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7:09:31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曾經有茶友說,第一次喝正山小種,發現紅茶的味道太淡。

紅茶味淡?這怎麼可能!

這背後,怕不是沖泡方面出了差池?

于是請他拍來圖片,實拍圖裡是清宮劇常見的青花大蓋碗,容量起碼有180毫升。

如此龐然大物般的蓋碗,隻放5克紅茶,肯定不夠。

超多的水,少量的茶。

注入熱水後,瞬間就能将那些纖細緊結的紅茶條索,徹底淹沒。

茶味被稀釋過後,難免會味道淡。

細說來,若為了解渴式喝茶,不求甚解。

泡紅茶時用壺泡、用杯泡、用蓋碗泡,投茶多少與浸泡時間大可随意。

但為了泡出又香又好喝的茶味,專心享受茶味本身,泡茶手法還是别太馬虎了。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2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3

《2》

一、布置茶席。

泡茶喝,條件可繁可簡。

簡化下來,茶桌倒是不必專門置辦,桌面高度比一般書桌、寫字桌略矮。

落座後,不高于手肘,泡茶時上半身也不用彎伏。

注水出湯等操作過程中,肩膀和手臂能自然舒展,不用特意擡高。

坐姿舒适,更利于泡茶動作施展。

為了不影響泡茶,桌面建議保持清爽。

若無必要,用不着添置太多累贅的擺件。

清清爽爽,更利于泡茶動作發揮。

若是桌面雜物過多,一不小心碰倒,反而會導緻滿桌狼藉。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4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5

《3》

二、準備茶具。

蓋碗泡紅茶,選基礎款白瓷蓋碗更百搭實用。

獨立泡袋,每泡5克的紅茶,選110毫升标準蓋碗泡茶更加配套。

投茶時,一次一袋,茶水比例正好相配。

另外,除了蓋碗外,還需準備不少配套。

比如,燒水泡茶的燒水壺。

壺嘴别選太寬,容量也不需太大,不然單手拿起太費勁。

比如,公道杯和茶杯。

公道杯别稱勻杯,扮演分茶器的角色。

茶湯倒入公道杯後,再勻分到茶杯内,為了契合小口慢品所需,茶杯容量不需太大,選窄口的杯子更能聚香。

比如,克秤、茶剪、茶巾、茶盂等配套。

散裝茶葉泡茶時,随手一抓,投茶誤差太大。

多了易濃,少了味淡,茶桌旁準備上克秤,更有利于精準投茶。

泡袋裝的紅茶若是随手一扯,容易将袋口扯破不說,還會導緻幹茶灑出,而茶剪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出湯之後,公道杯底部難以難免會沾染茶水,用茶巾擦拭底部再分茶,能避免滴答淋漓的尴尬。

最後,布置幹泡台泡茶時,少不了茶盂,專門收集廢棄茶水,确保台面幹爽整潔。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6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7

《4》

三、燙壺溫杯。

咖啡倒進熱的杯子裡會更香,泡茶亦如此。

不論泡什麼茶,用蓋碗泡茶時,燙壺溫杯都必不可少。

燙壺溫杯的做法倒也不難,主要是将泡茶所需的一切用具,均勻用沸水燙一遍,不是僅燙蓋碗那麼簡單。

往蓋碗内倒入适量沸水後,合蓋輕輕搖晃。

再将熱水倒入公道杯内,重複上述操作。

最後是燙茶杯, 将杯底、杯壁、杯口都燙一遍過後,溫杯過後産生的廢水倒入茶盂内。

剪開一泡5克的正山小種,全部投入到蓋碗内。

投茶後,再次輕搖蓋碗。

借助蓋碗内部的餘溫,幹茶好似進入桑拿房,能促進茶香氤氲。

像打開貝殼那樣,揭開一絲縫湊近去聞,就能聞到絲絲縷縷上揚的幹茶香。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8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9

《5》

四、不需洗茶,注水沖泡。

品質信得過的紅茶,不需要洗。

因為産區生态好、制茶規範、離地加工的紅茶,衛生質量方面有保障。

也因為,紅茶加工時經曆了揉撚,揉撚過後不少茶味物質會流出,附着在幹茶條索表面。

熱水一沖,頭道茶湯内就能浸出不少茶味,滋味甘潤清甜又爽口,倒掉不喝太浪費。

燙壺溫杯後不需專門洗茶,直接注水沖泡便是。

值得注意的是,蓋碗泡紅茶,注水手法有一定講究。

注水高度上,不建議貿然“高沖”,盡量将燒水壺的壺嘴湊近蓋碗上方。

将注水位置放低,能避免水花四濺,更加穩妥。

另外,注水時不需特意注在碗壁上,可對着幹茶“直沖”。

均勻在幹茶上打圈注水,将茶葉徹底潤濕,茶味釋放更全面。

最後,為避免茶味物質過多浸出,注水動作要快。

快速打圈,一氣呵成,适量注水。

不然,注水太少,茶味會偏濃。

注水過滿,合蓋後熱水溢出,整個蓋碗都會陷入“水漫金山”的危險狀态,異常燙手。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0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1

《6》

五、沸水沖泡。

關于紅茶的沖泡水溫,值得專門細說。

很長時間内,茶圈内流傳這樣的說法,認為紅茶的沖泡水溫不能太高,七八十度溫水沖泡更好。

從實際觀察看,泡好茶,更建議用沸水。

品質過硬的紅茶,茶葉内部本就不會含有太高的苦澀物質,或者藏有酸味物質。

沸水沖泡下,不會将茶湯滋味泡苦、泡澀、泡出酸味。

相反,高溫沸水是茶香、茶味釋放的助推力。

參考基礎物理學原理,熱的作用下,分子的熱運動更活躍。

沸水沖泡,茶香釋放更高揚,深藏在茶葉内部的滋味也能妥當浸出。

沸水泡茶,能讓茶香茶味更精彩。

既如此,沖泡紅茶時為何要因循守舊,堅持用溫水泡茶?

