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坐落在秦嶺北麓,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心地帶和隋唐佛教聖地南五台山腳下,距離太乙宮高速路口很近的環山路邊,交通非常方便。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占地面積很大,主要分為免費遊覽區和收費遊覽區。收費遊覽區内主要有古民居一條街,是将散落在關中各地的、具有保護價值的100多所典型民居整體收購,移建到此,實施異地保護并開發利用。
有遊客納悶,這些富平的、韓城的、澄城的、大荔的各地方民間住宅,如何落戶在秦嶺腳下的呢?這些院落真是那個朝代的原始建築嗎?這些說來話就長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博物院的創辦者王勇超先生在一個偶然機會,看到關中人家院落裡散落的幾個拴馬樁,精美的雕工,胡人的臉龐,讓他震撼。更讓他感歎的是這些他眼中的寶貝面臨着磨碎鋪路、修廁所、文物販子四處收購販賣的遭遇。于是,一次偶然收集變成一生的選擇。
之後,他先後組織了30多人,分為6支隊伍深入民間,走村串宅,将各地的民俗器物廣為普查,造冊登記,征集收藏。終于,在各級政府支持下,2004年占地近500畝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開始修建。這裡所有的寶貝,都來自于王勇超先生曆經30餘年收藏的物品。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古民居一條街,有40院遷建複建的明清古民居,突出明清園林建築風格,同時開辦了民俗展覽館、展廳、展廊、文物庫房、戲樓、店鋪、工藝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壇廣場、園林景觀等,在街的盡頭,還有一座具有典型農耕文化、傳統的耕讀傳家思想的稷王廟,這些建築具有豐富文化内涵,不僅具有研究價值,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觀賞價值,被列入陝西省愛國教育基地。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還有許多被搶救和保護的周、秦、漢、唐以來的曆代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和群衆生産、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包括一些名人字畫,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禮儀俗規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形成了民間藝術、關中民居、民俗風情、名人字畫四大系列共九個類别的藏品規模。這些藏品從不同層面集中地反映了關中地區各族人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勞動、居住、習俗、風情等民俗曆史風貌。
镂空木雕的床、磚雕的屋脊、幾噸重的飲馬槽、舊時的戲台……最能代表關中風情、關中文化曆史的拴馬樁,在古代曾是富貴人家顯示自己顯赫身價的象征,是中國北方關中地區數千年來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曆史見證,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倉和标本庫。
這些民間已經很難尋覓蹤迹的關中民俗文化曆史的縮影,是這個民間藝術博物院建成的起點。
博物院的豐富收藏都是來源于關中地區和黃土高原,依托豐富多樣的收藏,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成為弘揚民族精神搭建廣闊的平台。它将以民間信仰的祭祀活動、民間文藝的展演、農耕文化的節慶活動、對民間技藝的傳承等形式進行開發利用,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打造成陝西乃至全國的民間骨幹文化産業,引領和推動當地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