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雖然叫地球,但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知道,海洋占據的地球表面積遠超陸地,随着航天時代的到來,這一基本常識也随着地球照片傳遍了全世界。
而對于科學界來說,占地球表面積71%,平均深度3795米。含有13.5億立方千米液态水的地球海洋,其來源仍是一個謎,因為地球是個天然的岩石金屬星球,且誕生之初岩漿肆虐溫度極高,根本就是個留不住水的星球,所以科學界目前認為,地球在初步冷卻之後一定發生過什麼和水有關的事。
比如:一場持續了上千萬的雨
46億年前,太陽率先從星雲中坍塌而成,5000萬年後,星雲中殘留的重元素才開始慢慢凝聚地球。40億年前,5.5億歲的地球已經初步冷卻了下來,早年間因岩漿活動産生的水蒸氣也形成了初級大氣層。
于是,水蒸氣導緻的降雨,第一次發生在了這顆年輕的星球上,但這些雨滴還沒來得及落到地表,就又被當時平均溫度70℃的地球蒸發,重新化作水蒸氣飛到了天上,參與到了下一輪的降雨中,在不停地蒸發,降雨,再蒸發,再降雨的循環裡,地球又走過了數千萬年的歲月,地表也在此過程中冷卻到了足以留存液态水的溫度。
但最後留下來的這些液态水,僅僅隻占了地球海洋的一半,那剩下的一半海洋是從哪來的呢?
每隔76到79年,地球就會迎來一位拖着長尾巴的星星,在中國古代它被稱為掃把星,在西方則被稱為哈雷彗星,而且這種由二氧化碳,岩石和冰組成的髒雪球,在太陽系中并不少見。
2005年,天文學家就拍攝到了一顆直徑六公裡的彗星,這個量級的彗星裡,一般都含有數億升水資源,而在41億年前的早期地球上,小行星和彗星的轟炸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由于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演化出生命,所以破壞力極大的撞擊隻是重塑了地表而已。
所以彗星撞擊地球産生的水,就是另一半地球海洋的由來,但在早期太陽系内,相似的撞擊送水過程也發生在了金星甚至火星上,為什麼今天隻有地球還擁有海洋呢?
很多人會說:是因為宜居帶,隻有地球剛好位于溫度适宜的宜居帶内。
但這隻說對了一半
因為宜居帶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範圍由太陽的光度決定,所以在40多億年前的早期太陽系裡,新生的太陽并沒有今天這麼亮,金星的溫度也就沒有今天這麼高,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金星當時才是位于宜居帶的星球,地球才是一顆荒蠻星球。
而金星海洋之所以消失,主要是因為金星溫室效應的失控,也就是沒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導緻金星成了一個蒸籠,最終蒸發了自己的海洋。
火星則是因為磁場驟減,被太陽風卷走了絕大部分大氣層,讓自身的海洋暴露在了太陽風下,逐漸也喪失了海洋,隻在兩極地區還留有冰蓋,但就算未來融化冰蓋也無法重塑火星海洋,因為沒有磁場保護,太陽風依舊會把海洋蒸發。
今天的科學界,除了對海洋的來源無法準确描述外,對現存海洋内部的情況也知之甚少,寥寥幾艘能抗住深海超高壓的深潛器,也隻是短暫到達過馬裡亞納海溝底部附近而已,對于全球其他地方的深海區域,也還是一無所知。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對深海區域的探索一定會是科學界的重點,畢竟地球生命就起源于海洋深處的火山附近,未來通過對深海區域的近一步探索,人類完全可能補齊地球生命的演化樹,并且在太陽系其他星球的海底,比如木衛二和土衛六,發現類似于地球深海區域的生命痕迹,從而在宇宙層面上終結地球生命的孤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