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倫寫的淘氣包?《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柳林風聲》《野獸國》……這些已經成為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表達了作者對童年、自然、社會、成長等人生内容的叩問盡管它們創作的年代不一樣,但今天的孩子讀起來,仍然會深深地喜歡上它們,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林格倫寫的淘氣包?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柳林風聲》《野獸國》……這些已經成為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表達了作者對童年、自然、社會、成長等人生内容的叩問。盡管它們創作的年代不一樣,但今天的孩子讀起來,仍然會深深地喜歡上它們。
是什麼樣的經曆與文化促使作者們寫出了這樣的故事?又是什麼讓他們在長大成人後依然對孩童時期保持着敏感?
為了更好地理解那些兒童文學作品,我們将陸續推出“寫童書的人”專欄文章,為大家講講寫書的人背後的故事。今天先從阿斯特麗德·林格倫開始。
童書上經常可以看到的“林格倫紀念獎”,來自《長襪子皮皮》的作者阿斯特麗德·林格倫(1907-2002)。林格倫在37歲才創作完成《長襪子皮皮》,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瑞典有史以來最為暢銷的兒童書籍。2002年瑞典政府創立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紀念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兒童和青年文學獎。
林格倫成長于一個幸福的家庭,童年時期的快樂讓她從不缺乏安全感,而成年後的叛逆又讓她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林格倫筆下的皮皮古怪精靈,直率任性,無拘無束,不論是大讀者還是小讀者,都很羨慕她,羨慕她可以做一切孩子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除了《長襪子皮皮》,林格倫的很多作品都與她的童年經曆有關。有人問她,你的孩子或孫子有沒有激起過你的靈感?她的回答是:沒有任何孩子比曾經是我自己的那個孩子更能激起我的靈感。
撰文 | 秋林卡迪娜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生于1907年,是瑞典兒童文學作家,也是《長襪子皮皮》的創作者。1958年,林格倫獲得童書界最高榮譽“國際安徒生金質獎章”。
被印在瑞典鈔票上的林格倫與皮皮
在中國,林格倫經常被敬稱為“童話外婆”。這是讀者與出版方對林格倫的喜愛與親昵的直接表現,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将林格倫的形象定格在了她的晚年——一位卓越、慈祥的童書大師。
但與許多卓越的創作者一樣,林格倫的作品是從她的生命體驗中生長出來的果實。林格倫快40歲才出版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她不是天然的“童話外婆”,她是一個在農莊中勞動玩耍的孩子,更是一位充滿活力的母親。
林格倫的生命體驗促成了這樣一位善于“挑釁”的兒童文學巨匠的誕生。在經曆漫長歲月後,她才定格,成為了全世界孩子的“童話外婆”。
01
溫和的挑釁者林格倫與《長襪子皮皮》
1944年4月,37歲的阿斯特麗德·林格倫将她的首部作品《長襪子皮皮》寄給伯尼爾出版公司,她随書稿附了一封信,其中寫道:“我希望你們不要向保護兒童委員會報警。”對此,林格倫解釋說:“因為我自己也有兩個孩子。他們沒有寫這本書的母親可怎麼辦呢!”
