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AI科技成為潮流,
就在近日,
一幅名為《空間歌劇院》的AI畫作
在獲獎後引發關注,
甚至一度沖上熱搜,
AI生成的畫作,
已經能在藝術比賽拿大獎了?
沒錯,這是真事!
這幅畫描繪了一個古典、又略帶太空感的歌劇場景,細節精湛、色彩濃麗、構圖宏大。憑借出色的視覺效果,這件畫作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 美術比賽中,獲得了數字藝術數碼 攝影單元第一名。
評獎結果一出,
就在一些畫家群裡炸了鍋!
原因是,
這幅畫是不折不扣的AI作品。
畫作提交者是一位遊戲設計師,他用AI軟件MidJourney,輸入指令生成圖片,最後打印在畫布上。
不少網友認為,這種做法是作弊行為,因為根據AI作畫原理,需要預先吸收數百萬件已有的畫作,打下基礎,輸入的材料越多,生成的效果就越好。
在國外社交網站上,一條點贊超5000的評論甚至悲觀地表示:
我們眼睜睜地見證了藝術的消亡。如果連藝術工作都無法避免被機器所吞沒,那麼其他高技能的工種也将面臨被淘汰的危機。到時候,我們又能剩下什麼呢?
然而面對外界的指責,這位設計師并不打算道歉,他認為,AI不過是一種工具,自己經過數周挑選和修改,才得到三幅滿意的作品參賽,獲獎的隻是其中一張作品。
博覽會的發言人表示,數字藝術單元的競賽,允許在創作中使用任何科技;項目的2名評審一開始并不知道這是AI作畫,但他們事後表示,即便事前就知道,也同樣會将一等獎頒給這幅畫作。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
未來畫家可能被AI所代替呢?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認為:AI作畫是通過機器學習的原理,通過大量網絡圖片來進行創作,所以這些作品經常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但人類的創作往往要求更高的想象力、會打破常規,目前對AI來說這還不能達到。
近年來,AI作畫越來越火爆,
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 紛紛入局,
誕生了一系列成熟的AI繪畫工具。
用戶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就能得到相應風格的畫作。
但這也不禁讓人深思,
對于"藝術"這一概念而言,
AI的邊界和權屬應該如何界定?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認為:作為一種工具,AI在藝術領域裡面的存在是能夠大大減少我們人類的付出,特别是在3D動畫、電影産業,但是這裡面就包含了一個知識産權的問題。如果有一個作品,它是某某藝術家和他的AI這樣一個工具聯合完成的話,那麼這個AI的開發單位本身所應該享受的法律權利都應該被明确的标注出來。
目前AI雖然已具備一定的專業性,
但尚未與創作者劃清關系邊界,
但這似乎并不影響
AI創作的作品屢獲大獎。
由愛爾蘭藝術家 格林·馬歇爾 主導、使用OpenAI工具生成的短片《烏鴉》,今年獲得戛納短片電影節的評委獎,雖然這隻是一個不入流的獎項,但《烏鴉》也憑此獲得角逐英國電影學院獎的資格。這給一些藝術創作者也帶來了"可能被AI替代"的焦慮。
甚至在知乎上,還有這樣的話題:“插畫師朋友覺得AI會讓自己失業,我該怎麼安慰和開導他?”
徐英瑾認為,AI會取代一些水平不是特别高、處在畫匠水平的那些畫家,但是如果要AI往高層次來進行一個攀升的話,它的難度就會非常大。現在基于重複模仿的AI技術是缺乏對于意義内容的深入理解的,在這方面人類是可以完全和機器一較高下。
綜合《新聞夜線》、看看新聞
來源: 新聞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