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什麼?電視劇《水浒傳》中武大郎賣炊餅劇照,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什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電視劇《水浒傳》中武大郎賣炊餅劇照。
■ 王吳軍
在《水浒傳》這部小說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賣的炊餅雖然是很小的生活細節,卻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實,武大郎賣的炊餅不是燒餅,而是實心饅頭。《水浒傳》中寫道,當潘金蓮還沒有和西門慶勾搭在一起的時候,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擔炊餅出門叫賣。武松離家出行前,曾經交待哥哥武大郎說:你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隻要做五扇籠。這裡所說的“扇籠”,就是蒸籠。由此可見,武大郎賣的炊餅是蒸出來的,因此,炊餅絕對不是燒餅,而是饅頭。
北宋的時候,圓形的饅頭稱為炊餅,鍋裡煮的面條稱為湯餅或煮餅。那時,饅頭是帶餡的,也就是現在的包子。《水浒傳》裡綽号“母夜叉”的孫二娘說過,饅頭是做點心的,不是主食。孫二娘說的饅頭就是包子,是帶餡的。
北宋的宋仁宗做皇帝之前,在北宋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城裡,“炊餅”名叫“蒸餅”。在《靖康缃素雜記》一書中記載說:“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這裡說的“燒餅”現在還叫燒餅,也叫大餅。湯餅當時也叫煮餅,也被稱為“索餅”或“癞豋”,後來,湯餅發展成了面條。宋仁宗做了皇帝之後,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祯,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祯的“祯”字發音相似,那時,不論說話還是寫字,都講究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所以,蒸餅就被改稱為了“炊餅”,從此,這種叫法很快在市井中被叫響了。在當時的汴梁城裡,炊餅是一種大衆食品,大街小巷都有賣炊餅的。
當時的炊餅是實心無餡的,用籠屜蒸熟,故而也叫籠餅,還有的人把炊餅叫“起膠餅”。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在他的《涪翁雜說》裡說:“起膠餅,今之炊餅”。北宋人王木永在他的《燕翼贻謀錄》裡說:“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可見,當時的炊餅和現在的饅頭、包子差不多。不過,當時習慣把無餡的稱為炊餅,把有餡的叫作饅頭。北宋時期的饅頭品種繁多,有糖肉饅頭、假肉饅頭、羊肉饅頭、筍肉饅頭、筍絲饅頭、魚肉饅頭、蟹黃饅頭、蟹肉饅頭、糖餡饅頭、辣餡饅頭等,當時的太學與國子監的食堂在例行加餐時,春秋兩季加的是炊餅,夏天加的是冷淘,冬天加的是太學饅頭。冷淘就是冷面,也有人說是冷餅子。
宋真宗在生下趙祯的那天,皇宮裡用特别做成的炊餅來款待高級官員,大家咬開炊餅一看,裡面包着的竟然是珍珠和黃金。這一下,大家都不吃了,紛紛把這特殊的炊餅塞在了袖子裡。原來,這是宋真宗借助炊餅來賞賜給這些高級官員的。
當時,炊餅是京城汴梁城裡市民的主食。每天中午,汴梁的街巷裡賣的有粥、炊餅、辣菜餅和春餅。清明節出遊,市民都要帶上棗粥、炊餅和鴨蛋。當時,汴梁的讀書人也很喜歡炊餅,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在寫給生病的朋友的信中就說:“你的病漸漸痊愈了,想必可以吃一些面食了,我家做的炊餅挺好的,想給你送去一些,行嗎?”
宋徽宗也很喜歡吃炊餅。靖康之變後,他淪為了金人的階下囚,讓随行的下屬拿錢去買一些食品,食品店的老闆知道是宋徽宗讓人來買吃的,就給了許多的炊餅和蓮菜,沒有收錢,算作百姓對自己的一國之君的一點心意。據說,宋徽宗當時拿到炊餅,聽下屬說食品店的老闆不收錢,他忍不住流出了眼淚。
把饅頭稱為炊餅的叫法一直延續到了元朝末期。在《明史》中記載說,剛起兵的朱元璋被抓起來的時候,他的妻子馬皇後就偷偷送炊餅給朱元璋吃,剛蒸好的炊餅把她身上的皮肉都燙傷了。明朝以後,炊餅的叫法才逐漸消失,人們直接稱呼實心的炊餅為“饅頭”。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