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計算方法哪個更準确?很多人希望養老金按工齡發放,比如說工齡每滿一年發放養老金100元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一種不了解我們養老金計算方式的不成熟想法在有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中,養老金的計算考慮到了工齡、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退休年齡等多種多樣的因素,這樣更為公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養老金計算方法哪個更準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人希望養老金按工齡發放,比如說工齡每滿一年發放養老金100元。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一種不了解我們養老金計算方式的不成熟想法。在有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中,養老金的計算考慮到了工齡、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退休年齡等多種多樣的因素,這樣更為公平。
養老金是如何計算的呢?目前的養老金計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這兩部分計算公式是全國統一的。
(一)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從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公式上來講,影響基礎養老金高低的因素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退休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這一個社平工資涉及到好多種口徑,但是國家要求,從2019年5月起社保收繳使用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至于養老金計算國家正在制定過渡性方案,确保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
使用社會平均工資能夠确保基礎養老金的購買能力,與時俱進。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大家的收入不斷增加,工資水平增長了幾十倍。國家在設計退休制度的時候,就已經充分考慮到了養老金的購買能力,因此跟社平工資挂鈎。比如有人所說的,每年工齡100元,根本無法體現各地經濟收入的差異與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
第二,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繳費指數的計算較為複雜,理論上說應當是當月的繳費基數與當月社平繳費基數的比值,再乘以1/12。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平時每月按60%基數繳費,連續繳費12個月,繳費指數就是0.6。而平均繳費指數是繳費指數的繳費年限内的平均值,如果我們始終按照60%基數繳費,平均繳費指數就是0.6沒有問題。
問題在于有些地區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沒有繳費指數,因此平均繳費指數按照實際繳費年限來計算。
第三,繳費年限。繳費年限包括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年限好理解,就是每個月養老保險繳納的時間,跟其他養老保險繳費無關,跟沒有繳納養老保險的時間也無關。
視同繳費年限指的是國家養老保險繳費以前,國家認可的連續工齡就可以視同繳費,隻看職工檔案就可以。但是,不要動歪腦筋,很多職工檔案材料是不可能造假的,有經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現在退休需要視同繳費年限,需要經過縣市兩級審理,而且還要拍照“留念”,也代表着終身責任。
視同繳費年限就是我們常說的“工齡”了,屬于曆史性的産物。現在的年輕人參保,隻看養老保險實際繳費年限,養老保險繳不上企業有檔案是白搭的。
第四,很多人可能看不出來,實際上就是計算方式。在計算過程中,我們使用了社平工資、(1 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4個的因素計算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可以被認定為,如果按60%基數繳費一年,退休可以領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按照100%基數繳費一年,退休可以領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按照1300%基數繳費一年,退休可以領取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也就是說繳費基數的差距在養老金計算的時候縮小,這也體現了基礎養老金縮小大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項重要功能。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确定的計發月數。
影響個人賬戶養老金高低,也是有兩個因素相關。
第一,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現在我們每個月社保繳費,都是按照個人繳費基數的8%劃入個人賬戶。然後每年計發利息,退休時形成個人賬戶餘額。
2005年以前個人賬戶的計入比例是繳費基數的11%,2005年以後才實施8%的。
過去我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記賬利率非常低,也經曆了有各地自行公布的情況,很多地區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很低。2005年以後,逐漸開始按照投資收益。2016年開始由國家統一公布。2016到2019年4年的記賬利率一直在7%~8%之間,這可比個人投資銀行理财要高得多。
個人賬戶的餘額,如果領取不完,可以由繼承人繼承。也算是國家對職工個人繳納部分的保障。
第二,退休年齡确定的計發月數。2005年國家推動養老保險計算模式改革的時候,制定了養老金的計發月數表。從40周歲到70周歲,每年都有既定的計發月數。計發月數50歲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60歲是139個月。一般來說,退休年齡即使多一個月都會按照下一年的計發月數計算。
計發月數表示根據人均預期壽命、養老金的記賬利率等因素确定的,不過16年來一直沒有變化,未來有可能改變。
(三)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主要是針對我國建立養老保險的初期,各地并沒有建立完善的養老金制度,甚至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都沒有建立。國家對這一部分時間以及視同繳費年限,做出的一種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補償。
過渡性養老金計算方式各地并不統一,一般跟社平工資相挂鈎,也跟平均繳費指數相關。另外,還有一大特色是過渡性系數,一般是1%~1.4%。北京市是1%,山東省是1.3%。
可以說,我們的繳費年限都會産生兩部分待遇,要麼是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養老金,要麼是基礎養老金加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跟社會平均工資相關一般更劃算。
綜上,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在每年都繳費的情況下,待遇是按照逐年繳費計算,逐年遞增的。養老保險繳費的基本原則,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是完全落實。而且考慮到了工齡以外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退休年齡、個人繳費錢數等等因素,更加公平,更容易讓人接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