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廣泛宣傳生态文明思想,引導公衆高度認同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省生态環境廳結合省情實際,組織各市州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短視頻、征文、宣傳片征集活動。即日起,我們陸續推出優秀作品,充分展示推廣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态系統質量改善等方面的成效。
從逮麻雀到保護麻雀
王建宏
昨天,看到一幅感人的動态圖片,這絕對不是秀恩愛。畫面是一截短短的木棍半支着一個圓形簸籮,靜靜地一動不動,簸籮下面中間地上放置着一些米團或是饅頭。簸籮所能扣罩的範圍之外,站立着一對麻雀,一隻臃腫矮小一點,看着像雌鳥,時而身子動一下;另一隻看着威武壯大一些,看着像雄鳥,來來去去不停地進出于簸籮之下,進去銜一嘴食物(誘餌),出來喂給外面等着的雌鳥,這樣的分工看起來是它們倆起初商量定的,而那個簸籮始終沒有被人拉下,貌似要等到兩隻鳥兒同時都進入以後它才會落下的。畫面看着非常的唯美,暖暖的愛意,畫外透着聰敏與機警。它們應該看出了這是人類設置的陷井,兩個同時進去吃食就有被簸籮罩住進而被人捉拿的風險,一個進去風險就會小一點,也體現出雄鳥的勇敢和擔當。别看他們小小的腦袋,透着滿滿的智慧與相互的愛意,這不由得讓我心生敬意外加愛意,同時也勾起了我兒時逮麻雀的記憶。
那大概是80年前後冬天常有的事吧,那時的雪非常大,一下起來也連續就是好多天,十天半個月不帶晴的,偶爾晴了冰天雪地,野地裡全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就連山坡裡一些犄角旮旯以往落不進雪的地方,都被風吹進了雪以後,餓急了的鳥雀,當它們連一粒草籽也找不到的時候,就會大着膽子,飛到人家的院落周圍,在屋檐下、麥場草垛下,搜尋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尤其是麻雀,最愛飛進人的院子裡,可能它們是仗着群大勢重吧,一來一群一落一片。這時人們挂在房檐下、擱在天窗上的玉米棒子、高粱穗子,還有谷物蔬菜種子就要遭殃,甚至于一些更大膽的,就直接從天窗飛進人家窯後的糧食囤裡、牲口圈裡,進行明目張膽的掠奪,與人争糧、跟牛羊搶食,有人來驅趕時它們便呼啦一群飛起,人剛一走開它們又三三兩兩的偷偷溜進來,有些麻雀甚至于還會跟人捉迷藏、打遊擊,糧囤縫隙、櫃子底下也藏、趕出糧囤進牛窯,真的是不厭其煩。這時的大人常常深感頭疼,但對于我們這些娃娃夥來說,則是逮鳥吃肉的大好機會,既是冰天雪地漫漫長冬裡的趣事,更是打牙祭解饞的美事,我們都希望雪一直下到開學。
我和哥哥在小叔的幫助帶領下,我們的小叔經常帶我們玩。當然他的幫助是有條件的,首先平時得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另外就是完成當天語文2頁的寫字量、數學1頁的做題量,毛筆字每周2篇,就是大楷加小楷,這基本上是我們那時冬天寒假裡标配的作業。大部分人在過年前都能完成,以便過年好放開了耍,也不用大人再操心開學時,因為作業沒完成而報不上名不能入學,當然也少不了有人臨開學前一兩晚上點煤油燈開夜車的,自己熬夜不說還浪費了家裡金貴的要七分錢一斤的煤油,弄不好商店裡缺貨了全家都得跟上摸黑,更免不了遭大人的訓斥甚至暴打。
