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描寫黛玉的一生

描寫黛玉的一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1:18:44

【“名家評紅樓”系列評論】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 詹丹

程高本系統的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學術界一直有争議。

平心而論,程高本的後四十回,在描寫寶黛钗等人的情感婚姻生活和賈府家族的衰敗趨勢時,保持着作者一開始就定下的悲劇基調,雖然也穿插了所謂的“蘭桂齊芳”“家道複初”的小振興,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小說的悲劇性質,比後來的各種大團圓續作不知要高明多少。盡管換一個角度看,這種高明許多,在思想藝術整體上還是無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論,但第九十八回寫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寫黛玉焚稿等,還是依稀有前八十回的蹤影,也打動過不少讀者的心。正因為這一點,有些學者認為在程高本的後四十回中,也可能摻雜了一些曹雪芹的殘稿。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現在很難成定論。但把思想藝術相對高明的就歸于曹雪芹,把相對低劣的就歸于他人,這樣的原則用于一切判斷,其實是假定了曹雪芹創作不可能有敗筆,而别人在局部的描寫方面也永遠不可能與曹雪芹相匹敵,其思維方式,也許還是欠斟酌的。筆者認為,對程高本後四十回的評價,包括其中相對寫得出色的部分,倒不必糾纏于是曹雪芹原稿還是别人的補寫(雖然作這樣的考證也有意義),應該在不預設誰是作者的前提下,就文本本身的客觀效果加以實事求是的分析評價,這也是筆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寫的基本立場。

描寫黛玉的一生(黛玉之死的描寫套路與反套路)1

第九十八回寫林黛玉之死,确實比較成功,作家、紅學家蔣和森的名篇《林黛玉論》,就是從這裡開頭的。他寫道:

《紅樓夢》第九十八回,是不尋常的一回,兩個世紀以來,不知多少讀者的感情,都要在這裡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萬丈深淵似的激蕩、回旋起來。

話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不能說沒有一點事實依據。究其原因,一則是,林黛玉的命運曾獲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關黛玉的出色描寫,已經為她生命之火的熄滅——這最後出現的凄婉欲絕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勢;再則是,林黛玉彌留之際,居然沒有寶玉守護身邊,甚至讓黛玉誤會他移情别婚而深陷絕望中。這樣,生命枯竭和心靈絕望的雙重打擊,宴爾新婚與奄奄一息的鮮明對比,更是讓許多讀者為其一灑同情之淚。還有,林黛玉臨終前掙紮着沒有說完的“寶玉,寶玉,你好——”,帶有一定的懸念,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種想象的餘地,又通過黛玉去世後的一段景物描寫得到了強化:

當時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娶寶钗的這個時辰。紫鵑等都大哭起來。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憐,也便傷心痛哭。因潇湘館離新房子甚遠,所以那邊并沒聽見。一時大家痛哭了一陣,隻聽得遠遠一陣音樂之聲,側耳一聽卻又沒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聽時,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牆,好不凄涼冷淡。

這裡,先強調寶玉成親的新房與黛玉住所相隔甚遠,黛玉身邊幾個人的傷心痛哭聲無法讓對方聽到,而身處這邊的人,卻聽得遠處一陣音樂。這音樂可以理解為是新房那邊隐約傳來,也可以理解為身處這邊靜寂中的人的幻聽,或者因為黛玉突然離去而感覺的一種心靈迷茫,如同接下來“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牆”的描寫,在“惟有”中凸顯“沒有”,似乎有《琵芭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那種怅然若失的效果,盡管悲傷的程度并不一緻,而《紅樓夢》這段文字也稍顯套語化。

但令人感到吊詭的是,恰恰這種可被視為藝術成功的描寫,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說沒有進入更深層次的藝術境界緊密相關。

小說寫黛玉之死,同時也寫了寶玉與寶钗成親的大喜事,這是以空間并峙的方式展開的描寫。雖然這樣并列有強烈的戲劇沖突效果,但這種戲劇沖突畢竟是在寶玉失去通靈寶玉而處于神志不清的狀态下完成的,黛玉既無法向寶玉質詢,也沒有機會得到寶玉的解釋和辯解。這樣,黛玉因對寶玉的誤會而産生的絕望情緒雖然強烈,卻沒有來自寶玉反饋的心靈沖擊和碰撞。由此展開的心靈世界本身,比如黛玉的那種自我哀怨,是不豐富的,也是不複雜的,缺少雙方思想情感相激相蕩的層次感。寶玉較長一段時間的癡呆狀,導緻黛玉直到去世,都沒能獲得寶玉的解釋和辯解,既加深了讀者對黛玉不幸命運的同情,同時也不得不令筆者懷疑,作者其實是在回避表現寶玉和黛玉心靈對撞的真正難題,隻用一種相對單純的情緒籠罩了黛玉,也籠罩了讀者,于是,讀者在被這樣的人物打動的同時,也難免感到了内容的單薄和蒼白。在這裡,空間把寶玉和黛玉分隔在兩個不同的氛圍裡,但這兩個氛圍裡發生的成婚之喜和死亡之悲不是從主要人物雙方自身的心靈内部發生的,作者在讓寶玉神志不清下無法領略到大喜大悲,從而把兩處住所傳遞的悲喜對照和對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覺的表面。

還需要一提的是,讓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寫,固然可激發讀者的想象,但其實也是套路化的。在這一回,共有兩處類似的描寫,一處是黛玉對紫鵑說的話:

我原指望咱們兩個總在一處。不想我——”說着,又喘了一會子,閉了眼歇着。

還有一處,就是上述她臨終前,說的“寶玉,寶玉,你好——”

由于類似把話說了一半的描寫,在前八十回中,修改過的程高本系統要遠多于脂抄本,此前筆者還專門撰文以《含蓄,還是暧昧》為題讨論過這方面内容。那麼,這種激發讀者想象力的描寫,真的是一種藝術成功,還是作者同樣在逃避描寫的難題?這還真值得深入讨論。

也是在這一回,小說還寫到,對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采取了欺瞞寶玉不讓他知道真相的做法,隻有薛寶钗頂着巨大壓力,采取非常手段,不作任何鋪墊就把真相直接告知寶玉,讓神志不清的寶玉驚厥中昏倒,救醒後,居然慢慢恢複了理智。這樣的構思,既符合寶钗做事一向大氣的風格,也是能夠給情節帶來出人意料的跌宕效果的。但問題是,讓寶玉轉為平靜和清醒的關鍵是他隻身去黃泉路走一遭,得到了陰間神秘人的開悟。由此依然顯示出,在表現人的心靈世界沖擊和變化的複雜性方面,即便在圍繞着黛玉之死而呈現的較為出色的情節藝術描寫中,也有着難以彌補的簡單化的局限。

總之,藝術的出色與局限,其兩面性就是那麼鮮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寫中,換句話說,如果藝術僅僅是用來回避而不是克服表現的困難,那麼藝術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種走向情節表面新奇的套路,而不是能開拓心靈世界的深刻、複雜的反套路。這樣,無需讓鳳姐精心設計人物的調包,無需讓賈寶玉失玉而心迷,或者進入陰間而覺悟,也無需在結構上刻意營造大喜大悲的場面對比,在解除一切藝術套路中,讓黛玉和寶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對方和自己,在不回避任何困難中,表現出困難的克服或者難以克服,這是《紅樓夢》前八十回有關寶黛關系給予讀者的反套路的示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社科學術社團主題學術活動資助項目“《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系列研究編号:20STA049”階段性成果)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