應,因此我們也不必去做任何反應,這樣就不會陷入他們的投射中。

下面是一些可以使用到的語句:

嗯,我明白了。

你當然可以發表你的意見,但我也可以保有我的想法。

很抱歉,我可能要讓你失望了。

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但這與我無關。

讓你感到難受我很抱歉。

嗯,讓我想想。

怎樣避免過度自我投射(總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陷入被動)7

非辯護性回應需要我們長時間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因此你不妨先在一些交情較淺的朋友和同事的溝通中練習一下,當你們之間意見存在分歧時,就可以用非辯護性回應來試着應對,直到這樣的回應可以幫助你避免陷入被動反應之中。


若是我們想改變投射者,徹底擺脫“投射性認同”的折磨,特别是那些與我們天天相處的投射者。

光是拒絕回應他們的投射是不夠的,我們可以試着用再内化反射的方式去改變他們。

大部分投射者投射出來的東西都是他所抵制和厭惡的,甚至可能就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例如:

當别人指責你貪婪時,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身貪婪的欲望感到焦慮,因此極力抗拒身邊一切“貪婪”的現象,或是想要把“貪婪”的罪名轉移到你的頭上,從而減輕自責。

而反射就是當接受者接下了投射者的投射後所做出的回應,也會以反射的方式重新傳達到投射者的腦海中,并加深或改變投射者對這自身一部分的看法。

例如你在他人的憤怒投射下服軟後,對方就會更加認同内心“他人才是軟弱者”的安慰,從而繼續用這種方法去投射他人,以解決自我恐慌。

若你能讓對方的反射失效,得不到相應的回應,對方就會開始懷疑這種投射是否有效。

這時我們可以将他人的這份恐慌接受過來,再進行健康的内化。

當他人指責你貪婪時,你可以試着承認而不是抵抗。并用行動和語言去重新規範“貪婪”的範圍。

從而反射回去,告訴他們:這份恐慌是不必要的,某些行為并不是“貪婪”,或是“貪婪”隻是本性,不是罪過。

讓他們能不再害怕和抵制這部分的自我。

當他們能内化這些想法,并改變對自我恐慌部分的看法時,他們也就無需再嘗試利用“投射性認同”去把“錯誤”嫁接給别人來尋求自我安慰。

這樣我們也可以與他們保留更健康的相處關系,不必再受“投射性認同”困擾。

以上……

如果對這篇文章有更多想法、思考或感悟,歡迎留言分享互動!

如果你覺得這些知識對你有所幫助。就請關注一下羽仔!給羽仔更多動力,更新更多心理學幹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