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是不識字的惠能讓題寫在西間壁上題的歌偈。
中國古詩詞創作過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312)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目前
《菩提偈》唐代惠能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蕲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随衆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禅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内部争奪宗祖地位的競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迹于獵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
關于這首詩的來曆,《壇經》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人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歌完此偈後,再“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上”。
五祖弘忍聽了惠能歌此偈後,興奮異常。心想,一個大字不認,隻會挑水劈柴的名為慧能(又稱“惠能”)的小僧,竟能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于是,便将衣缽傳給了慧能。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着,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心如明鏡台,其實根本沒有個台。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具體的實物,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既然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又何談有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