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2:51:13

趙孟頫一生中作品流傳下來很多,内容廣泛,比自稱“生平寫過麻十萬布在人間”的米芾似有過之。其書篆、隸、真、草四體皆擅,且都有佳作流傳。

趙孟頫書法的藝術特色

趙孟頫的篆書多見于一些碑銘額,且多為玉箸篆。用筆中鋒圓勁,行筆随意,結體勻稱穩健,有一股清新之氣。篆書自秦丞相李斯變為鐵線篆(亦稱玉箸篆)後,漢唐之間,習者很少,能自成體相的則更少;或失之古質,或徒的妩媚,習氣較重。唐代李陽冰曾力圖恢複篆書,但其呆闆僵化了秦小篆,在唐代沒有人聽從,宋代則更無人問津。所以篆書自秦之後,就日趨寥落蕭條了。至元代,趙孟頫的篆書在其複古思想的統率下,直指秦篆。在篆書的曆史延伸軌迹中趙孟頫的篆書是光輝的一振,雖未在元代掀起風潮,但未開啟清代的篆書風氣,起了先導的作用。

趙孟頫的隸書很少見。《六體千字文》墨迹本相傳為趙氏書。如果此說屬實,那麼趙孟頫的隸書風格如同他的行草一樣,明快清潤,古法盎然。較之漢隸的堂皇之象,則顯得軟媚外露。其更多的是用行楷之意來寫隸書,與由篆中而來的漢朝隸書截然不同。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明文征明就繼承了這一由楷法作隸的方法,其結果是令人信服的。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1

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趙孟頫小楷作品,多見于所寫經卷

據墨迹流傳和著錄所記,不同名稱的佛經和道經不下廿餘種。明代顧起元說:“松雪居士平生善以筆研作佛事,所書經當不下數十百本。”看來趙孟頫是頗好佛道釋學,有點六朝名士的風度。趙孟頫楷書多為小楷,大字少見。“承旨公作小楷,著紙如飛,每謂歐褚而下不足論。”其中代表作除《洛神賦》、《黃庭經》、《千字文》、《道德經》、《膽巴碑》、《張公墓志銘》外,還有一些題跋。元柯九思在跋趙氏小楷書 《黃庭經》中曰:“晉人書以韻度勝,六朝以豐神勝,唐人求其中,豐神而不得,故以筋骨勝。趙翰林中年書,甚有六朝遺意,此黃庭外景經是也。餘嘗收唐人所臨外景經,筋骨雖佳,其去真迹遠矣,反不若趙公是書之為近似也。”柯九思是元代大書畫家、鑒賞家,收藏著述甚豐。他在這裡指出了趙孟頫以善本佳刻反複臨寫,傳神地表達了原帖的旨趣,比唐人臨帖逼真,非常有見地。趙孟頫書 《洛神賦》,常為全文,而王獻之真迹《洛神賦》隻有九行。趙孟頫通過反複地臨摹,補全了《洛神賦》的後大半部分。通篇風格統一,臨得十分入微、豐富。觀趙氏書《洛神賦》用筆使轉提按豐富,非常周到。字大小不一,氣韻上乘,甚得二王筆意,“藏骨抱筋,含文包質”。(王羲之 《用筆賦》)趙孟頫另一類楷像《膽巴碑》、《仇癖墓碑銘稿》、《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即是世人所說的典型的“趙體”。此類作品多見于書碑,用筆沉穩,一絲不苟,精到嚴謹。章法布局經緯分明,靜穆莊嚴,與樹碑的心态較為接近——慎重莊嚴。《帝師膽巴碑》(簡稱《膽巴碑》)是趙孟頫晚年所作,法度嚴謹,神采煥發,是趙書的代表作之一。李鴻曾跋: “此書膽巴碑骨氣遒美,純用本家自運之筆。王銮州所謂太和之朗而無其佻者也。”從中可以看出趙孟頫晚年在技法方面已極其娴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帖用筆圓潤豐滿,方圓兼施,使轉婉暢,無遲滞之感。結體俊美靈秀,勻稱優雅,甚有李北海遺意。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2

趙孟頫《洛神賦》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3

趙孟頫《洛神賦》

趙孟頫的諸多作品

趙孟頫流傳有緒的大部分作品多為行草書,其中包括大量的信劄、題跋。大緻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行楷兼及。如《行書千字文》、《前後赤壁賦》、《歸去來辭》等等。二為行草相濟。趙孟頫抄錄一些短文詩篇、來往信劄、題跋作品多屬于此類,行書帶草筆。如《玄都壇歌》、《纨扇賦》、《行書杜甫詩》、《方外交疏》、《趵突泉詩》、《雪岩和尚柱杖歌帖》、《閑居賦卷》、《蘇轼古詩卷》等等,還有大量的信劄、跋題作品。數量之廣,不勝其計。三為草書,數量較少。《衰榮無定詩帖》是草書中的佳作,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些臨摹二王草書的作品。趙孟頫少純章草作品,僅《急就章》一篇傳世。趙氏能于千載之後振章草遺緒,其功不可沒。

