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數的順序備課?近期,聽了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玄齡小學教師李美玲執教的一節小學二年級數學課《認識千克》,課的設計流程、師生對話以及課堂上師生精彩的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一年級數學數的順序備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近期,聽了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玄齡小學教師李美玲執教的一節小學二年級數學課《認識千克》,課的設計流程、師生對話以及課堂上師生精彩的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聯系生活,引入課題。課堂上,學生采取圍坐的形式,分為5個小組,每組課桌上放着塑料盒裝的若幹千克大米、白色塑料袋裝的大米和兩個黑色塑料袋裝的不知名物品。上課伊始,李老師拿出兩個包裹得很嚴實的物品,說是送給學生的禮物。接着,李老師讓學生描述這兩個物品,學生的描述主要圍繞物品的大小和長短。李老師引導說:“長短是長度單位,我們以前學過,同學們還能否用别的标準來描述一下這兩個物品?”有個學生說:“一個輕,一個重。”李老師馬上引導:“輕和重是什麼單位?該用什麼衡量?請大家結合寒假中的生活體驗談一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了重量單位,并指出衡量可以用秤或天平。李老師從講課開始出示的禮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出重量的概念和稱重工具,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慢慢與寒假中的生活體驗聯系到了一起。
體驗感悟,建立标準。李老師出示了本節課的課題,然後讓學生判斷自己帶來的禮物重量是多少。她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然後拎一拎,再估一估,最後稱一稱,讓學生體驗一下1千克到底是多少。當李老師揭曉大的禮物是幾包雪餅、小的禮物是1千克大米時,又引來了學生的一陣陣驚呼。李老師此處的設計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物品雖然大小相差很大,但重量都是1千克,讓學生懂得了重量不能隻看物品體積的大小。通過反複操作,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标準。
找準參照,豐富認識。學生在建立1千克的标準後,李老師又讓每組學生拿起桌子上的2個黑袋子,判斷一下哪個袋子裡的物品更接近1千克,選出來并到講台前稱重。學生馬上一手拿着白色袋子中的1千克大米做标準,一手拿着黑袋子,默默估算兩個黑袋子裡物品的重量。在稱重時,5組學生都選對了。5個黑袋子裡的物品也揭曉了:第一個袋子中是5個蘋果、第二個是1個菠蘿、第三個是3個洋蔥、第四個是4個土豆、第五個是1盒糕點。伴随着物品的揭秘,教室裡又響起了學生的歡呼聲。李老師每稱完一組物品就讓學生在黑闆上貼上紙條,然後用1千克的大括号括起來。
估測調整,深化認識。課進行到這裡并沒有結束。李老師又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往白色塑料袋中裝入1千克大米,看看哪個小組裝得最準确。學生立刻被調動起來,組内同學分工合作,把原來白色塑料袋中的1千克大米當作參照物,認真完成任務。稱重時,有4個小組誤差在±60克,還有1個小組誤差在10克以内。二年級學生對1千克的估算讓聽課教師感到驚訝,有教師随口問道:“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裝得這麼準确呢?”一個學生馬上回答:“老師,我已經把1千克記在心裡!”随後,教師又讓學生估算一下書包的重量并稱出來,判斷大家對重量的掌握程度,并讓學生課下走進生活去判斷一些物品的重量。
鍊接生活,拓展升華。李老師在課堂流程設計中從“課前準備—課上體驗—課後實踐”,緊緊圍繞生活進行設計,通過“猜想—體驗—驗證”這些直觀活動,讓學生把1千克的數感深深記在心裡。教師在準備向黑色塑料袋中1千克的物品時,在市場上經過多次挑選,才恰好接近1千克。這節課之所以成功,在于教師深厚的生活積澱和知識積累,在于教師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更在于教師找準了學生已知的生活體驗。學科知識來自于生活,隻有回歸生活,與生活産生鍊接,才能上出學科的味道,才能更接近學科的本質。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教研室)
《中國教師報》2019年08月28日第5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