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2-23 05:48:11

“師生共唱一首新版《月光光》,你想聽嗎?”近日,南方都市報、N視頻聯合多位唱作人,重磅推出音樂創作紀錄片——《新時代旋律》, 用年輕人的方式傳遞中國故事,暢談中國夢,唱響新時代。

《月光光》是廣東地區耳熟能詳的粵語童謠,也是一代又一代廣州人的童年回憶。本集的特邀唱作人黃蜜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從事音樂教學9年時間。粵語童謠也是他平日裡教學的一部分,深受孩子們喜愛。

"在傳承粵語童謠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怎麼與現在的生活也能聯系上。”黃蜜說,創作這首新版《月光光》,希望除了欣賞審美的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帶來思考。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比孤勇者還上頭)1

南方都市報、N視頻音樂創作紀錄片——《新時代旋律》。

院士的童年夢

無人農場科技新 阿媽不用趕插秧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啰...”

廣州市越秀區農林下路小學的音樂教室裡,稚嫩的童聲伴着樂聲回蕩在校園。一曲唱完,孩子們好奇地問道,“老師老師,什麼是插秧?”

“以前,農民伯伯插秧會挽起褲腿,背對天空,面向水稻,一株株地将秧苗插進田中。”黃蜜指着圖片跟孩子們耐心地解釋道。随着時代發展,黃蜜發現,從前的生活場景已經很難讓孩子們去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對于今天的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那今天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一位“開直播機的老頭”或許能給他靈感。

7月正值廣州早稻收獲。在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基地,台風來臨前的天空烏雲滿布,陰沉沉地籠罩大地。大風吹過,伴着微雨,稻田裡掀起一層一層的浪。無人駕駛的收獲機和運糧車組成收獲機系統,從機庫裡面自動開到田裡。黃蜜眼前,有位老人頭戴草帽,正伫立田邊觀察機器作業。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比孤勇者還上頭)2

唱作人黃蜜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在稻田旁。

這位老人叫羅錫文,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這裡是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團隊2020年創建的世界上第一個水稻無人農場。2021年,這座水稻無人農場的早稻收獲很好,廣東絲苗米19香産量達662.29公斤。相較于這個品種在當地的平均産量,高出32個百分點。

“羅院士,我想知道為什麼您會有無人農場這樣的想法呢?”望着眼前空無一人的稻田,黃蜜表達了自己的疑問。而在水稻無人農場的好收成背後,其實藏着羅錫文童年的願望。

1945年,羅錫文出生于湖南。家裡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姐,他排行老四。從小長在農村,羅錫文6歲起就跟着大人幹起了農活。作凼漚肥、耙田、插秧、田(除草)、車水、收獲、曬谷子......小小的身影整日赤腳穿梭在稻田裡。

“插秧插久了腰很痛,我就站起來伸伸腰。我媽媽在旁邊說,小孩子有什麼腰啊?趕快插。當時我就在想,什麼時候不要人插秧就好了。”羅錫文邊回憶邊揚起左手,“你看,我這個無名指就是要比左手的短2毫米。”有一次割水稻時,羅錫文與姐姐比賽誰割得快。鋒利的鐮刀将他無名指尖的指甲帶着肉一起割了下來。從那時起,想改變農民在田裡繁重勞作的願望悄悄地在他心頭萌芽。

“那我們現在是否真的實現了您說的‘不要人插秧’呢?”風逐漸大了起來,黃蜜跟着羅錫文的腳步。“我們的答案就是讓我們的機器來種地,讓科技來種地。整個無人農場有五個功能,耕種管收作業全無人。無人農場模式,就是為了解決将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實踐表明,用這種無人農場技術種地可以比人種得更好。”

為了這樣一個願景,羅錫文為之奮鬥了五十餘載。1970年,大學畢業的羅錫文被分配到貴州省銅仁縣(今銅仁市)。因在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學習無線電專業,縣裡主管大學生分配工作的同志,先後安排他去廣播站、無線電廠和微波站,但他不想在廣播站開關機器,也不想在山頂的微波站看管機器。于是羅錫文來到貴州銅仁農機廠擔任技術員,從此與農機結緣。

