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紅、搞直播,中國“小店”積極複工
編者的話:小微企業經常被稱作經濟的“毛細血管”,它們與個體戶一起,組成全球各個城市最基礎的“小店經濟”。“小店經濟”不僅為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也是消費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受此次新冠疫情影響,這些小店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往往面臨比大型企業更嚴峻的挑戰。《環球時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多國“小店經濟”正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的生意按下“重啟鍵”。
本報記者 趙覺珵
根據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的數據,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商品零售72553億元,下降15.8%。這顯示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于商店、餐廳等小店造成巨大影響。
今年目标隻有一個,“活下去”
根據中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全國有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的中小微企業單位1807萬家,占全部企業的99.8%,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2.33億人,占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9.4%。此外,全國還有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14931.2萬人。“小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他并不擔心湖北的大中型企業複工複産情況,根據數據,規模以上企業的複工率已經處在較高水平。然而,餐廳、理發店、超市等中小型服務業商戶,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恢複元氣。
在湖北黃岡經營一家理發店的霍先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年前計劃多招人手、裝修店面的計劃徹底不敢想了,今年的目标隻有一個,那就是‘活下去’”。霍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小店隻有十幾個員工,如今顧客銳減,還要根據防疫規定購置測溫儀等設備,一些護發染發用品還漲價了,“能撐下去已經是幸運的了”。
有的選擇直播“謀生”
在《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中,不少店主都提到了同樣的問題:線下客流大幅減少,而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也都選擇同樣的解決方式——拓展線上渠道。
在北京海澱區開設菜店的陸軍就在兒子的建議下開始嘗試将小店上網,入駐某線上外賣平台。“我也不懂電視裡說的生鮮電商是什麼,但是确實讓店裡的菜好賣多了”,陸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線外賣平台後不久,菜店的生意就又有了起色,一天的銷售額也能有近千元。
“我們2月10日正式開始外帶業務,3月中旬恢複堂食,但現在客流量也隻恢複到一半水平”,李惟沁是上海一家精品咖啡館Bath Coffee創始人,咖啡館位于徐彙區永康路上,這裡也被稱為“咖啡一條街”。3月份,李惟沁參加小紅書平台組織的“手邊的咖啡地圖”話題活動,他通過直播的方式,在線上教授各種創意飲品的制作方式,也為自己的咖啡店引流。如今,李惟沁的咖啡店也成為一家“網紅咖啡館”。
上述小店們在疫情中“謀生”方法中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傳統。在這幾個月間,通過淘寶、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大量的小店店主帶起一波直播帶貨的大潮。根據淘寶公布的數據,淘寶直播2月新開播商家環比增幅達719%,直播商家獲得的訂單總量平均每周都以20%的速度增長。
有的選擇苦練内功
除通過電商平台拓展銷售渠道外,不少小店、小廠也在想方設法讓線下的主體業務重新恢複活力。
對于一些小型工廠而言,新冠疫情的“停擺期”則成為他們苦練内功、調整經營策略的契機。浙江是全國軸承出口最多的省份,這裡聚集了一大批規模不同的軸承企業。新昌一家軸承工廠的負責人程寶國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此次新冠肺炎的考驗,他開始削減産品出口份額,尋求打開國内市場。“雖然疫情讓工廠虧損嚴重,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看清楚未來該怎麼走”,程寶國說,作為一家人數不足百人的小廠,“海外市場這次顯示出的風險太大了,國内雖然競争激烈一些、訂單利潤低一些,但市場潛力是巨大的。”近日,程寶國的工廠正在抓緊重新制定符合國内需求的産品标準,并且優化生産流程,提升産品質量。
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王世宇3月底表示,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部署出台包括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等四批稅費優惠政策,支持“小店經濟”發展。比如住宿餐飲、美容美發等生活服務業,國家已經明确在一定時期内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餐飲住宿等困難行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到8年。
