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懲戒尺度與邊界

教育懲戒尺度與邊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21 04:17:18

教育懲戒尺度與邊界?“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該理念一再強調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适應能力強、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全面發展型人才近年來,社會各界格外關注學生在校學習及發展狀況,賞識教育、鼓勵教育等逐漸成為教育者們所提倡的教育方式不可否認,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健康、快樂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一味的賞析與鼓勵,不可避免地産生了消極作用,即導緻一些學生沒有規矩、不服管教、盲目自大、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等由此學生逐漸變得唯我獨尊,無法聽取批評意見,更别說接受懲戒這一系列現象,也促生了一系列教育問題,如教師不敢批評學生,甚至還出現了面對學生不良行為不管不問的“佛系”教師而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也是經不起摔打的“玻璃心”學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懲戒尺度與邊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懲戒尺度與邊界(以班級公約的視角看教育懲戒新規)1

教育懲戒尺度與邊界

“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該理念一再強調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适應能力強、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全面發展型人才。近年來,社會各界格外關注學生在校學習及發展狀況,賞識教育、鼓勵教育等逐漸成為教育者們所提倡的教育方式。不可否認,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健康、快樂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一味的賞析與鼓勵,不可避免地産生了消極作用,即導緻一些學生沒有規矩、不服管教、盲目自大、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等。由此學生逐漸變得唯我獨尊,無法聽取批評意見,更别說接受懲戒。這一系列現象,也促生了一系列教育問題,如教師不敢批評學生,甚至還出現了面對學生不良行為不管不問的“佛系”教師。而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也是經不起摔打的“玻璃心”學生。

早有教育家說過,如果批評不自由,贊美也就沒有意義。2020年,《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下稱“規則”)推出,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規則》的出台,有助于更好地幫助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評價權以及管理權,讓教師能夠更安心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很多學校和老師都在積極推進班級公約建設。然而,實踐表明,因多方原因,教育懲戒目前在學校仍然無法有效實施。筆者經了解大量實踐案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深刻思考了這一問題:作為教育這塊麥田裡的守望者,老師該如何認識班級公約呢?

公約不是約束而是熏陶

班級公約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班級公約應立足“文化育人”理念,以培養适應新時代發展的人為目的,由學校牽手家庭、法律人士、社會團體,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制定。由此可知,班級公約的土壤是溫暖的、充滿人文情懷的。它的一條條公約,集合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能量,從日常生活的細處入手,從行為習慣的末枝入手,一點點地規範着、指引着、熏陶着學生。天長日久,這種約束會由“他律”到“自律”,由“被動”到“主動”,從“習慣”到“自然”,而它的終極約束方式就是自我約束。

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鴻銘小學正在進行的《基于教育懲戒新規下的班級公約建設與實施》的探索與實踐,就是通過班級公約的建設,綜合多方教育力量,幫助學生認識規則與秩序,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責任和擔當意識,讓學生健康成長。

公約不是規定而是約定

随着時代的發展,民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各方信息高度共享,教育已不是學校的專利。生活即教育,在數字化時代更為突出,對現代的學生而言,身邊的人(包括網絡上的人)就是老師,身邊的事物(媒體宣傳的事物)就是教材。因此,學校公約的建立,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活的教育作用。

結合教育懲戒新規,雨花區楓樹山鴻銘小學特聯手家長、老師、社會人士、學生完成班級公約的制定。這個制定方法,可以全面收集不同角色的意見和建議,全面了解不同角色的教育期待和教育方法,從而立體、多維地達成約定,多角度地為學生高質成長助力,為學校順利實踐鋪路。相較于過去制定的學校規章制度,班級公約的優點在于撕掉了“一言堂”的冰冷外衣,摒棄了單邊教育期待的片面性,讓教育懲戒變得民主且“稱心如意”。我校在建設班級公約期間,收到了家長、學生和社會群體的廣泛好評。家長李先生稱:“這是一份有價值的約定,尊重了家長的意願的約定,也終将獲得家長的支持。”學生張xx說:“當我們明白了懲戒的意義,我們也就理解了每一根戒尺裡包含的深情和期待。”學校老師也紛紛表示,有了這份約定,也就保證了自己可以卸下包袱做真教師、真教育。

公約不是約束而是規範

有人擔心,班級公約會不會扼殺學生天性。畢竟,小學生處于童年時代,正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時代。許多強勢智能就是在天性釋放中得以顯現。但是,這很明顯錯會了班級公約的本質。

班級公約在本質上來說是集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力量規範學生行為,而不是約束學生行為。相反,因為有規範,學生能在完整的秩序和規則中成長,這對他們釋放天性更有幫助。試想,一個亂糟糟的班級,一個毫無規矩的孩子,他們釋放的是其實是野性,而非天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回顧民主時的大家族,他們的孩子自幼就在傳統文化的規範中成長,相較于放任自流孩子,事實證明,他們的孩子成為國之棟梁的幾率更大。

事實證明,我們實驗班級在執行班級公約後,效果顯著。所能參研教師均認為,有規範的孩子内心更自由,有規範的班級精神更自在。謝佩君發現班級公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自我潛能”;王雅琪也在研究後得出“從學生角度講,班級公約能讓孩子盡快适應小學生活”。

公約不是戒尺而是敬畏

2021年3月,教育部《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台,讓家校間長期困擾、糾葛的很多具體問題有了剛性準繩,但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之後,面對未成年人的心性未開、涉世不深,教育懲戒尺度仍難把控。因學校推行的“班級公約”廣泛征求了學生、家長、全體任課教師、社會人士的意見,在尺度把握方面做得相當适宜。我們講究懲戒的藝術性,做到獎懲結合。對違反“班級公約”的學生可點名批評,也可采用“為班級做一件好事”獎罰對沖,或是以“懲戒刮刮卡”抽盲盒的方式領取懲戒的創意性方式,讓學生認識懲戒的意義,樹立規則意識,生長契約精神,同時,又不會使學生自尊受損,産生恐懼或其他消極情緒。

我們開設了《戒尺的意義》專題教育課,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讨論、閱讀名人懲戒故事等豐富的教學形式,讓師生均認識到戒尺高懸,是對生命的負責,更是對規則的敬畏。在專題教育課中,我們會讓師生舉行戒尺交接儀式,由學生代表呈給老師,由老師将戒尺挂在醒目之處,以此時時提醒師生: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同時,為規避“違法公約”“無德公約”與“奇葩公約”的出現,學校與天地人教育法律服務團隊簽訂為期五年的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讓優質律師團隊為“班級公約”建設提供法律支持。

一個孩子不是天生就優秀。每個人都在不斷走歪不斷修正、不斷犯錯不斷糾錯中逐漸成長。如果沒有規則敬畏,可能誤入歧途,可能一錯到底。正因為成長的過程中有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正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旁人的糾正提醒,甚至必須鞭策,所以才需要多方教育力量支持戒尺,敬畏戒尺。

這是一個依法帶娃、家校共育的新時代。學校攜同各界教育力量,為了更好的教育,為了培養更好的人,我們有約在先,同心同行,開啟全方位紮實推進“班級公約”建設的新征程。願學校師生,在贊美與批評都自由、在呵護與懲戒皆為愛的教育新生态中茁壯成長。

(作者: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鴻銘小學 吳友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