2004年,羅錫文團隊開始農機導航技術創新研發,研究成功的農業機械導航與自動作業系統突破了導航定位、導航控制等10項關鍵技術,取得了3大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研制成功無人駕駛旋耕機、無人駕駛播種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高地隙寬幅噴霧機和無人駕駛收獲機等農業機械。領銜完成的“基于北鬥的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們今天這塊地就是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方式播的,它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如果是插秧,還要一個育秧環節。我們用了十多年時間,成功實現了水稻同步開溝起壟精量穴直播。”據了解,羅錫文帶領團隊研制成功的“同步開溝起壟精量穴播”“同步開溝起壟施肥精量穴播”和“同步開溝起壟噴藥/膜精量穴播”的“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和水田激光平地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現已推廣至全國 26 個省和國外 6個國家,并創造了一批高産紀錄:在新疆三年畝産超過1000公斤,在浙江連續四年畝産超800公斤,8個省畝産超800公斤,11個省畝産超700公斤,17個省畝産超600公斤......

華農五山校區到增城教學科研基地,近50公裡的距離,羅錫文每周都會往返一到兩次。對他來說,“這裡就像是自己家裡的孩子,不來看看總是不放心的。”一來到基地,77歲的羅錫文經常會卷起褲腳,赤腳下田做試驗。“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種水稻,但是計算機裡面長不出水稻。你要種水稻,還得下田,我這個機器到底作業得好不好?我一定要自己下去踩一踩,感覺那個泥巴的情況,才會知道我這個機械下田的效果好不好。”他始終堅信。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比孤勇者還上頭)3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

2006年4月22日,羅錫文與第一代水稻直播機合影留念。照片中,61歲的羅錫文扶着機器的把手,身後是一片青青的稻田。如今,直播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白發悄悄爬上羅錫文的鬓角,但羅錫文依然将這張照片當作自己的微信頭像,從未換過。他的微信名字叫“開直播機的老頭兒”,或許這象征着他對農機事業堅持的一份初心。

黃蜜感慨道:“《月光光》裡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唱的,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啰。說的是媽媽要早起插秧。但今天來到羅院士的無人農場,我才親眼看到,有了無人農場,媽媽不用早起了,工作量也就減輕了。這就是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青年種菜也很叻

紮根農村種蔬菜 灣區實現農業夢

金黃的稻田裡無人機作業寄托着院士将農民從繁重勞作中解放出來的美好願景,而大棚裡成排翠綠的蔬菜則凝聚着三位青年的農業夢。

“今天我們有五噸蔬菜出貨啊!快點來!”

循着譚慧敏的吆喝聲,黃蜜來到了位于開平市蒼城鎮的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走進大棚,翠綠色映入眼簾。一排排管道種植的白菜錯位種植,分列大棚兩側。每隔20分鐘水管就會灑一次水。大棚頂部的可調節遮陽闆,每到夏天7、8月份陽光強烈時,就會緩緩鋪開,阻擋60%-70%的光線,保持蔬菜水分。

見到譚慧敏時,她正站在管道前用小鐮刀收菜。春夏時節,大棚裡種植的是白菜;到了秋冬大棚裡的管道就會改種生菜。由于整個生産模式實現了自動化,不需要人再去耕田、除蟲等,大棚裡隻有一位阿姨在幫忙照看蔬菜的生長。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比孤勇者還上頭)4

中國香港青年、新型職業農民譚慧敏與唱作人黃蜜分享與夥伴的創業故事。

“我們平時看到的菜不是都種在地裡的嗎?”看到種植在管道裡的菜,黃蜜覺得很新奇。這就是譚慧敏和她的另外兩位合夥人羅偉特、梁立鋒一起研發的新型複合耕作體系——“魚菜共生”,即用養魚的水去灌溉蔬菜,養魚的水經過分解變成蔬菜可以吸收的魚水,進而灌溉蔬菜。蔬菜将這些魚水淨化之後會再回流到魚池,形成循環。

“這裡養羅非魚,是因為它排糞排得多。我們會将它的糞便收集起來進行分解處理。之後再經過管道去灌溉蔬菜。所以我們也把它叫做我們的‘打工魚’。”譚慧敏表示,依靠“魚菜共生”技術種植的蔬菜,通常一個月就可以收一次,比當地的蔬菜産量高出1.5倍。而羅非魚肉質也更加鮮甜,也沒那麼多泥味,8-9個月就可以出一批。

