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你知道哪些姓氏是從哪裡來的嗎

你知道哪些姓氏是從哪裡來的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01:21:39

你知道哪些姓氏是從哪裡來的嗎(你一出生就獲得的姓氏)1

主講人 程鳴

江蘇交通廣播網《開心方向盤》主持人

你知道哪些姓氏是從哪裡來的嗎(你一出生就獲得的姓氏)2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金荔枝獎主持人、江蘇廣播優秀主持人,相聲曲藝功底深厚,舞台表演經驗豐富。所主持節目曾獲中廣協中國廣播娛樂節目金獎,寰亞太地區廣播娛樂節目金獎。被江蘇省交警總隊授予“文明交通形象大使”稱号。

本書導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沒有之一。

2010年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了23813個姓氏。其中,最長的姓氏有10個字:夥爾川紮木蘇他爾隻多;筆畫最多的姓“爨”有30畫。

根據統計,2020年位居前列的100個大姓中,王、李、張、劉、陳排名前五,這五大姓氏的人口總數占到了全國戶籍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每個姓氏的背後都藏着獨一無二的故事。你知道中國姓氏的起源和象征意義嗎?古人編家譜時有哪些規定?……關于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你将收獲

■ 全面了解中華姓氏的起源、發展以及姓氏制度的确立;

■從門閥到郡望,從家譜到家規,全面了解中華姓氏文化;

■在知識性與趣味性中,了解中華姓氏的來龍去脈。

作者介紹

李吉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主要從事中國史及姓氏譜牒文化研究,先後出版論著20餘部,代表作有《中華姓氏文化大典》《中華百家姓始祖圖典》等。

音頻文字稿

(上下滑動查看)

我們在和他人第一次見面時,通常會有禮貌地問一句:您貴姓啊?我們中國人還有句俗話,叫作: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由此可見,姓氏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姓氏不僅是社會成員稱呼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表明家族淵源和血緣關系的一個重要符号,更是我們認識中華曆史、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瑰寶。

關于姓氏,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你知道張王李趙這些姓氏的起源嗎?它們都有哪些象征意義?目前中國有多少個姓氏?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中國人的姓氏文化》,關于姓氏的一系列問題,你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本書由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員李吉編寫,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獻史料,圖文并茂,将中華姓氏的起源、發展以及支派繁衍等内容娓娓道來,既富知識性,又重趣味性,稱得上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文化讀物。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這部連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的《百家姓》,最初成文于北宋初期,當時收錄姓氏411個,到了清代又增補至504個。當然,中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從古至今究竟産生了多少姓氏,已經很難有準确的統計。目前較新且較為權威的,是2010年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這部大辭典共收錄了23813個姓氏。其中,最長的姓氏有10個字,叫做:夥爾川紮木蘇他爾隻多;筆畫最多的姓念做“爨(cuàn)”,足足有30畫。姓這兩個姓的小夥伴們,考試時可得比其他同學寫得快一些了。

中國的姓氏究竟起源于何時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沒有之一。在距今約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經有明确的姓氏文字記錄了。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國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這些地方的人隻有名而無姓。至于在亞洲地區,越南、朝鮮等國在10世紀左右才相繼普及姓氏,相當于中國的晚唐、五代時期。而日本更是到19世紀明治維新時期,才推行戶籍法普及姓氏制度。

關于中國姓氏的起源,曆代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近代頗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中華古姓起源于原始的圖騰崇拜。在原始社會,生産力水平和文明程度都十分低下,華夏先民不了解人類和大自然的關系,認為每個部落都和某種自然現象、動植物等有着某種神秘的關系,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等。隻需該部落的始祖母和這些物象接觸感應,就可以繁衍後代。這種自然崇拜、生育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形式,便成為部落的“圖騰”,進而演化成為這個部落共有的姓源,姓名的姓,起源的源,目前在現代文字中仍然能夠看到遺留下來的種種痕迹。比如,牛羊的“羊”是“姜姓”的圖騰,姜是姜子牙的姜;敲鼓的“鼓”是“彭姓”的圖騰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由圖騰衍生的中華古姓,大多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當時的部落組織由一位女性首領及其後代組成,人們處于野合雜交的群婚時代,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中華古姓多從母姓,所謂的“上古八姓”也均帶有“女字偏旁”,包括周王室的“姬”姓,秦王室的“嬴”姓等等。