趙孟頫的行草書,總的來說,受二王書風影響較深。風格上基本齊肩于他自己臨寫的《定武蘭亭》,力求筆法精到,超逸脫俗。趙孟頫是二王書風中的集大成者,他幾乎融彙了二王書風中所有書家的技巧,從各種不同角度汲取了其中的精華部分,進行相互交叉融合。趙孟頫晚年代表作《玄都壇歌》,通篇氣勢跌宕,宛轉流暢,比其他趙氏作品多了一份“骨氣”。筆意滋潤,行筆舒展開朗,又圓渾沉穩。其中融彙了李北海、徐浩、柳公權、陸柬之等人的筆法,交叉于二王筆法之中,非常和諧自由,沒有絲毫的生拉硬湊之感。換句話說,趙氏晚年的書風漸漸地向二王法度靠攏,筆法愈加精熟,結體開朗潇灑,多姿多态,老辣獨到。當然,趙氏書法中風格最接近晉人風度的,則要數留傳下來的大量信劄、題跋作品,信手拈來,非常自由随意。從他的信劄尺牍中,不僅可以看到漢魏六朝潇灑典雅縱逸的神态,又可看到唐代書法嚴謹森然的秩序。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4

趙孟頫《定武蘭亭》

趙書中大字殊少見,傳世的大字墨迹中最著名的是寫與黃公望的 “快雪時晴”四字。黃公望(字子久),元代大畫家。趙孟頫為其臨作作引首,小字展大,筆勢圓渾,形神兼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縱觀趙孟頫的所有作品,其各體皆有師承來曆,很少杜撰。雖然少了一份鮮明的個性,但就其精熟、博學程度,亦屬第一流的。趙孟頫行書得二王筆意之精髓,楷書得唐人法度之風範。其書法有強烈的複古氣息,以古為師,以古為新。出入古人,自出機杼。趙孟頫将技法與創作、手段與目的的結合推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一則體現了他的專益多師和功力的深厚。元鮮于樞曾說: “豈知 (趙孟頫) 下筆神速如風雨耶! 斯又古今之一奇也。” (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十)可見他的作書娴熟的程度。當然,若是沒有深厚的功力為依托,其“下筆神速”也隻是輕薄了。二則也體現了他自己身上存在着暗合于二王書風的 “趣味趨向”與 “精神方式”。趙孟頫的身世、地位與王羲之極為相似,都是當時的貴族官僚。這種身世經曆上的相似,對其書法風格的形成不無關系。而且他的書法影響深遠,同時代的鮮于樞、康裡子山、周密、鄧文原、柯九思等大家都深受其影響,明代的文征明、宋克等大家更是迥然相從。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5

趙孟頫“快雪時晴”的“晴”字

言重筆法,全面複古

趙孟頫在實踐上全面強調複古。他抱着堅定不移的複古信念,花費畢生的精力去臨摹大量的晉唐法書。在他具體的臨摹及創作行動中,貫穿始終的有兩大問題:其一曰筆法,其二曰字形。他有句名言,即 “結字因時相沿,用筆千古不易”。這個宣言在書法界上引起了不少的争論。有人斥之為謬論,也有人竭力擁護。引起争論的焦點是“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我想趙孟頫作為一代大家通過畢生精力的臨摹,對筆法規律的掌握是很有高度的。在結字造型與用筆之間,趙孟頫以其親身體會闡釋了用筆規律的總體把握的重要性,擺脫了書法實用性質的文字立場,而轉向對書法線條的審美功能的重視。這是一位大師應有的态度。而且在書法的語言構成中,盡管随着風格的變化,用筆(或稱筆法)也是千變萬化的,但其中包含着一個相當于“最大公約數”性質的規律,這是恒定不變,乃為“千古不易”的因素。這規律即在創作過程中如何運用毛筆的問題——如何最有效地運用手段來體現書法線條的立體感、力量感和節奏感。由于毛筆本身的工具性能,在運筆過程中,必然會産生一些尖銳的矛盾,諸如中鋒、側鋒等問題。于是,筆法問題就整體性呈現出來。趙孟頫沒有具體地分析“用筆千古不易”的内涵,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其實趙孟頫本人也為這句話作了不少“附加性”的解釋。他認為: “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此說非常精辟,十分辨證,即使在今天看起來也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他還在《蘭亭跋》中強調:“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可見 “筆法”問題是其最為關注的焦點。趙孟頫在書法二維(時間與空間)體系中,提煉出筆法問題的重要性。筆法是統率結體的基點,若是喪失這個前提,便無什麼書法秩序可言,從他僅有的幾句話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的“複古方式”,即從書法的基礎構成出發,以求完備的書法體系,最終達到晉人 (即他認為的 “古”) 的随心所欲、“文質彬彬”的境界。他的行動即是證明。楊載曰:“公性善書,專以古人為法,……不雜以近體。”(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十)在人們所謂的 “趙體”中(這種簡單地貼标簽式的概括,是書法理論空泛的表現),他首先解決的也是給後人啟示最大的,是他的 “筆法精到”。趙孟頫對“筆法”的體悟,“得于心,應于手,發于毫,着于紙”,絲絲入扣,從不含糊筆墨。所以有人在列評曆史上楷書三大家時,除了唐代歐陽詢、顔真卿外,立趙孟頫于其尾。可見後人是認為他的筆法與楷法(亦稱字形)達到了唐人的嚴謹程度。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6