2020年2月,“魚菜共生”項目獲批為供港蔬菜基地資質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生産的蔬菜開始對港銷售。目前,該基地已成為國内知識産權完全自主的魚菜共生産業化項目,建成規模為6200平方米的魚菜共生植物工廠,蔬菜年産量為300噸。

雖然“魚菜共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但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譚慧敏和她的合夥人都不是學農業的“科班”出身。“我是讀新聞的,偉特和阿鋒都是讀商科有關的,其實我們一開始種棵菜、養條魚都不會。”譚慧敏回憶道。

譚慧敏、羅偉特和梁立鋒是高中同學,三人之前都沒接觸過農業。大二的時候,梁立鋒叫上兩位好友,一起參加了自己學校組織的一個“天台農場”的興趣小組,三人在學校天台上的小人造農場種菜,漸漸地對農業種植産生了很大興趣。也是在這裡,他們第一次接觸到“魚菜共生”的概念,并想要把“魚菜共生”産業化、量産化。

于是,2016年,三人大學畢業後來到珠三角最大的“菜籃子”——廣東江門,連續5年紮根農村,就此走上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業道路。

“一開始種出來的菜像牙簽那麼細,看它的樣子你都不想買,後來慢慢去學習這個技術,從一棵牙簽一樣的菜種到一棵像樣的菜,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時間。”望着眼前水靈翠綠的白菜,黃蜜很難想象在創業之初他們種的菜也曾“千奇百怪”。缺乏鐵和鉀,菜的顔色就看起來很黃或很白;缺了氮肥,菜就成了細長條。“我們在做試驗的時候,附近的一些阿姨經常來我們大棚看,說我們大學生種的菜還不如他們種的。”

2017年底,他們終于種出第一批“能上市”的蔬菜。“我們把外面的菜跟我們的菜一起煮了,然後就讓附近阿姨試吃。超過九成的阿姨覺得我們的菜更嫩,水分更足。”據了解,“魚菜共生”項目共采集水質數據超5100組,實驗培育蔬菜品種超220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蔬菜的年産量提升了,口感、味道也比普通蔬菜強上許多。

從看起來不像菜到種出來的菜受到好評,譚慧敏三人經曆一路波折。2017年,台風“天鴿”将他們的試驗大棚掀翻,讓他們一年半的成果付諸東流.....來灣區做農民更是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一開始我們說隻是去内地做兩、三個月實驗,再回香港創業,爸媽都覺得我們隻是玩玩。”譚慧敏表示,後來,待的時間越來越久,家人就越來越反對,以為他們在搞傳銷。“我們三個的爸媽他們都各自來過基地,希望把我們勸回香港。尤其是阿鋒媽媽,看過之後覺得我們條件比較艱苦,工作又沒什麼前景,在回香港的車上就哭了。”譚慧敏回憶道。

創業6年,90後的譚慧敏成了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的同時,也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如今他們不隻希望生産出健康的蔬菜,更希望賦予基地更多的教育意義。“我們會利用這裡去進行自然教育的研學,做一些農耕教育或是自然教育的課程。把‘魚菜共生’跟農耕體驗結合在一起,讓更多的孩子體驗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發生的變化。”譚慧敏表示,預計今年9月,這裡将會迎來第一批學生。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比孤勇者還上頭)5

中國香港青年、新型職業農民譚慧敏。

在他們身上,黃蜜看到了當代青年的拼與闖,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的繁華,靜下心紮根農村,用科技的力量實現自己心中的農業夢,“他們有了這個想法就去行動,沖勁很足。”黃蜜要把這樣的逐夢精神融入歌曲,讓孩子們感受到。

童謠新唱《月光光》

融入廣府文化 詞曲搭配是難點

結束了這趟靈感之旅,黃蜜回到學校。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啰...”聽着孩子們的歌聲,黃蜜有了靈感。“我就想朝農業這個方向出發,由《月光光》引入,先寫一下我小時候的環境是什麼樣的,然後現在又有哪些新的事物,從中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對比的東西。”他的眼前又浮現出了為農機事業奮鬥一生的羅院士,研究“魚菜共生”的中國香港青年譚慧敏....他們都在用新的科技改變着現有的勞作方式,也改變着我們的生活場景。