剛才我們介紹了“姓氏”中的姓,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姓氏”中的氏。“姓”和“氏”早已合二為一,然而最初二者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姓”相比,“氏”出現較晚,産生于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如果說“姓”是血緣傳承的标志,那麼,“氏”就是社會地位和地域區分的符号。“氏”的産生有多種途徑,其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封土命氏”。“封土命氏”是夏、商、周三代的一種分封制度。那時,天子分封諸侯,根據其出生而賜姓。這些諸侯死後的谥号或者稱号往往被後人作為族号;那些擔任某種官職、代代世襲而又有功績的,就以官職作為族号;有封邑的士大夫便以封邑作為族号。這裡的“族号”便是“姓氏”中的“氏”。

周朝是“氏”産生最多的時期。據史書記載,周朝初期,周天子先後分封諸侯國71國,各諸侯國又在自己的國土内分封采地、食邑。這樣自上而下一層一層分封,一姓所出的支系越來越多,新的氏族也就越來越多。其中,天子等級最高,可用其王朝的稱号為氏,如周天子及其嫡系子孫即以“周”為氏;而諸侯國則以其封國為氏,如晉、魯、齊、燕等;卿大夫則以封邑為氏,如薛氏、楊氏等;效力于王室公族的職業技人則以他們各自的技藝為氏,如車夫便稱車氏,屠夫便稱屠氏,陶藝工匠則稱陶氏等。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這裡的“氏”,均是由上而下出自帝王、君侯所賜,因此隻有諸侯貴族才能有幸被“封土命氏”,即使以職業技藝命氏的工匠們,也絕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位居管理層的工長、管事。因此,姓氏的“氏”是貴族特有的标志和尊号,可以表明家世出身和社會地位。比如大家熟悉的商鞅,他是姬姓公孫氏,鞅是名字。姬姓是周王室的姓,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當時諸侯國君的兒子被稱為“公子某某”,比如公子虔、公子卬等,這些“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某某”。商鞅的本名是公孫鞅,也叫衛鞅。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周天子已無力分封和控制諸侯。長期的戰亂使一些世家大族失掉封邑,流離失所,淪為平民。與此同時,一些地位低下的士人階層、平民百姓則乘勢而起,逐步登上政治舞台。比如蘇秦、張儀,他們憑借自身才能,成為新的貴族階層,也因此産生了新的氏族。這樣一來,以“氏”區分貴賤便逐漸失去了它的社會基礎。

秦滅六國後一統天下,推行郡縣制度,完全以行政區劃代替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宗法制度,這就使得原先代表貴族階層高貴出身的“氏”變得黯然無光,成了隻标記血緣譜系的符号,和“姓”沒有多大區别,“姓氏合一”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一批末等官吏、平民百姓,甚至是犯人,成為推翻秦朝統治、建立西漢王朝的元勳和主力。他們沒有顯貴的家世,自然而然摒棄了原先那種“以氏分貴賤”的姓氏制度,對原有的貴族世家進行了毫不留情的鏟除。“姓氏合一”的制度開始于西漢元年。史書記載,西漢初年,為抑制六國的舊貴族試圖複國的苗頭,漢高祖劉邦下令将齊國、楚國等六國後裔和豪族名門十多萬人,強行遷徙到關中,分給田宅,集中居住。比如齊國公族田氏,公族是諸侯或君王的同族,因為族大人多,遷徙時按照其居住的宅地,分為八門、八氏,依次為第一氏、第二氏,直至第八氏。堂堂一國王族,改朝換代之時,不僅其後人淪為平民,還被迫以毫無意義的第一、第二這樣的序号作為姓氏。

自此以後,姓和氏不再有别,從帝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有權利享有姓氏,每一個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子孫孫持續使用,流傳至今。我們把先秦姓氏統稱為“古姓”,把秦漢以來的姓氏統稱為“今姓”。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2020年位居前列的100個大姓中,王、李、張、劉、陳排名前五,這五大姓氏的人口總數占到了全國戶籍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在數以萬計的古今姓氏中,有的沿用至今,有的昙花一現。這些姓氏乍一看龐雜無序,但如果追根溯源,分門别類,還是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和奧妙。有以圖騰為姓氏的,比如鳳凰的鳳;也有以國名為姓氏的,比如姓魯、姓齊、姓衛、姓晉等等;還有以封邑為姓氏的,比如姓蘇、姓溫、姓樊、姓楊等等;類似的還有“以地為氏”,包括以居住地方位為姓氏的,比如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郭是外城,住在南郭的便以南郭為姓氏。《水浒傳》中的經典反派西門大官人,西門姓來源于春秋時期,當時鄭國有一位大夫居住于城的西門,其子孫便以“西門”為姓。“以地為氏”還包括以當地的名山大川為姓氏。比如鮮卑人居賀蘭山之陽,陽是南面,後人稱之為“賀蘭氏”,越王無疆的次子居歐餘山之陽,其後世子孫便為“歐陽氏”。除此之外,還有一大類以官職為姓氏,比如司馬、司徒等等。我們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堯舜禹大家都很熟悉,堯執政時,臯陶擔任執掌刑獄的“理官”一職,理是道理的理、法理的理。他以公正、正直聞名天下,其子孫世襲此職,稱為“理氏”。商纣王時,臯陶的後人理征因為給君主提意見,獲罪被殺,他的妻子帶着幼子理利貞出逃避難,當走到現在的河南偃師伊河附近時,母子二人已是饑渴難耐、奄奄一息。所幸這時找到了一棵李樹,二人靠樹上的果子充饑才得以生存。後來,一是感念李子的救命之恩,二是為了躲避纣王搜查,理利貞便改姓,由法理的理改為“木子李”。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成為中華大姓。