那時,小叔指導我兩掃出一條小路到院子中間,他則找來篩子、一短截用于支撐的木棍,在中間拴一根長長的細線,一直從窗戶眼裡拉進偏房。再端上半碗麥子、玉米、還有谷子高粱什麼的,撒在斜支着的篩子下面做為誘餌,輕輕理好拉線,就會要我們都進到房内,幹啥都蹑手蹑腳,不能弄出一點聲響。他讓我們先做一陣作業,不用管外面的,他說一時半會還進不去,自己則放心地脫鞋上到炕上,躺着坐着看小說或睡覺,我和哥哥迫切地爬在窗子裡面,眼睛向牆頭、樹上張望,看有沒有鳥兒在附近。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平時排隊的、成群的鳥兒就是不見落在牆頭、樹枝上,更就不會進到篩子裡了,急得我倆直埋怨。無奈了我倆也進行了輪換值守,一個人寫作業一個人看外面的動靜,有情況就及時彙報。哥哥的值守基本上也是寫字看書,十裡半會向外面看一眼;而我就是專門的爬在窗前值守,眼睛一會牆外一會篩子,來來回回的掃描。明明在周圍沒有看到鳥雀的影子,又恐怕哪裡疏忽了有鳥兒鑽進篩子裡。偶然我也會驚喜地喊兩聲“來了!來了!”。小叔是不會理的,隻有哥哥丢下筆,呼啦一下站起來,撲到窗前,一看是牆頭落了幾隻,他往往會敲敲我的頭說:“着急慌忙嚷啥呢,還早着呢!”不過這時他也靜不下心看書了,就會跟我一起觀察外面的動靜。
這些鳥兒也是非常的機警狡猾的,先是來一兩隻遠遠地落在樹上望風,探看院子裡有沒有人走動,然後再飛近牆頭、屋檐下偵察,貌似探聽房子裡有沒有人說話,發出“唧——唧——”的長鳴,應該是報信,呼朋喚友的到來了。過一會三三兩兩的就會有鳥兒飛來,先還是落在牆頭“叽--叽--”,試探有沒有人出來,不一會功夫,房頂、牆頭就會排排站立,讨論激烈争論激烈,“叽叽喳喳”地開起會來,一來是查實屋内有沒有人,二來是商量下一步該咋辦?一但屋内有人開門出來,它們便“轟”的一下四散飛離;确實沒有動靜,就有膽大的落到篩子周圍空地上,先是四下裡走動着尋找,看起來好像偶然還能覓得幾粒糧食,歡快地叼啄,其它鳥兒一看就會都飛下來圍上。起初我不知道是小叔不小心遺落的還是故意撒的,反正心底裡埋怨他不應該把糧食浪費在外面給鳥兒機會。到鳥兒越聚越多,外面吃的越來越少時,也可能是鳥兒真的太餓了,就會忘乎所以不管不顧、不擡頭地尋着糧食吃進篩子裡面。有幾次我都動手要拉繩子了,可總是被一隻大手穩穩地按住,再一看哥哥的手也被另一隻大手按着,小叔啥時從炕上下來站到我們後面,我一點都沒有覺察到。随着小叔輕輕地一聲“猛拉”,篩子悄沒聲的扣下來了,沒被扣住的鳥兒驚慌四散逃飛。我這才看到哥哥斜着身子後揚着的手,原來小叔早已放開了哥哥的手,并讓他綴了拉線。
接下來小叔帶着我們沖出屋子,把事先準備好的另半塊磚頭再壓在篩子上面,他不急着揭開,說是讓它們再掙紮一陣子。我和哥哥急着想知道篩子裡面究竟扣住了多少麻雀,兩個人就你來我去的猜測着,都說對方猜的不對。這時小叔就會讓我們兩個在兩邊把篩子安穩,拿掉壓在上面的兩塊半截磚頭,讓我們把腦袋湊在篩子底上,透過黃豆大小的篩子眼去數,有時他會用棍子在篩子邊敲打一下,驚的聚成一團的麻雀四處亂動,影響的我們又得重新再數。總之,逮麻雀那麼多次,到揭了篩子把麻雀逮進布袋,我們完全數準确的沒有幾次。
揭篩子逮麻雀,更是一個相當艱難的環節,想要一隻不漏的全部逮住麻雀,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事情。少則兩三隻、多則五六隻,甚至于到最後,逃飛了的比逮進袋子裡的還多呢。起初的揭篩子是用一大塊塑料油布、或者剪開的尿素袋子蒙在篩子上,我倆腳踏手壓把守三面,小叔把守一面并負責一點點揭開篩子,有出來的麻雀他就及時逮住,裝進事先準備好帶封口的布袋,有時出來的多了,我們不由自主的就會上手幫忙抓,結果是越幫越亂,逃飛的機會越多。小叔再次重申讓我們隻管壓布,不能忘了基本職責,就是他抓不過來了我們壓住布鳥就飛不了。後來我們改進了逮鳥方法,就是在事先支篩子之前,找來一塊大于篩子的闆子放在地上,然後把篩子支在木闆上,到逮鳥兒的時侯,擡起木闆連篩子一起翻過來,再慢慢向一邊一點點移開闆子,露出一個小口口。一個人在後面壓穩闆子,不然有時闆子會翻開,鳥兒會全部跑掉,一個人在開口處抓鳥,再一個人專門負責拿布袋裝,這樣不但效率高,而且也穩當逃走的機會大大減少。
