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用“哈欠”當關鍵詞,搜索了一下我的中文電子書圖書館,然後發現,在我喜歡的作家裡,老舍先生可真是當之無愧的“哈欠王”:一套老舍作品集裡,有46處寫到哈欠,而且絕對不是敷衍了事的寫。搭配的形容詞包括“酸懶”、“徐緩”、“長大”、“疲倦而又痛快”,還有一個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像要把一條大街都吞吃了似的”。此外,他老人家對打哈欠這事,應該也沒什麼心結:不止反派打哈欠,正面人物也打,家裡班上大街車站,都是能打哈欠的地方。
與老舍傾注在描摹哈欠上的生花妙筆比起來,其他一些也算著作等身的大師,就完全瞠乎其後了,要麼不提,要麼作為diss的靶子。古羅馬哲學家塞内加老師在《論生命之短暫》中對待打哈欠的态度,在這裡面,又有一定代表性。塞内加認為,打哈欠的人“慵懶迷糊”、“興味索然”,打哈欠的行為“粗魯”、“不雅”,是裹挾人類的惡習之一,打哈欠的時候“不能算是生命,僅僅是時間而已”,理性的自我在這時可恥地俯首就擒于肉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我之所以突然對哈欠産生興趣,由頭是剛看完的一本新書《神智:關于錢、快樂和成功的全新腦科學》(NeuroWisdom: The New Brain Science of Money, Happiness, and Success)。作者馬克·羅伯特·沃德曼(Mark Robert Waldman),執教于以商科聞名的美國加州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的常客。如果用哈欠的英文“yawn”當關鍵詞搜索這哥們的書,老舍先生又得退避三舍了,因為結果是87個。
《神智:關于錢、快樂和成功的全新腦科學》(馬克·羅伯特·沃德曼 著)
事實上,在這本寫給那些沒機會/時間/錢去上哥們開設給矽谷精英的MBA總裁班、但卻壯志滿胸渴望實現财務自由的吃瓜群衆的新作裡,沃德曼反複強調的一個打開靈感和創造力的竅門,竟是徐緩地伸個懶腰,打個長大的哈欠。
不得不說,沃德曼的這個主張,初見之下,還是挺刷新個人理解的。除了古往今來文學作品裡對打哈欠這件事總體上不太贊成的負面态度,上網随便一搜,就在幾天前,《印度斯坦時報》上還刊登了一篇讨伐辦公室中“連環哈欠殺手”(serial yawner)的檄文。裡面說,在工作場所打哈欠,會讓人覺得你對工作不上心,混日子,而且還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文章裡發出警告,經常打哈欠,不僅是疲倦、失眠、壓力焦慮的外在表現,還可能預示着頸動脈窦綜合征、肝功能下降、高血糖和甲亢等嚴重疾病。
當然,不給出路的政策,不是無産階級的政策,這篇文章的記者采訪了兩位曾經給印度總理看病的心血管醫生和全科醫生後,開列出了一系列幫助避免在辦公室裡打哈欠的妙招,比如鼻進口出式深呼吸,吃點兒涼的,喝點兒涼的,然後找個涼快地兒待會兒。然而,看到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後,我又不能不對這些招兒靈不靈産生懷疑。負責此項研究的認知神經心理學教授喬吉娜·傑克遜(Georgina Jackson)調查了36名志願者後發現,越是拼命抑制打哈欠的沖動,就越是容易以哈欠連天告終。
讓這件事變得格外有趣的,是在搜索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原來打個哈欠,也牽涉到東西方和新舊文化的路線鬥争。在傳統上至少并不以打哈欠為恥的東方文明——中國和印度——漸漸向打哈欠所代表的慵懶散漫悠閑發動戰争的同時,近年來,英美歐各國的科學家卻勇往直前地争着給哈欠族帶起了鹽。
以沃德曼的新書為引子,信手一搜,與打哈欠益處相關的最新腦科學研究就是一大堆,拉雜概要如下:
打哈欠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讓大腦進入更有創造力的意識狀态。大量證據顯示,打哈欠可以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同時給高速運轉狀态的大腦降溫,其提神醒腦的效果甚至可以和喝杯咖啡相媲美;
打哈欠是智慧的象征。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29種會打哈欠的哺乳動物後發現,靈長類動物打哈欠的時間要比非靈長類動物長,人類的一個哈欠平均持續6秒鐘,而老鼠隻有不到1.5秒。更有趣的是,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小組在2013年觀察到,當黑猩猩從幼崽長成成熟個體、認知功能逐漸完善時,打哈欠的時間和頻率也會相應增加。
打哈欠是同情心的表現。衆所周知,哈欠會傳染,就算是不困不累,看見别人打哈欠,甚至隻是聽到看到“哈欠”這個詞,我們都會忍不住有樣學樣(打十塊錢的賭,讀到這裡,吃瓜群衆至少已經打了十個哈欠)。雖然學術界對其原理尚有争議,但一個共識是,這與同情心有密切關系。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小組2014年跟蹤調查了328名成年人後發現,衰老會削弱同情心以及被他人哈欠傳染的能力,而貝勒大學心理與神經學研究小組2015年發表在《個性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的論文則指出,患有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一個典型症狀,就是很難在他人打哈欠時做出相同的回應。
最好玩的,是不怕24小時加班、不用生兒育女、不會生病抑郁、不會聯合起來要求漲工資跳槽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本來是沒有打哈欠這一功能的吧,但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研發個人服務類機器人的科學家們,卻在絞盡腦汁地讓機器人TEGA學會打哈欠——至少學會在見到一張哈欠臉的時候能模仿着作出回應——并認為這是令智能機器人大規模走進家庭的一個關鍵突破點。
或許也正因如此,沃德曼才會不厭其煩的教導他的那些身在矽谷第一線、時時刻刻感受着人工智能對現有工作方式的沖擊的學生,隻有盡可能發揮目前還沒被機器人熟練掌握的人類特長——比如打個哈欠——才能避免自己的工作被取代,并在新的時代潮流中找到新機會和新的增長點。
畢竟,根據高科技産業天使投資人沃爾克·赫希(Volker Hirsch)在今年初舉辦于曼徹斯特的一場備受關注的TED演講中的預測,雖然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理想的工作者是那些像機器一樣理性精準高效的人,但在未來,懂得愛、會同情、擁有創造力、能反躬自省、可以舉一反三的人,才是新時代的主人。在流水線式工作中,一個哈欠連天的工人或許會被當成降低士氣妨害效率的害群之馬,可是那一類的工作已經在機器人大軍前土崩瓦解啦,要迎接新的創造力和情商為王的時代,還不趕快把哈欠打起來?!
英國作家吉蔔林有首著名的打油詩——“西是西來東是東,譬如參商兮永不相逢(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但中國也有句老話,叫“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放在打哈欠這件事上,該聽誰的話,該向哪一方學習,那是小馬過河,得自己看情況辦,自己摸着石頭試。至不濟,咱也可以參考一下《牛津通識讀本:哲學的思與惑》呀:“如果聽到有人在談相對主義又沒有說明是關于哪方面的相對主義,你就故意打個哈欠,同時又假裝把嘴捂住。”
這裡的相對主義,可以随機替換成各種高大上的流行術語和時髦理論,比如,“哈欠主義”?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向兒童性侵說“不”」
▼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