林格倫與兒子拉士、女兒卡琳
林格倫這樣的擔憂是有理由的。與許多塑造榜樣的作品不同,《長襪子皮皮》是孩童純粹的夢想,它為孩子創造一個自在的空間,一個能夠平等地向成年人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
《長襪子皮皮》,[瑞典]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 著,李之義 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9年3月
1945年,《長襪子皮皮》在幾經波折後終于出版,旋即引起了瑞典社會關于自由教育和兒童道德觀的大讨論。許多人認為“皮皮是一個壞典型,她沒有接受過教育,書中使用的語言草率和低俗,整部作品非常不道德”。
但事實上,《長襪子皮皮》是部極其溫和、道德的作品。
首先,它是林格倫作品中罕見的基于想象的作品。這種幻想性決定了皮皮的挑釁是溫和的,正如林格倫本人所說:“長襪子皮皮是一個以兒童形象出現的小精靈,被搬到一個非常普通的環境裡。她依靠超自然的體力和人所不及的超人條件,可以完全不依賴成人,過着一種随心所欲的生活……皮皮是一個特殊的兒童,她絕對不是普通兒童的榜樣。”
哪怕是再小的孩子,也能看出皮皮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姑娘。可以說,《長襪子皮皮》是林格倫基于尼采超人理念進行的文學性試驗——她賦予皮皮能舉起大馬的神力、滿滿一袋子金币的财力、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些都讓皮皮不受制于現實生活,成為了一個“超人”兒童。
而在故事中,皮皮也是溫和的,她從未真的帶領書中的孩子做出反對、打破成人規則的行為,她的挑釁都隻停留在口頭上——如果真誠地與人讨論、指出平常之事中的謬誤,算得上是一種挑釁的話。
林格倫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極具道德性的問題:當一個孩子超越了現實生活,被賦予全面的能力,她會拿這些特殊能力去做什麼呢?
在她創造的世界裡,皮皮拿金币給全鎮的孩子買糖果和玩具,還不忘記給小猴子尼爾松先生的禮物,自己卻什麼都不需要。皮皮哪怕有能打敗世上最強壯的大力士的神力,也從不主動挑釁,隻會在有人做出冒犯之舉的時候,心平氣和地将對方扔到房頂上,小小地懲罰一下。
難道這還不夠道德和良善嗎?“超人”皮皮别無所求,隻是不僞善,并捍衛自己表達的權利而已。
創作這樣的皮皮不僅源自林格倫堅強、求真的性格,也來自她兒時怯懦經曆留下的深深烙印。
在一次手工課上,一位比自己大的女生說林格倫不在場的好朋友馬迪根的壞話,對此,林格倫回憶道:“馬迪根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沒有作出反應。這時另外一個女生說:‘我們大家不要說什麼啦,因為她最好的朋友就坐在這兒!’啊,我聽了别提多難為情了,因為我沒有保護她!”
林格倫記得自己曾是孩子時的體驗,并發自内心地想保護孩子們表達和冒險的勇氣。她雖然擺出一副戰鬥的姿态,卻隻為了争取那一點點孩子應有的表達的權利和說些無傷大雅的笑話的空間。
皮皮的存在對于讀者來說近似于一個安全閥,有瑞典讀者評論道:“我把了解皮皮作為一種解放——當我知道一個成年人創作了這本書的時候,感到非常得意。至少,有一個大人知道作為一個孩子的感受,并站在小孩子一邊。皮皮可能給了我,還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孩子很大的勇氣——向成年人提出自己的主張并得到了回答。”
但哪怕是這樣溫和的挑釁也難以被複雜的成人世界接納。顯而易見,《長襪子皮皮》刺傷了當時保守的瑞典社會。
面對以規訓孩子為出發點的道德與教育觀點,林格倫指出了其中的荒謬:
作為一個一無所知的孩子很不容易。世界充滿陌生、可怕的東西,這個一無所有的孩子要依賴的就是已經活了很久、知道很多東西的成年人。在小孩子周圍建立一個安全、溫暖和友善的世界,本來是成年人的事情,但是他們做到了嗎?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
他們從早到晚,辛辛苦苦教育孩子,恨不得孩子從一開始就表現得像個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在這方面我想說的是,成年人心胸要開闊一些。對待他們,就應該像對待其他成年朋友一樣。給孩子愛,更多的愛,更更多的愛,仁義自然就來了。
不論是作為挑釁者,還是作為夢想,長襪子皮皮以及林格倫的價值都是永恒的。林格倫的一生中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等諸多大獎、影響了全世界的大小讀者,而在林格倫離世後,瑞典政府為紀念她于2002年設立了“紀念阿斯特麗德·林格倫文學獎”。此獎項是世界上獎金最豐厚的兒童文學獎,澳大利亞華裔作家陳志勇、日本繪本作家荒井良二等才華橫溢的創作者都曾獲此殊榮。
當然,永遠有人無法接納長襪子皮皮無傷大雅的玩笑。《長襪子皮皮》出版30年後,一位已經離開東德的教師寫信給林格倫說,她昔日的同事因為在班上為學生們高聲朗讀《長襪子皮皮》片段,被開除了。
自《長襪子皮皮》問世,快80年過去了,一個長襪子皮皮式的挑釁者在今天仍然面臨着許多阻礙。我們的生活看起來每天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若以《長襪子皮皮》為标尺,一切又似乎絲毫未變。這也許正是我們需要皮皮、需要林格倫的理由。
林格倫創造了長襪子皮皮,那麼,是什麼成就了林格倫呢?
