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點開各種新聞、群聊,看大佬們發的東西,經常是夾帶着一些英文縮寫。然而很多縮寫也太難懂了,不僅第一時間反應不過來,還經常理解成别的東西。
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幾個,任天堂相關的字母簡寫,下次再看到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啦~
ND
大家最愛的任天堂直面會,也就是Nintendo Direct。最初由岩田聰社長設計,旨在向玩家們直接地傳達遊戲的信息。早期的ND往往是一期專聊一個遊戲,看不懂日語或是對聊的遊戲本身沒興趣的玩家,可能會覺得比較枯燥。
如今ND已經進化為了重量級遊戲大合集,大多數第一方遊戲都會在ND公開。往年普通版ND的常規時間為1月、6月、9月,期間也會有一些小型的ND、ND mini,或是其他遊戲的Direct。
SB
這可不是罵人啊!在任天堂遊戲的語境裡,SB一般指的是Smash Bros.,也就是大亂鬥。有時候為了防止其他玩家誤解,也會寫成SSB,Super Smash Bros.。
CT
在寶可夢對戰中,有“擊中要害”的設定,一旦觸發可以提升大量傷害。因“擊中要害”在遊戲中名為“Critical Hit”,而被玩家們簡稱為CT。在一些正式比賽中,常常出現因CT而翻盤的精彩局面。其實這個說法在很多遊戲中也都存在,尤其是日式RPG中經常使用,泛指“爆擊”、“緻命一擊”。
1GB
《寶可夢》中的一擊必殺技,例如絕對零度等。國内因為“1GB”諧音“一擊必”而得名,但國外玩家一般會作“1HKO(1 hit k.o.)”。
BUFF
這個詞可能小夥伴們會經常聽說或者使用,但卻有很多人用錯,BUFF一詞經常出現在類《龍與地下城》跑團遊戲和網絡遊戲中,《魔獸世界》、《最終幻想14》等遊戲的玩家對這個詞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BUFF特指“增益狀态”,指增加角色某種屬性或有益效果的狀态;相對的,“減益狀态”會在BUFF前加“DE”來表示反義,稱作DEBUFF,而很多玩家會将增益狀态和減益狀态都叫做BUFF,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用法。
另外,如“燃燒”等持續掉血的狀态被稱為DOT(damage over time),持續加血的狀态被成為“HOT(heal over time)”。其實,除此之外還有類似DPS、CD、AOE等等衆多縮寫,這裡就不再展開了,以免剛接觸的小夥伴産生混亂。
FC
除了紅白機FC外,FC的另一個意思是Friend Code,也就是好友編号。為了方便大家加好友,同時保護賬号郵箱不暴露出去,任天堂會為每個賬号生成一個12位的FC。
這一設定從3DS時代就有了,一直延續到NS。為了不讓3DS和NS的FC混淆,所以在NS的12位編号之前加了“SW-”。因此如今許多小夥伴也将NS的FC碼叫做“SW碼”。
OOT
《塞爾達傳說 時光之笛》英文名Ocarina of Time的簡稱。雖然初一看很難以理解,但由于《時光之笛》強大的影響力,OOT還是被多數玩家所接受。
其他一些塞爾達遊戲的常用簡寫:
SS(禦天之劍)
TP(黃昏公主)
WW(風之律動)
MM(梅祖拉面具)
PH(幻影沙漏)
ST(靈魂軌迹/大地的汽笛)
BoTW(曠野之息)
GCN
老任的第四代家用機Nintendo GameCube。其實我們國内以及日本等亞洲地區,大多都是将其簡稱為NGC或GC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歐美許多玩家喜歡将其叫做GCN。
EPD
任天堂企劃制作本部,如今我們玩到的大多數第一方大作,基本都由EPD下面的幾個分部制作。例如EPD 3組就是塞爾達組,現在所有的《塞爾達》新作都由他們進行開發。
HAL
HAL研究所,是岩田聰和櫻井政博最初在遊戲行業嶄露頭角的一家公司,有《星之卡比》等作品。HAL這個不是簡稱,而是因為“每一個字母都領先IBM一步”而得名。(IBM在那時候是計算機行業獨一無二的老大)
類似的各種遊戲相關簡寫還有一大堆,我們一時半會兒也就想到這些,各位小夥伴也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補充。
簡寫很多時候是為了方便傳播,但若是為了簡寫而強行簡寫,卻忽略了詞彙本身的易讀性,結果反而隻會讓玩家們一頭霧水。所以大家在平時聊天時,尤其是在跟小夥伴們安利遊戲、給新手科普時,還是盡量少用縮寫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