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川宣漢養牛基地

四川宣漢養牛基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9:56:20

四川宣漢養牛基地?四川省萬源市處處是高山深谷,這給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瓶頸但廣闊的地域面積,良好的生态環境,又是種養業不可多得的上好資源轄區面積40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隻有60萬人口,而全年88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50萬畝草山草坡、35萬畝優質牧草及飼用作物,為畜牧業尤其是肉牛養殖帶來巨大優勢近年來,萬源市肉牛養殖業蓬勃興起,到2020年底,萬源市存欄肉牛8萬頭,其中能繁母牛3.5萬頭,出欄肉牛4.38萬頭,年産值達8.76億元,約占畜牧業産值的19.8%其中年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場達26個萬源市在财政資金投入等多項政策上,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肉牛養殖業同時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四川省畜牧總站等建立戰略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四川宣漢養牛基地?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四川宣漢養牛基地(養牛戶富起來有門道)1

四川宣漢養牛基地

四川省萬源市處處是高山深谷,這給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瓶頸。但廣闊的地域面積,良好的生态環境,又是種養業不可多得的上好資源。轄區面積40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隻有60萬人口,而全年88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50萬畝草山草坡、35萬畝優質牧草及飼用作物,為畜牧業尤其是肉牛養殖帶來巨大優勢。近年來,萬源市肉牛養殖業蓬勃興起,到2020年底,萬源市存欄肉牛8萬頭,其中能繁母牛3.5萬頭,出欄肉牛4.38萬頭,年産值達8.76億元,約占畜牧業産值的19.8%。其中年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場達26個。萬源市在财政資金投入等多項政策上,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肉牛養殖業。同時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四川省畜牧總站等建立戰略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盡管肉牛養殖前景廣闊,可此行業投資大,能不能賺到錢是不少人關心的問題。記者深入一些養牛場實地調查,揭開養牛戶們“牛”起來且富起來的秘訣。

“要麼你錢多,要麼你命長,否則不要去搞!”王中明怎麼也忘不掉,2018年他準備在家鄉養牛的時候,父老鄉親的這句忠告。王中明經過反複思考,最終還是決定投入其中。

從13歲起,王中明就在外面闖蕩,并積累了一定資本。2013年,31歲的他被家鄉官渡鎮杜家壩村叫回來擔任村委會主任,2014年便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當了幹部,就得發展産業。可發展什麼呢?此前,除了種莊稼外,村民還沒敢嘗試過其他。”王中明說。

于是,王中明率先建起一個養牛場,并流轉了200畝荒坡地,種植果樹和牧草。因為“養牛不種草,等于沒得搞”也是父老鄉親給王中明的又一句忠告。可當時那200畝地,到處長滿雜樹,他就用挖掘機很費了一番功夫才弄好,第二年才正式出草料,但仍不能滿足需要。

從2018年起,王中明保持着存欄近200頭、出欄100餘頭的規模,并将每年的收入又滾雪球一樣投進去。去年他擴大規模,今年存欄量将達到500頭,出欄250餘頭左右。

問王中明養牛賺不賺錢?他十分保守地告訴記者,肯定賺錢。其賺錢秘訣何在呢?首先,他主要采取自繁自養,去年他存欄能繁母牛60餘頭,今年将達到300頭,不再向外購買牛犢。“外面價格波動大,往往一頭牛少賺幾千元!自繁自養可穩賺不賠。”王中明說。

再者就是種養循環。除了自己種草外,王中明還發動本村村民種草。“一畝草收益比一畝糧食收益多500元左右,且勞動力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大家都願意幹。”王中明說。

最重要的是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王中明把他的種養基地發展成了一個農莊,除了種養業外,他還涉足釀酒和餐飲服務業。走進農莊,處處可見高低錯落放置的巨大酒壇,魚塘垂釣及其他景觀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我的酒廠可年産3萬斤優質白酒,僅此一項,純利潤可達三四十萬元。釀酒剩下的酒糟和甑子水還可用來喂牛,又節約了不少飼料成本。”

王中明利用自家原先三間土坯房的宅基地,建起了一幢三樓一底的房子,除了居家、辦公外,還用作餐飲、民宿。“别看這是個山溝溝,可離萬源城區僅11公裡,就憑我散養的幾千隻跑山雞就可以吸引不少客人來。一年這塊純收入輕輕松松十多萬元。”王中明說。

“我們這兒的優勢是山上人少,母牛可以敞放,不僅可以減少飼養成本,而且能讓母牛更健康,繁殖期更長。”一臉憨厚的場主孫天勇說。孫天勇18歲起開貨車掙錢,30歲起跟兩個哥哥合資養牛,如今他們的勇雙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存欄200餘頭,每年出欄兩批近500頭,加之短平快買進賣出地倒販,年出欄上千頭,年純利潤達100餘萬元。

