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夏至了,都說夏至三庚入頭伏,你知道夏至過後除了要數三伏外,還要數夏九九嗎?
按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
夏至過後,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地面此前積累了大量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夏至之後,這個熱量仍比向空中散發的多,因此夏至之後的一段時間内,氣溫将繼續升高,古人便有了“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夏九九的說法。
據稱夏九九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了。夏九九和冬九九一樣,也流傳了很多個版本。最廣為人知的版本是南宋時期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記載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節氣,花草樹木間,感歎時光榮盛之美。
歌謠寫道:“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着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為什麼古人要在這個時候數九呢?它其實是古代勞動人民摸索出的天氣規律。古代沒有空調和電風扇,隻能數着數字過日子。數九就有盼着夏天早些過去,秋天早點到來的意思。
那為什麼大家隻知道冬九九,而少有人知道夏九九呢?氣象先生宋英傑認為可能是勞動人民冬閑夏忙,夏天實在無暇仔細數時間。加上嚴冬之苦比酷暑更難熬,而且冬九九描述的是生機的醞釀過程,那份隆冬之中盼望生機的守候,更加唯美。
“夏九九”歌雖然沒有廣泛流傳,但其實它比冬九九适用範圍更廣。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區等地區不适用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适用。這是因為我國南北溫差夏季小,冬季大。
問題來了,冬天數九,夏天還數九,為什麼是數九,而不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九”被認為是一個吉利的數字,又和“久”諧音,很容易被廣大勞動人民接受。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傳統文化中獨特的“九”文化。而在哲學中,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累至九次已到了頭,炎炎夏日數着數字,意味着酷熱的日子到頭了。數九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至今都有參考價值,所以盛行不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