趙孟頫臨《蘭亭序》

趙孟頫篆、隸、真、行、草五體皆善,也說明了他對筆法的體悟的全面性

趙孟頫的行動是有力的,而理論則比較“經驗”了。他的“宣言”現在看起來,也是有啟發性的。中國書法史上,理論大多生發于一些書家在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之後而提取出的隻語片言,而又往往是一語擊中要處。趙孟頫亦是如此。這無妨我們對其書法進行審視與體察,也無妨我們對其書學思想的領悟與理解。

關于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評價,明代王世貞的評價較為客觀。其曰:“承旨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明王世貞 《藝苑臆言》)平心而論,趙孟頫的書法,比之王右軍、顔魯公在創造性上顯然不如他們,但作為元代書壇高峰,則仍堪與前賢比肩。近人楊守敬也說: “元人自以趙松雪為巨擘,簡劄脫胎右軍,碑版具體北海,自是東坡後一人。”

其實,趙孟頫花了一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仍是恢複晉唐書法的 “具體面目”。假若他能多活幾年,他或許會創造出更多的迫近晉人風度的作品。也可以這樣說,他是帶着遺憾離開書法的。因為在他的眼裡,集大成的二王書風是至高無上的。而實際上,他一生中除了尺牍信劄有魏晉風度外,其餘的作品均陷入唐楷“精熟”的圈子。也許筆法精熟嚴謹森然是唐代諸賢重法度成功背後的陰影,緻使趙孟頫也沒有跳将出來。從這一點看,趙孟頫的書法是帶有曆史局限性的痕迹。但在源遠流長的二王書風書家群中,趙孟頫無疑是一個較為成功的例子。何良俊曾說:“宋時唯蔡忠惠、米南宮用晉法,亦隻是具體而微。至元時有趙集賢出,始盡右軍之妙,而得晉人之正脈。”(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這裡透露着一個相當重要的信息,即趙孟頫通過理解唐人及隋智永的筆法,可上溯二王的法度,得晉人書法的正統。今天看起來,這個啟示很有指導性意義。

趙孟頫洛神賦字帖(原來是趙孟頫和王獻之共同完成的)7

趙孟頫小楷《黃庭經》

​趙孟頫在書法上的“複古”功績是可以肯定的

他重新提出了許許多多曾經被宋人遺忘的東西——書法形态中運用載體的手段,為後人提供了一本既豐富又詳盡的文本。馮班在《鈍吟書要》中指出:“子昂……變古為今。”這裡的 “變古為今”并非是傳統意義上即孫過庭所謂的“古質今妍”。趙孟頫變 “古”指的是闡釋在時間維上的“古”,即晉唐書法,恰與孫過庭在 《書譜序》中的 “妍”相銜接。元柯九思曾說: “餘嘗收唐人所臨外景經(指黃庭經),反不若趙公是書(指趙氏小楷書《黃庭經》)之為近似也。”這裡說明了趙孟頫以其深厚的功力,傳神地表達出原帖的精神,反而有 “今妍”的效果。 清代大書法家傅山也曾傳達過類似的一種體會:“貧道二十歲左右,于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迹,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隻覺觚棱難近,降而與匪人遊,神情不覺其日親月密,而無爾我者然也。”(傅山 《霜紅龛集·作字示兒孫》)傅山的比喻原意是貶低趙孟頫與董其昌的,但他卻點出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即趙孟頫(包括董其昌)的複古行為是将“古質”含義的文本變為“今妍”含義的文本,讓後人很容易 “日親月密”,通過他們便可以領悟晉唐筆法。 倘若撇開創新與個性不論,從繼承的角度看,趙孟頫的功績是很大的。其作品無論在氣韻上,還是在技法(包括筆法、結字、章法) 上,都有自己的風格。 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還是明董其昌的體會更具普遍性。他一輩子都看不起趙孟頫的書法,但到了晚年卻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 “餘年十八學晉人書,便已目無趙吳興; 今老矣,始知吳興之不可及也。

趙孟頫一生中作品流傳下來很多,内容廣泛,比自稱“生平寫過麻十萬布在人間”的米芾似有過之。其書篆、隸、真、草四體皆擅,且都有佳作流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