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尊敬父老鄉親

尊敬父老鄉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0:22:10

尊敬父老鄉親(為了父老鄉親)1

赤峰翁牛特旗的潘向學是很有知名度的村黨支部書記。到翁牛特旗,必須見見潘向學。

潘向學在五分地鎮東塔拉村。在不到一小時的車程中,我一直在聽赤峰市扶貧辦楊明霞講潘向學和東塔拉的故事。東塔拉村是五分地鎮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村,人口超過3000人,面積321平方公裡。出東塔拉村向北9公裡,有一條巴爾圖河。許多年以來,這條河一直和東塔拉農人的小康之夢緊緊纏繞在一起。

20年前,潘向學作為一個新上任的、年富力強的村書記,發動幾百人的村民大會戰,從巴爾圖河中開出一條通渠,引水進村,一下子使全村增加了700多畝水澆地。那清格淩淩的水啊,滋潤在幹涸的土地上,也永遠記在老少爺們兒的心裡。

時過境遷,而今,巴爾圖河水已經斷流,東塔拉人隻能打機井澆地。2013年,東塔拉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這個村成了貧困村。眼看着巴爾圖河道水位一年年下沉,村裡年輕人一撥一撥往外走,東塔拉人的緻富夢更加迫切。

潘向學組織黨支部成員坐下來讨論,全國農村都在脫貧緻富奔小康,我們東塔拉該怎麼辦?因地制宜辦合作社,養牛、養豬、機械化種玉米雜糧、種草藥、種木耳,都是可圈可點的好項目,但啟動這些項目需要投入資金。大家異口同聲說,大膽點兒,利用金融扶貧政策,鼓勵大家貸款,然後盯着家家戶戶,幫他們請農業技術指導員,幫他們解決随時出現的困難,堅持下去就會踏上緻富之路。

黨支部發現了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貧困戶想貸款,幾乎沒有富裕戶願意為他們擔保。這也不能怪富裕戶,貧苦戶的狀态,在當時看來,就是難以填滿的無底洞。富裕戶是起早貪黑勞動換來的幾個血汗錢和一些家産。如果讓他們失去這點血汗錢,就等于要了他們的命。

黨支部把全體黨員找來了,把村民代表、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富裕戶代表也找來了,集思廣益,“三鍊互助”扶貧模式就這樣創造出來了。第一條鍊叫親情鍊。動員富裕戶幫助窮親戚,帶領貧困親戚外出打工,或提供貸款擔保、信息技術,幫助他們發展養牛、養羊産業。第二條鍊叫互需鍊,有的富裕戶生産資料充足,信息快,技術高,信譽好,就是缺少勞動力和耕地、草場等資源,正好和有富餘勞動力、耕地、草場等資源的貧困戶結對,形成互補的平等幫扶。第三條叫責任鍊,對在村裡沒有富裕親戚,又沒有勞動力和生産資料的貧困戶,由村幹部和黨員兜底,履行扶貧責任和義務。

三鍊互助一經推開,受到大部分村民歡迎,不過,并非所有人都願意投入其中。富裕戶有人說,我幫他,那不就是給他們扛活嗎?幫好了沒我啥事兒,幫不好還要受埋怨;貧困戶有人說:我用得着他幫嗎,我不會種地,還不會養個牲畜,給點飼料就長的東西,我非拿到他家幹啥?

老潘又一次召開村兩委會,于是大家分頭做工作,終于把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這時富裕戶郭守生成了老大難,無論怎麼說,就是不同意帶貧困戶。

老潘來到郭守生家。第一次,郭守生不在,他就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了郭守生媳婦。讓郭守生給他回個電話。等了一天,郭守生也沒回話,一向沉得住氣的老潘,又去一趟。

郭守生對老潘是很尊敬的,見老潘進門,忙放下手裡的飼草叉子,洗了手,讓老潘屋裡坐,喊媳婦趕緊沏茶。老潘說,别介,我看看你的牛。

牛圈打掃得幹幹爽爽,地上沒有一攤牛糞。母牛牛角油亮,小公牛和小牛犢毛皮像緞子似的發光。老潘不由誇郭守生說,守生啊,你可真是個好把式。

郭守生嘿嘿笑着,說對付事兒吧。

老潘說,你這小公牛到入冬大概賣多少錢?

郭守生說,潘書記,你心裡明鏡似的,還問我。

老潘說那小牛犢呢?