比起溫水泡,高溫沸水更能激發好茶的無限潛能!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2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3

《7》

六、迅速合蓋,快速出湯。

按大多數人的泡茶習慣,蓋碗泡茶時,左手持燒水壺往下注水,右手持蓋靠在蓋碗旁。

注水完畢的刹那,立刻合蓋。

合蓋之前,提前瞄準合蓋開口,留出一絲縫隙,方便茶水傾倒。

開口太大,不行,會連茶帶湯一塊倒出。

開口太窄,也不妥,茶水沒法順利流暢倒出。

合蓋的寬與窄,需要在平時泡茶時慢慢琢磨。

這樣在泡茶合蓋的瞬間,才能留出寬窄完美的開口。

合蓋後,按三指握碗法的手勢,抓握蓋碗。

慣用手(右手為主)的大拇指和中指抓在兩側碗沿,食指輕扣在蓋子凸起處,固定合蓋開口。

将出水口對準公道杯後,快速将茶湯傾倒而出。

為了達到快出水要求,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倒出大部分茶湯,用時在7-8秒之間。

注水、合蓋、出湯之間,分秒必争,一氣呵成。

多練幾次,就能完美泡出一沖茶湯。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4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5

《8》

七、瀝幹底湯。

蓋碗泡紅茶,除了要快出湯外,還要幹淨利落,不拖泥帶水。

等到大部分茶湯倒出後,先别急着放下蓋碗。

這時候還有一件重要的事——瀝幹。

蓋碗泡茶出湯,往往分為三步曲。

首先,大量茶水洪峰,瀑布狀倒出。

其次,茶水流量變小,變成細柱狀流出。

最後,剩餘在蓋碗底部的茶湯,逐漸滴落。

别小看這寥寥數滴、為數不多的底湯,若放任不管,任其繼續留在蓋碗底部。

底湯會誘導大量茶味物質繼續浸出。悶到最後,會将紅茶的茶味悶得又苦、又濃、又重口味。

等到下一沖注水泡茶時,苦湯摻入其中,難免會出現越泡越濃、越泡越苦的狀況。

是以,瀝幹茶水這一重要細節,萬不能輕易忽視。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6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7

《9》

八、揭蓋聞香,分湯品嘗。

将茶湯倒入透明的公道杯後,可以趁機觀察湯色。

對紅茶來說,茶湯顔色并不是越紅越好。

而是以湯色清透、清亮、沒有雜質、有光澤感為貴。

正山小種紅茶,标準湯色為橙黃明亮。

湯色過分發紅,反而有發酵不當,過度發酵之嫌,品質不高。

沸水剛泡出來的茶湯,溫度還很高。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滾燙熱茶不宜多喝。

這會兒,更建議趁熱揭蓋聞香。

趁熱聞,被高溫激發出來的高沸點茶香,表現得更馥郁。

正山小種的花蜜香、桂圓香、甜香、竹林香等,一應俱全。

等到聞香過後,再将茶水分入茶杯内,細細品嘗尚且不遲!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8

紅茶怎樣沖泡好喝(超詳細的紅茶沖泡教程)19

《10》

頭道茶湯過後,接下來的泡茶方法大緻相同。

沸水沖泡,快速注水,迅速合蓋,不需特意浸泡,快速倒出茶湯。

出湯之後,先趁熱聞香,再分茶細品。

逐次沖泡間,能完整掌握一泡紅茶的香氣、滋味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蓋碗泡茶間隙不需要揭蓋晾茶。

茶湯倒出後,繼續合蓋便是。

徹底揭蓋,敞開碗口,反而會導緻紅茶的香氣飄散。

另外,在浸泡時間上,也不是每一沖都需要快出水。

五沖六沖後,随着紅茶的茶味逐漸被消耗,剩留餘量有限。

泡到最後,可根據具體茶味濃淡,适當增加浸泡時間。

不是每一沖都“快出”與“秒出”。

靈活調整,先快後慢,适時改變,是泡好一杯茶的關鍵!

更多關于紅茶的知識

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誰才是煮紅茶首選?誰不适合煮茶?

從紅茶到新工藝紅茶,紅茶當大紅袍來賣的背後,藏着茶掌櫃的貪婪

看完紅茶的發展史,教你順利區分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金駿眉不是紅茶,大紅袍是紅茶,圍繞紅茶的4個誤區,該扒一扒了

喝紅茶時,茶湯一定是越紅越好嗎?什麼樣的紅茶才算好?答案來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