當布袋裡擠擠攘攘逮進十幾二十來隻麻雀後,心裡别提有多美氣了,這時的空氣都是興奮的。我和哥哥争搶着提布袋,歡快的院子跑到偏房、偏屋跑到上窯、跑到箍窯,給奶奶看、給爺爺看,給母親看過後,再推搡着跑出大門,給我們的玩伴、同學看,反正是逢人都想着讓看,賣弄我們的豐碩收獲。等跑的差不多了,鳥兒也被我們驚吓、夥伴們折騰的差不多了,基本上是奄奄一息的時侯,就到了考慮要怎麼解饞的時侯了。别看麻雀它們往日裡賊膽大,一群一夥的鑽窯進囤偷吃,聲東擊西地糟蹋糧食,可被人逮住了它們還是會瑟瑟發抖的。
接下來的烤麻雀,也是很期待的。逮麻雀的興奮過去之後,滿足口腹之欲更是我們的期待。人類的生存,除了睡覺外的需求可能就是吃,其它一切應該都是圍繞着吃進行的。不論大人小孩,在那個年代,除了過年,偶然能吃上一口肉,都是很美氣的事,不管是麻雀肉還是耗子肉,那怕就一丁點,也算是改善。當然那時耗子肉是沒有人再吃了,不過我聽說過,在60年沒有東西吃的時候,樹皮、草根都被人吃光了,更就不要說耗子肉了,有都是稀缺。我小時人們常常在炒菜油少沒有肉的情況下,過一段時間偶然剜一小鏟子大油炒個菜改善一下,也是很美氣的,就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至于麻雀肉怎麼烤?好不好吃、有多好吃?能吃的有多少?我都是不知道的,也沒有吃過的。隻聽人說是用水和了泥,把麻雀連毛帶腳包裹起來,糊成一個個泥蛋蛋,放進火裡燒幹就熟了。聽吃過的人說香的很,如果能蘸一點鹽就會更好。我至今不知道在吃麻雀肉這件事情上,小叔為什麼不感興趣也不饞,把我們逮到的麻雀在我倆玩夠了以後,常常會送給别人。麻雀是養不活的,有次我說要不咱們把它們放飛了再逮,小叔不同意,說麻雀糟蹋糧食是壞鳥,不能放飛,再說那麼多的麻雀,消滅都來不及呢,還怕沒有你以後逮的。可他又一再叮咛我們,燕子、青蛙這兩種東西,一定是不能逮也不能打的,因為它們都吃害蟲保護莊稼,看到有人傷害就得保護。
麻雀在過去時候是屬于“四害”之一,村上還專門組織過捕鳥隊進行消滅。可現在的麻雀,現實是越來越少了,偶然聽到它們的叽叽喳喳,倒還甚感親切。一次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家蛋糕店門口柏樹上落了幾十隻麻雀,倍感驚訝好奇,駐足觀看良久,一種久違了的場景再顯眼前。心裡奇怪為什麼其它地方都看不到這樣多的麻雀,蛋糕店老闆說是他經常把蛋糕渣、面包屑撒在外面飼喂的緣故。大千世界,萬物共生,生物種類和生态環境越豐富越好。出于保護環境平衡生态,推動生态多樣性和生态文明建設考慮,人們逐步也把越來越少的麻雀,列入了保護物種行列加以珍惜,誰要是故意捕殺,就觸犯了法律,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生态文明,共建生命共同體是我們全人類的追求,保護生物多樣性,造福于當代和子孫後代。愛護一草一物、健康出行、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從小事開始。
作者簡介
王建宏 70後,文學愛好者。現就職于崇信縣文聯,平涼市作協、書協、民協會員。
編者:上世紀50年代,麻雀因繁殖能力強喜歡偷食農作物,與蒼蠅、蚊子、老鼠一起被列入“四害”,直到60年代初麻雀才被平反,麻雀和其它鳥類一樣是捕捉農作物害蟲的益鳥,其保護的糧食作物總量遠遠超過其取食總量。2008年麻雀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捕捉20隻以上麻雀會受到刑事處罰。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是全人類的共同财富,人類應該與其他物種和諧相處,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保護生物多樣性,共迎生态文明美好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