02
童年時期的勞動、玩耍與愛
林格倫出生于20世紀初瑞典的一個平民農莊,父母是勤懇、正直又恩愛的莊園主,育有四個子女,一家人用節儉與勞動在自然中經營平凡又生機勃勃的生活。
圖片來自《林格倫傳》,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與在城市長大的孩子不同,林格倫的童年由玩耍與勞動構成,這也正是她永恒的創作素材。而來自父母與兄弟姐妹的愛則是她日後創作中的反叛的底氣——童年家庭的幸福使林格倫相信,自己永遠被愛與被接納着。
林格倫父母的愛情非常美滿,父親薩默爾·奧古斯特一生都在感歎世間有真愛,為自己能夠與妻子漢娜一起生活而感到幸運,林格倫曾說,兒時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父親擁抱母親。她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以為所有的父母都很恩愛,所有家庭都如自己的家庭那般溫暖。
這樣的家庭給了林格倫天生的安全感,而父母更是她為人的榜樣。
林格倫的父親薩默爾·奧古斯特曾是農民,後來逐漸變得很富有,但他不斷強調自己隻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會在平日早起一小時,僅僅是為了閱讀挪威作家漢姆生的小說《大地的成長》。
《大地的成長》,[挪威]漢姆生 著,吳學颍 譯,新星出版社 2012年12月
在《林格倫傳》中,傳記作家斯特羅姆斯泰特評論了林格倫父親的與衆不同之處:“薩默爾·奧古斯特很單純,但同時很敏銳;他很老實,但不妥協;他得到周圍人很多尊敬,但沒人怕他;他很摳門兒,但同時慷慨大方。”
林格倫繼承了父親這種複雜又極富魅力的性格。
奧古斯特喜歡做生意,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為富商開栅欄門賺到的錢。這段經曆被林格倫寫入了代表作《淘氣包埃米爾》中,巧妙地成為埃米爾在熱鬧的集市賺錢的妙計。
《淘氣包埃米爾》,[瑞典]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 著,李之義 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年8月
林格倫的媽媽漢娜是一位親力親為的莊園女主人,她每日忙于織布、做衣服、養雞、管理菜園、制作果醬等種種勞作,她輕視那種隻會指使人的主婦。
勤勞、獨立的母親是林格倫童年的女性典範,讓林格倫從小就将女性的力量視為理所當然。許多年後林格倫筆下那個能舉起大馬、打敗世上最強壯的大力士的小女孩長襪子皮皮,正是女性力量的體現。
而對于孩子來說,勞動也是納斯莊園日常生活的重要主題。林格倫與三個兄弟姐妹從小就與莊園裡的其他夥伴們一起幹活。對于孩子們來說,勞作并不輕松,但當林格倫和她的兄弟姐妹們長大後,全部都發自内心地從勞動中得到滋養。在作品《姐妹花》中,林格倫借着角色之口感歎道:“生活的最高幸福是勞動,就這麼簡單!”
《姐妹花:林格倫作品選集》,[瑞典]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 著,李之義 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2年8月
除了勞動,玩耍幾乎是林格倫和同齡孩子們的全部。林格倫與她的兄弟姐妹,還有農莊裡長工的孩子們一起,讓玩耍精神如空氣般存在于納斯莊園。
林格倫的另一代表作《吵鬧村的孩子》就再現了兒時的種種遊戲。這本書堪稱兒童玩耍的“百科全書”,揭示了玩耍的元素——夥伴、即興的想象力、父母提供的自由空間、大自然的遊樂場,還有那句如魔法咒語般的“啊,我們玩得真開心!”
