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陽戲劇團演出《陳世美不認秦香蓮》。
紅網時刻7月19日訊(記者 劉璇 實習生 邬麗 通訊員 謝龍 靳凱飛)“精準扶貧、安全生産、掃黑除惡……”這些主題,和傳統曲藝相結合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在傳統曲藝進入寒冬的環境下,張家界市為了保護非遺項目陽戲,創出了一條新思路。近日,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的學生來到了張家界市,調研陽戲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保護。
張家界陽戲起源于清中葉,至今有300多年的曆史,屬于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2011年5月23日,張家界陽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經過多年探索,張家界陽戲保護走出了新路子。内容上,緊貼當下生活,創制出諸多有關精準扶貧、安全生産、掃黑除惡等主題的現代劇目,例如《回家》《打通》《城管轶事》和《廉租房外》等;形式上,保留張家界陽戲原汁原味的特色,并與小品、歌舞融合,走出一條人民大衆喜聞樂見的新陽戲之路。表演唱《熱火坑》《同志,請您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小品《生命紅綠燈,安全在心中》,音樂快闆《廉政花開紅更紅》,群花燈《國土八大員》等一大批與廉政、環保、交通安全等相關的藝術作品深受大衆喜愛。
在新思路下,“張家界陽戲”綻放出傳統曲藝的又一春。陽戲劇團現任團長歐輝平無不自豪地說:“我們一年有近300場陽戲演出,今年至今為止已經演出了160多場。”這個數字在戲曲人才青黃不接、群衆接受口味轉變、劇團生計困難的大背景下是蔚為大觀的。
陽戲為何能有此活力?人才是傳承與發展的關鍵。調研團在觀看陽戲專業班訓練時,學員們正在進行身段、樂器等基本功的練習,從壓腿到文步再到亮相,一套動作下來已是滿頭大汗。班級内40個學生都是張家界人,憑着一份對陽戲的熱愛,于17年進入陽戲班學習,像那樣的高強度訓練,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歐團長感慨道:“培養一個好的歌手難,培養一個好的戲曲演員更難,這些孩子們身上傾注了老師的心血和國家的希冀,他們讓我們看到了陽戲的希望,看到了非遺的未來。”
陽戲演員謝幕。
同時,陽戲的保護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來,張家界市政府不再滿足山山水水的“旅遊城市”定位,而是結合本區域内獨特的文化環境,支持本地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尤其重視張家界陽戲,不僅在财政上給予支持,而且積極促成陽戲與當地旅遊特色相結合,探索出“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模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