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4 03:48:29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

上網查一下關于叛逆期的定義,是這樣的:“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态度。”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叛逆期的真相看懂的家長)1

1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

網絡上的定義太專業了一些。我喜歡用最貼近實際生活的語言來表達:通常我們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這樣說,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聽起來感到更加深刻?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拼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着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讨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确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别,或者說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叛逆期的真相看懂的家長)2

2

不輕信,認真了解叛逆期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1、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他已經基本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跑步了,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開闊。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于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别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2、第二個叛逆期: 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由于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适應的表現。

于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于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産生一些沖突。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叛逆期的真相看懂的家長)3

3、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随着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内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于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們通常對于孩子叛逆期的認識。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叛逆期的真相看懂的家長)4

3

“叛逆”是高高在上的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叛逆的本質,要從“叛逆期”這個名詞的來曆說起。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着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于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隻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于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隻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并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隻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叛逆期的定義實際上是家長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就給它下一個定義,來證明自己是沒有過錯的,這個結果是合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叛逆期的真相看懂的家長)5

4

處于叛逆期的孩子被父母“鎮壓”的後果

了解了“叛逆”是什麼,我們再來看一看大部分爸媽對于叛逆期的處理方法都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第一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爸爸媽媽從精力上、能力上、意志上,可以說完全有能力解決。通常來說,我們都不會太在意。對于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要麼拒絕他同時哄着他,實在看不下去就教訓他,要麼就滿足他。然後,孩子會根據我們的處理做出相應的反應。不管是否滿足他,爸媽們的這兩種做法,會為孩子帶來第一個根深蒂固的結論:“我的人生是由别人決定的”。

第二次叛逆期,爸爸媽媽通常會比較困惑。他孩子此時的不良表現和無理要求出現時,爸媽通常的處理的方式是講道理來駁回孩子的要求。此時,孩子的心靈開始種下一顆種子“我的全部願望必須合理。”

第三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孩子已經處在青春期了。這個時期爸媽普遍會比較迷茫。因為孩子基本上不會再主動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直接去行動。爸媽通常隻有事後才有機會去處理,可是為時已晚。

即使我們事先告誡孩子,孩子也會說“我知道了”“我知道要這樣做”。然後,他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大人開始抱怨孩子不講道理,不守承諾。最終孩子的叛逆會引起爸媽空前團結,最後被爸媽軍團強行鎮壓。孩子在這次叛逆期就會收獲到,“在現實面前,我太渺小了”。

按照以上的這些方式去處理,孩子經過三次叛逆期以後,就學會了這些道理——

我的人生不由自己決定!

我的要求必須合理才行!

在現實面前我如此渺小!

當孩子認為人生不由自己決定的時候,他就開始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好,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受到了委屈;

當孩子認為所有的行為必須合理才行,他在機遇面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需不需要,而是看困難有多大。當他看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會收獲歎息;

當孩子認定自己是那麼渺小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沒有自信。他遇事更願意聽從别人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動去承擔責任。是不是這樣?

這些,就是我們把孩子的這幾個時期稱作“叛逆期”,并且按照叛逆期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表現,可能會産生的結果。你滿意嗎?

我相信,你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自信,朝氣蓬勃,遇事負責有擔當。可是,你仍然不自覺地會用之前的方式對待孩子,那是什麼原因呢?

這樣做,實際上有兩個原因:

其一,你之前也曾經這樣被對待,于是你繼承了自己的父母對待你的經驗,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二,這樣做代價最小,因為你沒有付出過直接的代價。

這樣做代價最小的原因,是你沒有看到真正的代價,就是孩子未來的一生。當然,這也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這也是他需要面對的,可是你仍然有機會讓他獲得更好的成長。不是這樣嗎?

在這樣的結果面前,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對待孩子嗎?

所有的叛逆期的表現,根源在于家長先入為主,為孩子所有的行動做主,變成了孩子人生的守門員。而這些導緻孩子生活中缺乏創造,于是爸媽和孩子方面就生活的主動權展開了激烈的對話。

而要解決叛逆期困惑,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叛逆期的真相看懂的家長)6

5

叛逆期=探索期

為什麼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縱的“棋子”了。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隻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于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隻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狀況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态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在三個探索期内,孩子分别會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麼?

我可以得到什麼?

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用全新的态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逐漸變得自信、陽光、有擔當。

雖然他們不是成熟的,但要作為成熟的人去對待。而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态,尊重孩子的獨立。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願望。我們為孩子創造寬松、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願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同時,哪怕我們不同意,我們也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着。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原因就在于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于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并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于孩子正在掙紮着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 并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隻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堕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各位爸媽們,你們願意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