走進日本疫情下的“深夜食堂”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為緩解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日本東京都決定為受疫情影響的小微餐飲店的轉型提供初期費用補助,一家餐飲店最多可拿到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币6.6萬元)。日本有大規模的個體經營者,像《深夜食堂》那樣的小店,在日本更是多如繁星。《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日本繁華地段的“深夜食堂”,看看他們如何生存。
自4月8日起生效的“緊急事态宣言”,讓日本東京都的人口外出驟減七成,《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常坐的有樂町線地鐵池袋方向,即便是上班高峰時段,車廂内也是一眼便能望到頭的空蕩。地鐵在距離池袋還有一站的要町車站停下,記者下了車。從要町車站六号出口出來,向着池袋方向走,一擡頭就能看見一家日本夫婦經營的鹵肉飯館。别看這小館子門臉不大,裡面最多隻能容下6名客人,但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都曾來這裡采訪拍攝過。正常情況下,每天午餐時間,門口都排着6到10人的隊伍。不過現在店裡店外除了夫妻二人,再也沒有旁人。男店主說,開店快20年了,今年4月1日第一次嘗試着做盒飯,指望能吸引到人來買。但來買盒飯的人一天也沒幾個。“不開業吧,一分錢不進還要交房租。開業吧,水電雜費都是錢,又賣不出多少份,日子難過啊”。
往前又走了800米,看到一家小小的烏冬面店。老闆兼大廚兼跑堂的是一位叫河野的60來歲的先生。因為距離日本立教大學比較近,又價格便宜,所以常有一些地方城市上京就學的窮學生到這裡吃午飯。在店門口,記者看到一塊小黑闆,上面寫着“好消息,房東出于善意,疫情期間降低房租,我也想将這份善意與大家分享,到6月末為止,每星期一當天,各類烏冬面一律便宜50日元。”疫情之下,房東和租戶互相扶持,讓人感慨。
走至池袋車站西口,看到了鳴門鲷燒本鋪的厚重的木制大招牌。這是一家加盟店,由一對年輕夫婦在一年前剛開的,專門賣紅豆餡鲷魚燒。店鋪靠着車站出口,往常進出人流很多,但眼見着現在街上人影零零星星,想必日子也不好過。
“我們年輕啊,體力就是優勢”。夫妻倆告訴記者,4月以來,他們就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代買服務。有的家庭隻有一對老夫婦,出門容易感染,家裡今天缺大米明天缺蔬菜的,就可以打電話讓他們代買後送貨上門。還有的人家請他們上門來拿要幹洗的衣服、郵寄的包裹,幫忙送去幹洗店和郵局。除代買的商品費用外,隻要額外支付500日元“跑腿費”就行。
“學習工廠”幫德國“小店”轉型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疫情危機加快小微企業轉型!”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德國99%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尤其是人數不足50人的小微企業。在疫情中,小微企業紛紛通過“特别計劃2020”“智能小店”和“學習工廠”等措施,推動企業轉型。
法蘭克福的采爾大街是德國銷售最旺的購物街之一。平時,這裡每天的行人有近10萬,但自從疫情擴散後,這裡的行人減少八九成。在采爾大街周邊開比薩餅店的馬裡奧的生意大受打擊。馬裡奧的店鋪雖然才幾十平米,但因為價格公道,口味純正,平時每天能吸引上百名客人。“現在按照規定,店内不能堂食,隻能做外賣,加上來這裡的行人稀少,生意每天也就二十多個。”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但馬爾奧發現,疫情對網絡銷售的零售商打擊要小于實體店。因此,他從三月中旬開始,設立網絡銷售。他請技術人員制作專門的網頁,并通過谷歌推廣,進行外賣送餐。同時,他還與德國食品訂購APP、比價網站等合作,擴大銷售渠道。“現在生意又上來了,甚至比以前還好”。
來自德國不倫瑞克的波西爾在家鄉繼承一家具有60年曆史的家族門窗家具制造廠。廠裡除了制作門窗、桌椅及傳統家具外,也提供上門安裝、修理産品的業務。波西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家具廠在疫情中仍可以開業,但生意也受到影響。“疫情是一種困境,也是一種機會。”他說,疫情讓他更多思考企業的發展,怎樣才能長盛不衰。波西爾找到的答案是——提高産品的技術性。為此,他決定與德國不倫瑞克工業大學一家研究所合作。以前最讓廠裡頭疼的是制作多彎曲家具。這些手工制作不僅制造成本高昂,還常常達不到标準。現在,他與研究所合作,将研發一種新型機器,可以對大型木質進行自動化構建切削生産,同時他們還将開發掃描系統,3D打印家具等,完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為了提升小微企業實力,德國各州都建有“學習工廠”,提供網絡課程。來自柏林的旅遊公司經理貝阿特對記者說,疫情對旅遊業的打擊最大,幾乎沒有業務,現在公司的20多名員工都在“學習工廠”進行再培訓,比如如何開辟亞洲業務、加強網絡推銷等。在學習中,她還發現一些新的業務。公司開始嘗試在網上銷售手信、旅遊書籍等,而員工則成為網絡顧問。
德國中小企業研究所專家普洛茲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小微企業要經受像疫情這樣的大考驗,關鍵還是要提高抗壓性,比如加強産品數字化、獨特性和技術性等。像德國萊比錫一家隻有20多人的小公司,每年隻生産五六台精密機器,每台售價100多萬歐元。因為技術先進,沒有替代性,産品一直供不應求。
來源:環球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