但除此之外,對黃蜜來說更有難度的是歌詞如何與旋律搭配起來。“這是一首粵語童謠,如果你沒有掌握到童謠的點,就很容易創作成流行曲。此外,童謠也是民謠。因為兒童年齡小,歌詞創作更要朗朗上口。”

要符合兒童的心理,歌詞還不能太難。黃蜜明确了自己的創作目标。在某天等待下一節課的時間裡,他靜靜地坐在東山口的河堤旁,想起了羅院士童年插秧的場景,耳邊仿佛響起孩童稚嫩的抱怨聲:什麼時候就可以不用插秧了...就這樣一邊想一邊寫,僅四個小時黃蜜就完成了歌詞創作。

開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月光光》引入,師生問答展現了傳統的耕作方式。特别的是,黃蜜還融入了粵劇“數白榄”。“它是傳統的說唱,有規定押韻。但粵語是9聲,所以它的押韻并不容易。”在創作過程中,也要推敲每個詞彙并融入傳統的廣府文化。

錄制歌曲時,黃蜜找來了不同年級的孩子們,“隻要他們對音樂感興趣,不管他們粵語是否發音準确,他們都能在學唱這首粵語童謠中傳承粵語文化。”

孤勇者小學生版的歌(比孤勇者還上頭)6

唱作人黃蜜與孩子們在田間唱起新版《月光光》。

孩子們對黃蜜的創作給予很多靈感,他們的好奇讓這首新版《月光光》多了更多童真童趣。雖然時代變了,但同樣的月光照着今時今日的地堂。

藍天白雲下,黃蜜和孩子們站在小路中,周圍一片稻浪環繞。一陣風拂過,發出沙沙的聲響。伴随着音樂的節奏,孩子左右擺動,眼神清澈明亮。

“舊日的蝦仔,如今已長大了,學會了知識歸田野,造福老百姓......”

師生合唱的歌聲在稻田間響起。

《蝦仔大個仔》

(部分)

詞/曲:黃蜜

演唱:黃蜜、李浩瑜、陳子璇、

李飛豫、楊沁凝、王冠翔

江宸希、李小鳳、劉忞欣

生:老師,老師

《月光光》隻歌入邊個蝦仔長大沒啊?

師:蝦仔唔單止長大啦,我哋嘅時代

因為科技嘅創新,發生咗好大嘅變化

師:月光光。生:月光光。

師:照地堂。生:照地堂。

師唱:

同樣的月光,照亮了村莊

熟悉嘅地堂上已沒有細佬哥

同樣的月光,照亮了村莊

阿媽不用再怕落雨早起趕插秧

舊日的蝦仔,如今已長大了

離開了熟悉的田野入城謀工作

舊日的蝦仔,如今已長大了

學會了知識歸田野造福老百姓

回想,那天,和媽媽去插田

稻草人在邊,看蟋蟀紮紮跳

彎低,個腰,我心中有抱怨

何解不能翹起雙手還要等老天

從此,追求,讀書,寫字

期待有一天 媽媽坐在屋檐前

看風雲萬變

生數白榄:

一畝田收千斤谷,鐵牛耕田人享福

養魚唔使挖魚塘,瓜果蔬菜棚中熟

日日都有大西瓜,一年四季有口福

新新科技嚟相助,阿爺翹起個腳仔,禾下乘涼唔使郁

一盅兩件去享福,去享福

出品人:戎明昌 劉江濤

監制:王佳

總制片:陳偉斌

策劃:危藝 李冠祺

統籌:陳偉斌 陳實 陳成效 胡群芳

編導組:危藝 李冠祺 黃怡婷 陳燦榮

視覺組:陳燦榮 鐘銳鈞

記者組:李思萌 董曉妍 董淑雲

編輯組:楊贈玉 杜銀龍 曾甜宇 張明悅 陳靜媛

創意組:創意互動部

出品單位: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南方都市報 N視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