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選擇:根據當地積溫高低、降雨量多少以及土壤肥力狀況,選擇結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熟期适中、抗病性強的高産脫毒種薯。另外,選擇品種時一定要考慮芽眼的深淺,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用機械去皮,所以要選擇芽眼淺的品種。
2、種薯選擇:馬鈴薯是塊莖繁殖首先選擇表面光滑,色澤鮮明的種薯,其次選擇無蟲害、無鼠害、無病斑、無腐爛的整薯作種薯,其次淘汰薯形不規整,表皮粗糙老化及芽眼凸出,皮色發綠等不良性狀的薯塊。
3、地塊選擇:選擇中上等肥力、沙壤土、土質疏松,犁底層薄,耕作層深厚、排水性好的土壤種植,嚴禁選擇土質粘重的膠泥地塊。
4、整地:秋天深耕翻土,一般深度應達到25cm左右,疏松土壤,深耕後及時耙耱,達到土地平整,無坷垃、無石塊、無根茬,整地的同時應施入營養充沛的肥料。要避免土豆重茬種植,應實施輪作倒茬,至少保證2年一倒茬,以防止土傳病害的發生。另外,耕翻時可撒施粉碎後的苦杏仁或磨碎的狠毒花,以防治地下害蟲。
5、切塊:切塊時應利用頂端優勢,用鋒利的小刀以頂芽眼為中心,螺旋式向頂端斜切,最後按頂芽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四,每塊種薯保有1~2個芽眼,但不得超過3個芽眼,同時要避免選用底部的芽眼做切塊,一般每畝需切塊150kg左右,為防止感染病害,切塊後滾一層草要灰,然後晾幹刀口。
6、催芽:播種前十天左右,将切好的土豆塊,放置在散射光下晾曬1-2天進行催芽,也可放置在溫度為18~20℃的室内催芽,芽長達到2-3cm,等芽綠化或發紫、變粗後準備播種。催芽過程中嚴禁用水浸泡,否則會讓土豆腐爛。
7、播種:地表10cm地溫穩定在5-7℃,氣溫五天内穩定在12-15℃時即可種植。播種時要考慮,土豆的整個生育期處于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以利薯塊形成和膨大。一般采用 開溝條播,播種深度應控制在6-8cm之間,薯間距離保持在25-30cm左右,種植密度為3800-4300株/畝,播後覆土,及時鎮壓。
8、查穴補種:出苗後及時進行查苗,缺苗斷壟的地段及時補種,以确保全苗。播種時可将剩餘的薯塊埋入地頭,用來補種。補種時應特别注意:缺穴處如發現爛掉的切塊,要先将缺穴處連帶周圍的土一起挖掉,再進行補種。
9、合理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為原則(1)底肥,以優質農家肥為主,每畝施農家肥1500-2000kg,4-5kg磷肥、10kg鉀肥、7kg氮肥。如果使用雞糞、羊糞等糞肥作有機肥,必須腐熟的或烘幹。(2)追肥,馬鈴薯一般要在花期追肥,在花蕾期主要施加氮肥,每畝追施20-30kg氮肥;在盛花期,應進行二次追肥,主要施加鉀肥,每畝追15-20kg鉀肥;結薯期噴施葉面肥,3%的磷酸二氫鉀和3%的尿素溶液葉面噴施1-2次,要特别注意,對磷酸二氫鉀和尿素要進行二次稀釋,慎防燒苗。
10、中耕培土:出苗一個月左右,第一次中耕、除草,深度8-10cm,這次主要是除草和疏松土壤;間隔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這次中耕除了除草外還要培土,深度15cm左右,培土高度8cm左右,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培土,培土度不低于12cm。真正達到深種深蓋,從而使薯層土壤疏松通氣,同時保證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有利于根系生長,提高産量。
11、防病:用25%瑞毒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相隔8-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另外,也可用硫酸銅0.5kg,生石灰0.5kg,加水50L,兌成波爾多液,預防病害。土豆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等,病害要及早進行預防,若田間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
12、防蟲:害蟲主要有瓢蟲、蛴螬、蝼蛄等,主要采取人工捕殺、或物理防治措施,也可用黑光燈進行防治成蟲。
13、防地鼠:種土豆常受地鼠危害,可采取用下水灌,也可在鼠洞口放夾子或粘鼠闆。
14、适時收獲: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枯黃,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層變硬,适時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