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近體詩必須要平水韻嗎?前一篇提到,王力先生講到近體詩的避字時,分為了三部分:避重韻、避重字、避題字昨天說了避重字需要注意的事項今天說一說避重韻和避題字,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寫近體詩必須要平水韻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前一篇提到,王力先生講到近體詩的避字時,分為了三部分:避重韻、避重字、避題字。昨天說了避重字需要注意的事項。今天說一說避重韻和避題字。
一、避重韻古詩中,作為韻腳的字一般不重複,否則為重韻。
1、古體詩的重韻
例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船、眠、天、前4個字都有重韻的現象: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鲸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潇灑美少年,舉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飲中八仙歌是古體詩,古體詩的押韻是比較寬松的。
2、近體詩的重韻?
但是有一種現象要注意,假如一個字有兩種意義,那麼這個字可以當做兩個字看待,不算重韻。
不過在在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中,這種同字不算重韻的現象也不會出現。隻是在較長的排律中,會出現這種現象。
例如白居易排律《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中,兩次用臯押韻:
紫微留北阙,綠野寄東臯。
公雖慕張範,帝未舍伊臯。
東臯,東邊的水邊之地,伊臯,指人名。不同的含義。這種同字不同韻的押韻,不算重韻。
3、古今字的不同
還有一種現象需要提一下,就是有些字的繁體是兩個字,但是簡化以後稱為一個字,例如頭發的發,繁體寫作:髮;發财的發,繁體寫作:發。
髮、發兩個都是入聲字,不會成為近體詩的韻腳,所以找了一首詞:蘇轼的《念奴嬌》裡。其中就有這樣的兩個發字: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前一個是:髮,後一個是:發,這是兩個字。
二、避題字最早的古詩,大多沒有題目,例如詩經、古詩十九首等。
後來的一些詩作,後人直接取前2字為詩的題目,例如杜甫的《能畫》、《宿昔》,李商隐的《錦瑟》等。杜甫的有些詩用詩體來做題目,例如《絕句》。還有人喜歡用無題來作詩,例如李商隐的《無題》有很多名篇傳世。
既然有很多詩本就無題,自然也存在什麼避題字,所謂避題字的風氣,主要起源于詠物詩詞。
1、有意點題的詠物詩
詠物詩詞的避題字,一開始并沒有詩人注意,甚至很多詩人詠物時,有意在首聯甚至颔聯有點題。
杜甫的很多詠雨詩就有意點題,如《八月十五夜月》第一首: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2、特意避題字的詠物詩
還是杜甫的詩,有不少特意避題字的情形,例如《八月十五夜月》第二首: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例如李嘉佑的《詠螢》,寫的是螢火蟲:
映水光難定,淩虛體自輕。夜風吹不滅,秋露洗還明。向燭仍分焰,投書更有情。猶将流亂影,來此傍檐楹。
又如李商隐的這首七律:
永巷長年怨绮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岘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上面是李商隐的《淚》,如果肚子裡沒有墨水,恐怕不知道李商隐在說些什麼。
3、類似于猜謎的詠物詩
有些避題字的詠物詩,如果不看題目,搞不清楚詩人詠的是何物,這就有點像猜謎了。
如陸遊的這首七律《雨》:
映空初作繭絲微,掠地俄成箭镞飛。 紙帳光遲饒曉夢,銅爐香潤覆春衣。
池魚鱍鱍随溝出,梁燕翩翩接翅歸。 惟有落花吹不去,數枝紅濕自相依。
假如這首詩沒有題目,讓您給這首詩命題的話,您會選擇“雨”嗎?
結束語連續兩篇文章,提到了王力關于近體詩的避字,分為三類:避重韻、避重字、避題字。
詠物詩作得好不好,與是否避題字沒有關系。平時大家作詩,也無須把避題字當作一種嚴格的要求。
避重字,昨天的文章裡說過,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有的避,有的不避。
但是,近體詩的避重韻不可忽視。
@老街味道
近體詩的避字(上):關于避重字,有的需要避免,有的不需要避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