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怎麼樣的形式助推幼兒園課程發展

怎麼樣的形式助推幼兒園課程發展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6 01:39:55

怎麼樣的形式助推幼兒園課程發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從全球層面承認了文化以及文化多樣性對解決可持續發展挑戰的重要性,文化在促進世界發展方面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并備受關注幼兒園課程建設既是發生在特定時空和特有條件下的文化事件,又是一個不斷更新與完善的文化曆程文化總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着課程理念、課程行為,進而影響着課程方向因此,實現幼兒園課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行文化省思與文化引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怎麼樣的形式助推幼兒園課程發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怎麼樣的形式助推幼兒園課程發展(幼兒園課程發展需文化引領)1

怎麼樣的形式助推幼兒園課程發展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從全球層面承認了文化以及文化多樣性對解決可持續發展挑戰的重要性,文化在促進世界發展方面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并備受關注。幼兒園課程建設既是發生在特定時空和特有條件下的文化事件,又是一個不斷更新與完善的文化曆程。文化總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着課程理念、課程行為,進而影響着課程方向。因此,實現幼兒園課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行文化省思與文化引領。

課程建設

呈現三大問題

反觀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如果缺失了文化的指引,就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問題。

一是對幼兒園課程理念的認識存在“僞裝現象”。幼兒園課程建設中,課程理念與行動落實的錯位現象并不罕見,幼兒教師對“以幼兒發展為本”“生活化”“遊戲化”的課程理念耳熟能詳,但落到實際行動中卻收效甚微。與此同時,家長往往更關注教育的顯性價值,存在盲目讓幼兒掌握知識技能的現象,忽略了教育中對幼兒發展來說十分重要的隐性學習品質,如幼兒對事物探究的持久性以及意志的專注性等,不利于家園在理念與行動上的統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文化意識所導緻的,是對課程理念“淺表化”理解下,工具理性“深層化”支配的結果。

二是幼兒園課程的開展存在“任務導向”。有些幼兒園仍然存在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要求教師“接單式”開展活動的現象。這導緻幼兒教師難以思考活動背後的建構意義和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其專業實踐被簡單化、模式化,教師和幼兒成了完成任務的“工具人”,幼兒園課程實施變成了程序化過程。

三是幼兒園課程評價容易落入“指标陷阱”。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數字崇拜現象日漸滲透于教育領域,無疑也造成了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價值異化。幼兒園常常通過看得見、可測量的指标來進行課程評價,而非量化指标的價值考量變得日益模糊。抽象的數字代替了幼兒教師基于具體經驗的價值判斷,在看似客觀精确的評價結果背後,過度量化很有可能鉗制幼兒教師的思想。

破解上述問題,需要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保有思想的深度、情感的熱度、行動的力度,充分發揮文化的效用,以文化引領幼兒園課程的高質量發展。

以文化自覺

凝聚課程價值

首先,在尋根溯源中明确幼兒園課程的文化定位。幼兒園課程不是真空的存在,它既有自身運轉的微觀系統,又處于社會環境的宏觀系統。對自然、生活、經驗、活動的理解是幼兒園課程參與者步入幼兒園課程發展正軌的“通行證”。要從課程發展的文化根系、幼兒園的文化根系、所處“文化區”的文化根系中定位幼兒園課程文化方向,從曆史、現實、未來三方面尋求幼兒園課程文化發展境脈。

其次,要有高瞻遠矚的文化眼界,進行課程思想上的“破冰”。幼兒園課程的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更是有意識性、主動性、目的性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幼兒的經驗獲得與整個幼兒園課程的發展是互融共生的,要有意識地将各個方面聯系在一起,以系統思維、聯系思維、發展思維來看待幼兒園課程建設問題,走出思維定式的惰性依賴。幼兒園要與家長、行政人員乃至社會人員形成積極的關聯,通過課程文化意識的覺醒,在思想層面達成共有的目标與課程價值取向,從而凝聚幼兒園課程文化發展的向心力。

以文化自為

推動課程行為

文化的引領不是紙上談兵,需要在實際行動中落實,将“看不見”的課程文化信念轉變為“看得見”的課程文化行為。否則,即便具備了幼兒園課程文化意識、形成了正确的幼兒園課程信念,如果最終未能在實際中踐行,那麼努力亦是徒勞。而缺乏課程意識的課程行為又是盲目的、局限的。課程行為與課程意識互為表裡,共同構成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意義。

較之文化自覺對認識層面的重視,文化自為凸顯了文化主體将認識轉化為實踐的特點。幼兒園課程的全過程實質上是幼兒園以及師幼建構的一種生活方式。要想幼兒園課程理念、價值信念産生持久的效能,需要将這些精神層面的内容沉積到師幼共同的生活中,内化為師幼共同的行為準則,從而形成正向強化機制。如,我在南京市實驗幼兒園調研期間發現,幼兒每天早上一進班級,必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鞠躬向老師問好,老師每次也都微笑着鞠躬回應幼兒。這種每天堅持的問候行為,是教師課程理念在行動中的展現。教師認為幼兒是獨立完整的個體,課程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并表現為幼兒主動的活動過程,因而,教師主動地向幼兒問候以帶動全班幼兒形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教師做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做。當越來越多的幼兒能夠主動地進門問候時,表明問候行為真正演化為了幼兒内在的自覺意識。而教師的耐心回應,既是對幼兒的尊重,又強化了幼兒問候行為的積極性。這是教師的教育觀念、課程理念走向課程實踐的過程,又是在行動中深化課程理念、價值信仰的過程。

以文化創新

彰顯課程本色

文化從來不是簡單的“移植”與“嫁接”,而是要紮根本土文化、借鑒外來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賦予自身文化新的意義,實現文化的相互理解與理性超越。基于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每所幼兒園生成的課程文化也有所差異,文化創新不是要幼兒園一味地“求新”“求異”,而在于找到适合本園課程發展的道路,這種适宜性内在地體現了園所的課程特色。

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課程資源能夠有效凸顯出幼兒園課程的地域文化性格。在此,要明确課程資源意識的三個關鍵點:一是課程資源的利用意識,幼兒園要能夠将園所周邊及貼近于幼兒生活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網絡資源等加以充分利用,隻有當資源被運用于各類活動,與幼兒産生交互作用時,才能活化課程資源。二是課程資源的關聯意識,這種關聯既表現為不同資源之間的相互聯系,更表現為課程資源意識與幼兒發展意識的結合。三是課程資源的創生意識,幼兒園課程建設者要認識到,真正服務于幼兒發展的課程資源,往往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動态調整和意義生發。

另一方面,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開展多元化的文化對話。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激活傳統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當代價值,又要挖掘外來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本土意義,在彼此間的互動、理解中促成多方的協調發展。隻有立足于生活世界、貼近幼兒現實的舉措才能實現幼兒園課程文化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與超越,才能有效引領幼兒園課程的持續發展。

(作者:張帥,單位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