郭守生不好意思不說了,說,大的一萬元出頭,小的五六千吧。

老潘說,那不用說前幾年賣的,就這眼下的一圈牛,就夠你吃個五六年吧。

郭守生還是嘿嘿笑。

老潘說我問你,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家裡有個逢難遭災,站到你家牛圈跟前哭個窮,你好意思讓人家空手回去嗎?你的想法我猜,是擔心帶貧困戶跳到坑裡去?告訴你,現在的扶貧政策,一個接一個,都是實實惠惠的,貧困戶帶着牛來入股,不會讓你吃虧,遇到啥事兒,還有村裡幫你呢。

郭守生說,潘書記,您昨天來,我媳婦跟我說了,我想了一宿,半明白,您這又來了,我便全明白了。您這是為了誰呀,還不是和2000年修大渠一樣,為的是全村人嘛。

2000年潘向學四十不到,剛被選為村支書。他自幼在東塔拉長大,二十多歲就當村幹部,一直琢磨着怎樣讓東塔拉富起來。那時候農村種地就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幹旱,說絕收就絕收。

潘向學決定拼一把。他請來水利部門進行勘察設計,要修築一條渠,把巴爾圖河的水引出來一股,送到東塔拉的旱地裡,讓旱地變成祖祖輩輩盼望的水澆地。專項資金不夠,省着用,勞力不夠,潘向學在村裡召開了動員大會,第二天施工現場就來了五六百人。

引水渠大功告成。打開水閘放水,這時土造的大渠經不住考驗了,水超過了渠面,泥土渠壁也微微滲水。潘向學脫下棉襖,穿着秋衣秋褲喊了一聲:“上沙袋子!”就走下了渠中,站在湍急的水流中,用沙袋子沿着渠壁往上砌。接着村幹部全都下水了,黨員、團員、青壯年村民全都下水了!加固加厚了渠壁,潘向學一班人馬被人拉出渠時,天已經黯淡下來,氣溫下降到零下十幾度,身上的秋衣秋褲凍上了。

望着水渠安安穩穩地把水送上了村裡750畝耕地旁,很少流淚的潘向學眼睛也發熱了。

在郭守生的心中,潘向學搬着沙袋與湍急的冷水搏鬥的身影,就和電影《創業》中王進喜在油井裡用身體攪拌原油一樣,都是真正的共産黨員,人民信得過的帶頭人。

郭守生說既然答應了老書記,不幹則已,幹就幹好!

對那些說怪話、不願加入互助模式的貧困戶,潘向學也有招兒。你不是說自己也能養嗎,那就試試。結果,半年過去那些人傻眼了,人家互助合作小組的牛,溜光水滑,該揣犢子的都鼓起了大肚子,自己養的牛,瘦骨嶙峋,沒兩頭肚子有動靜的。他們便忙三疊四地請村委會幫他們去求富裕戶的諒解。就這樣,三鍊互助扶貧模式迅速在全村推行,當年就見了很好的效果。

東塔拉村2014年初識别建檔立卡貧困戶341戶,是翁牛特旗的重點貧困村,現在東塔拉村共有74個三鍊式互助扶貧聯合體,為280戶村民争取金融扶貧貸款1375萬元,貧困戶利用貸款發展養殖業,年戶均增收5000元。牛存欄已由當初的不足700頭發展到2500多頭;羊存欄從不到3000隻發展到10000多隻,總計年人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全村實現脫貧。

老潘書記和五分地鎮鎮長在村委會等我。我一端詳潘書記,他顯得比59歲的年紀年輕。雖說他的臉黝黑,帶着風雨剝蝕的歲月印記,但精神旺盛,體魄健碩。村民叫他老潘書記,語氣裡帶着敬重和信任。

潘書記帶我來到特困戶潘峰家裡。這是由4個單身漢艱難維持的家庭。兩個沒有娶親的叔叔,帶着兩個不到30歲的智障侄子過日子。鎮長告訴我,這家是潘書記的幫扶對象,給他們安排什麼項目都做不了,到了春天管潘書記要化肥和種籽,到了冬天管潘書記要柴火,今天叔叔病倒、明天侄子跑了就随時找你,可以說是挂在潘書記身上的一個大包袱。不過潘書記說,讓我不管,我還睡不着呢。

我走進他家院子,房子是新蓋的,滿院子堆放着收下的玉米,還養着幾頭牛,大叔在喂牛。潘書記說,二叔潘峰前一陣骨折了,拄着拐呢。潘峰滿臉喜悅地告訴我,比起以前的日子,那是天大的變化。我們原來住在危房裡,吃了上頓愁下頓,是潘書記個人出了一萬多元,補貼在扶貧危房改造資金裡,幫他們買了這套寬敞的新房子,看病費用也百分之百由醫保和專項資金報銷,我們爺四個種玉米,養牛,又得到了扶貧政策的支持,人均收入已經達到脫貧标準。

我對潘書記說,我要是當你這個書記,愁也愁死了。

潘書記說,唉,村裡就這樣,天天揪着你的心,可也暖着你的心。

楊明霞告訴我,潘書記4個孩子中有3個在大城市讀書後就業,他老伴很想住到城裡去過安逸清閑的日子,潘書記不去,他放不下自己的村子和鄉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