孫天勇兄弟的養牛場位于舊院鎮大輪坎村,雖離舊院鎮隻有5公裡,但彎彎拐拐的山路給物資運輸帶來了很大困難。“玉米從鎮上運到場裡每斤成本增加了7分錢,加上其他飼料,一年須增加成本将近10萬元!”孫天勇說,他們僅流轉了100畝地種牧草,為了節約成本,于是采取糞污換稭稈的辦法,他們用車把糞污拉到村民農田,然後把稭稈拉回來。

孫天勇兄弟的養牛場飼養的母牛少,自繁自養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靠外購半大牛,飼養半年後出欄。“買一頭600斤左右的半大牛需要1.5萬元左右,出欄時可賣到2.2萬元左右,毛收入6000元,除去成本,淨利潤約2000元。這樣算起來還是賺錢。”

與王中明把一二三産業融合得很好,可以“拆東牆補西牆”不同,孫氏兄弟倆隻一心養牛。走進他們的牛場,一頭頭牛無不是膘肥體壯。“這頭牛按現在的行情,可以賣到2.5萬元。”說着,他一伸手牽動牛繩,一頭高大威猛的西門塔爾牛就從圈裡站了起來。

那麼,孫天勇兄弟潛心養牛,賺錢又有何秘訣呢?“其他方面我們沒有優勢,但我們懂市場,在買賣上都不吃虧。一頭牛我們隻需用眼仔細瞧瞧,便能比較準确地估出其斤兩和價錢,别人想賣我們高價或者想壓我們的低價,都是不得行的。”孫天勇自豪地說。

原來,跟孫天勇合夥的兩個哥哥孫天軒、孫天清,當了30多年的牛販子,不僅懂牛,還能掌握牛市。當年孫天勇見跑貨車不掙錢了,想轉行搞其他的,就是他兩個哥哥建議他養牛的。如今,他們的牛除了銷往萬源、達州等本地市場外,還遠銷成都、重慶甚至北京。

“充分利用兩個哥哥的特長,不僅保證了自家養牛場的利潤,而且一年短平快地倒販都能賺個三四十萬元!”孫天勇說,他們如果看上别人的牛,買過來幾天之内賣出去,一頭至少五六百元的利潤,有時甚至可達1000元左右,但前提是必須懂行才行。

記者又來到位于石塘鎮柳樹村的巴山安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這裡有個存欄300餘頭、年出欄500餘頭的肉牛養殖場。其創辦人是誰?出乎所有人意料,迎面走來的是一位拄着雙拐的殘疾人。他就是曾獲得四川省“自強模範”和達州市“農村青年緻富帶頭人”稱号的蘭松安。

說起這個養牛場,蘭松安心中感慨萬千。“我不是一開始就想到養牛,是産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确實需要養牛才養的。而且整個過程充滿了辛酸,能有今天實在不易。”

蘭松安從小患小兒麻痹症導緻左腿殘疾。盡管這樣,他還是能獨立行走,隻是稍稍有點跛。可是2017年一場車禍,導緻他右腿高位截肢,從此便隻能靠雙拐支撐着行走了。那時,他的養牛場剛剛創辦才三年,朋友和家人都勸他放棄,可他咬牙硬是挺了過來。

從1997年起,蘭松安便擺起地攤,慢慢地開起小賣部。就這樣一分一分地積累,逐漸把小賣部開成商店,然後是自己修房子開起小超市。後來他通過拍賣購得一塊土地,建起一座三樓一底的房子,一樓128平方米大廳用來開超市,在石塘鎮算是數一數二的商業成功人士了。2012年,積累了千萬資本的蘭松安回柳樹村,流轉3000畝荒坡地種核桃和果樹。

“當初頭腦發熱,隻想到回報家鄉,把家鄉帶動起來,哪曉得遇到很多具體問題。”蘭松安說,第一個具體而艱巨的問題就是路,從鎮上到他的種植基地,沒有一條能行車的路,隻有靠他自己來修。盡管修了條毛坯路,可往山上運輸肥料等物資還是十分困難,一到下雨天就更惱火。而果樹回報又慢,尤其是核桃要八年才能挂果,眼看積蓄用光,靠超市不斷“輸血”也不是辦法,還得從成本節約上來打主意。于是,他想到了在山上建養牛場,就地生産肥料。

就這樣,蘭松安的肉牛養殖場誕生了。同時與四川省農科院合作建立專家服務站,利用山上大量的野草,并通過林下種植青儲玉米和飼用苎麻等,如今養牛場年産值1000萬元以上。

“目前,我的牛場所産生的有機肥連這3000畝核桃和果樹基地都不夠用,何況我還有3000畝茶葉。”因此,蘭松安準備把牛場擴大到存欄500頭的規模,那就還要繼續投資。“錢從何來?好在我2016年建起了一個1500平方米的購物廣場,每年都有不錯的利潤。”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傳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