《吵鬧村的孩子》,[瑞典]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 著,李之義 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21年3月
林格倫珍視兒時從家人身上獲得的力量與快樂的寶貴價值,在日後的創作中,這些價值通過她的故事與心靈,感動了更多人。
03
叛逆之後的獨立與堅韌
1926年,林格倫成為了未婚母親。當時,她在當地報社工作,并懷了已婚主編的孩子。
那并不是一個包容的年代,閑言碎語滿天飛。即便孩子的父親事後向林格倫求婚,林格倫也拒絕了他,選擇做一位單身母親,離開家鄉,去斯德哥爾摩尋找出路。
幸運的是,年輕的林格倫得到了熱心于婦女權益的律師艾娃·安登的幫助,在哥本哈根産下兒子拉士,并為其找到了寄宿家庭。
回到斯德哥爾摩的林格倫擁有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她成為了一個打字員,領着微薄的薪水。年輕的林格倫咬緊牙關生活着,她默默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遠方的兒子身上,省吃儉用,隻為攢夠錢買去哥本哈根看望兒子的車票。
1929年2月,由于寄宿家庭狀況變動,林格倫将兒子接到了身邊,與她一起漂泊。生活捉襟見肘,年輕的媽媽竭盡全力愛護着幼小的拉士。林格倫曾心碎地記錄着最初與拉士一同生活的無助:
“小拉士患有百日咳,剛來的時候整整咳了好幾個月……對我來說,這些夜晚是我一生中最難熬的夜晚。我無法入睡。我躺在床上,聽他咳嗽。有時候他自言自語地說某個童話裡的一句話,‘此時母親、埃塞和卡爾睡着了!’這些話煎熬着我,我永遠忘不了。”
與兒子的相處讓林格倫意識到,童話如何影響了孩子的生活。但這時年輕的林格倫并沒有開始她的童話創作,她隻是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孩子,好像天生就清楚如何做媽媽一般。
“她不是那種安安靜靜坐在公園靠背椅上,看着自己孩子玩耍的媽媽。”拉士·林格倫對兒時媽媽的陪伴印象深刻,“她自己也玩,我懷疑她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心。”
拉士記得媽媽和自己從小山上坐着紙闆往下滑,林格倫的裙子被磨破了,在回家的路上拉士隻能貼着媽媽走,以免被人看見林格倫裙子上的開口。
若想探究林格倫這種崇尚玩耍與快樂的精神,我們可以從林格倫父母對待孩子的态度中找到最初的種子。林格倫曾充滿感激之情地回看自己的童年:
“有兩件事造就了我們的童年:安全感和自由。與這兩個互相關心的人(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有一種安全感,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随時都在。但在一般情況下,他們讓我們在納斯莊園的遊戲場自由、幸福地玩耍……如果我們穿着撕破或弄髒的衣服回家,我不記得她說過一句責備的話。她不要求我們無條件地準時回家吃飯……她可能認為,一個孩子玩瘋了的時候,有理由忘了回家吃飯。”
獨立、堅韌,還有快樂帶來的蓬勃力量貫穿林格倫的作品始終。她憑借直覺,将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安全感與自由意識給予自己的孩子,還有無數為她作品癡迷的大小讀者。
每個時代都有皮皮的反對者,但更多的是喜愛她的讀者。在林格倫創造的書頁之間的時空給人們喘息的可能,從而讓他們積累哪怕一點點表達的勇氣。那是生命力旺盛的林格倫送給所有“此刻的孩童”的禮物。
在《長襪子皮皮》剛出版不久時,瑞典地方報紙上刊登過這樣一則不起眼的快訊:
昨天夜裡,人們在馬爾默的一條大街上找到一位26歲的運輸工人。他喝得酩酊大醉,在他身邊放着一本《長襪子皮皮》……除了這本書,人們還在他的口袋裡找到23塊糖。
撰文 | 秋林卡迪娜
編輯 | 申婵
校對 | 李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