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廊坊風筝節

廊坊風筝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3 15:17:59

廊坊風筝節(讓廊坊風筝在全國叫得更響)1

風筝“南有濰坊,北有廊坊”。眼下,春風習習,楊柳青青,正是踏春放風筝的好時節。說到風筝,大家無不想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第什裡風筝。第什裡風筝小鎮位于安次區調河頭鄉,調河頭鄉也因此被譽為“河北風筝之鄉”。近年來,随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第什裡風筝小鎮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觀光旅遊,體驗并傳承風筝文化。

4月24日,今年首期“書香廊坊”讀書會曆史文化沙龍,邀請第什裡風筝傳承人、廊坊市風筝協會副會長趙豔芳,以“第什裡沙燕風筝寓意及制作”為題,與現場50名讀者分享了這一項目的曆史背景、制作技藝以及傳承和發展,帶領讀者現場體驗傳統沙燕風筝制作技藝。

風筝曆史悠久

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曆史傳承中,風筝是不容忽視的文化符号。早在2000多年前,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有成,是人類風筝的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筝材質,演變成今天的多線風筝,曾放在空中,三月不下。到南北朝時期,風筝開始成為人們傳遞信息的工具。唐代以後,木鸢逐漸被紙鸢所代替。五代時期,李邺在紙鸢頭上裝上竹笛,紙鸢飛上天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筝的彈奏聲,于是人們将紙鸢改稱“風筝”。當時,放風筝不僅裝有竹笛或弦子,有人還用風筝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到了宋代,放風筝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筝的生動景象。

趙豔芳介紹,第什裡風筝曆史源遠流長,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興起于清朝乾隆年間,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傳承,形成了集北京、天津流派于一身,獨具特色的宮廷風筝。第什裡作為中國宮廷風筝的發源地、傳承地、生産地,擁有200多種宮廷風筝畫譜和幾十種風筝口訣,距今有五百多年曆史。2009年,安次區第什裡風筝入選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介紹風筝曆史背景時,趙豔芳為現場小讀者解讀了描寫放風筝的傳世之作——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曆代風筝詩中,寫得最為精彩、也最有名的,就是這首詩了,朗誦中詩情畫意躍然眼前。”她說。

“據說,放風筝源于古代的巫術。古人認為放風筝不隻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清明節放風筝時,會将自己的災病寫在紙鸢上,待風筝飛到高空時把線剪斷,讓風筝随風飄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穢氣讓風筝帶走了。”文化沙龍現場氣氛熱烈,熱心讀者紛紛發言,分享自己對風筝的了解。

風筝寓意豐富

曹雪芹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巨著《紅樓夢》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乃至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殊不知,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對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工藝美術有着深入的研究,《紅樓夢》中也曾提到風筝這一工藝。

提到風筝背後的故事,趙豔芳介紹,清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記述了曹雪芹放風筝的情景,讓人歎為觀止。曹雪芹不但放風筝神乎其技,還會紮風筝、畫風筝、設計風筝。他曾為幫助貧困的友人,将自己紮、繪風筝的心得,編成歌謠,畫成圖譜,寫成《南鹞北鸢考工志》,使借以謀生的人,很容易學會技藝。

沙龍現場,讀者們聽得認真,記得詳細,對風筝文化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小時候就聽老一輩人說過曹氏風筝……”讀者惠蘭表示,她曾查閱很多資料,曹雪芹紮的風筝造型獨特,飛得很高,被人們稱曹氏風筝。乾隆年間,曹氏風筝被譽為京城四大流派風筝之一。他對宮廷風筝的發展影響深遠,第什裡的沙燕風筝便屬曹氏風筝一脈。

趙豔芳随即拿起一個個形态各異的風筝标本以及風筝實物向讀者介紹,沙燕風筝根據不同的比例結構分為“胖沙燕”“瘦沙燕”和“娃娃燕”,分别象征體魄粗犷的男性、纖細窈窕的女性和天真活潑的兒童。雌雄兩隻燕子合在一起稱為比翼雙飛燕,寓意夫妻和睦相處。其中,藍色肥燕代表成年男子,是仿成年男子的身型制作;紫色瘦燕代表女性,仿照漢朝寵妃趙飛燕的體态,纖細高挑、身型輕盈;比翼雙飛燕有三道腰栓,頭形是左顧右盼的側臉姿态,通常隻畫七分臉,留出後腦勺 ,眼睛部位相望相對,情義互通。

風筝制作考究

吉祥文化是人類向往和追求吉慶祥瑞的反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沙燕風筝的名稱多選用福壽雙全、福到眼前、耄耋富貴、鶴鹿同春、屏開雀選、四世同堂等四字吉祥成語,為了祝福、祝壽或寓意欣欣向榮,多是按照成語的諧音。”趙豔芳說,做沙燕風筝工序十分考究,主要包括紮、糊、繪、放四個步驟。

“風筝面有絹布、尼龍綢、杜邦紙等材質之分,金魚和蜻蜓風筝飄逸輕盈,要用絹布;老鷹風筝雄渾剛勁,要用無紡布;蝴蝶風筝着色豔麗,尼龍綢最合适。風筝骨架的主要材料為竹篾,竹篾要削到兩頭薄中間粗,薄厚過渡要均勻。制作一個小的沙燕風筝需要5根竹篾,大家首先找到兩根長度一樣的竹篾……”了解了風筝背後的故事,趙豔芳為每位讀者分發了沙燕風筝制作材料包,一邊講解風筝制作要領,一邊指導讀者制作風筝骨架,給風筝上色。

“紮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糊要保證全體平整,幹淨利落;繪從畫筆的拿捏到勾畫,從顔料的選擇到搭配都有講究;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趙豔芳說,風筝制作是個巧活、技術活,不僅包括了美學,還包括力學。做出來的風筝不但要樣子好看,還要能飛起來。體驗中,讀者一邊聆聽老師的講解指導,一邊動手制作自己的風筝,感受着傳統文化的魅力。

“制作風筝非常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放風筝對孩子的平衡調解也很有幫助。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我想在學校的文化牆上做一期第什裡風筝文化展示,可以邀請您去給孩子們上課嗎?”現場讀者與趙豔芳交流後,表示将結合自身工作、生活實際,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什裡風筝的傳承和保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