除了以上提到的,姓氏起源的形式還有“以序為姓氏”,序是順序的序。這裡的“序”包括伯、孟、仲、叔、季的長幼排行之序,也包括甲、乙、丙、丁的天幹地支時間順序。“以爵位為姓氏”也是一種常見的姓氏起源形式,如王、侯、公孫等等,都是以其祖輩爵位封号為姓氏。但同姓未必同宗同源,比如王姓,有周代王族後裔的“王姓”,如“太原王氏”,也有商代比幹後裔的“王姓”,如“汲郡王氏”,也有亡國後的王孫公子改為“王姓”者。由于來源較多,所以王氏人口衆多,成為又一中華大姓。秦漢以後,最高統治者為籠絡大臣,還會賞賜其皇室姓氏,統稱“國姓”,大家熟知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因功勳卓著被南明隆武帝賜國姓“朱”,世人稱之為“鄭國姓”“國姓爺”。

中國姓氏的來源及其類别還有很多,比如“以數字為姓氏”“以時令、節氣、氣象為姓氏”“以方向、方位為姓氏”“以顔色為姓氏”“以五行為姓氏”等等,在此我們不一一舉例了,大家可以對号入座,看看自己的姓氏屬于哪一類别。

随着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長,中國的姓氏日益增多,姓氏來源也日益複雜,想單靠姓氏來追溯自己的血脈起源幾乎不可能,但是有一樣東西可以幫助到你,那就是家譜。

根據《禮記》一書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時期,家譜就已經出現。到了周朝,為了确認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還在朝中專門設立了掌管王族家譜的官吏。戰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負責掌管楚國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家譜。一旦發生繼承問題,便以此來确定繼承的人選和次序,以确保封建宗法制度的實施。由此可見家譜、世系在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門閥制度的盛行,編纂家譜的風氣達到頂峰。門閥制度裡的“閥”指的是家門外豎立的高大門柱,記錄着這戶人家的功績、品級等等。門前有閥,表示家有功名,乃官宦之家,因此統稱這類家族為“門閥”。所謂門閥制度,便是官方宣稱某個姓氏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确定門閥序列,各個姓氏的權益地位不等。這一制度萌芽于東漢後期,鼎盛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他們在社會上的勢力和聲望數代延續,族中子孫紛紛以門第自誇,互相标榜,即使遷徙至外地,仍習慣以原籍或祖輩發祥地的地名作為标志,後世稱之為“郡望”,郡縣的郡,名望的望。比如趙姓,有天水、南陽、金城等郡望,其中以“天水趙氏”最為尊貴;王姓,有琅琊、太原、河間等郡望,其中最高貴的是“琅琊王氏”,而居住在健康,也就是今天南京烏衣巷的“烏衣王氏”尤為尊貴,他們是琅琊王氏的支派,被稱為“萬王之王”。

在門閥制度下,姓氏直接影響着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姻大事以至前途命運,甚至連日常交往、場面座次都有區别。在唐代,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和太原王氏,并稱“五姓七族”,門第最高。當時兒女婚嫁最看重的就是門第,李義府身為宰相,因為不屬于“五姓七族”,在為他的兒子向“五姓七族”中的山東崔氏求娶時而被拒絕。由此可見,隋唐之際,即使“科舉制度”已經登上曆史舞台,做官不再完全講究出身,但重視姓氏等級、門閥郡望的風氣依舊十分盛行。所以,無論是官方還是私家,都對修編家譜十分看重。直到唐末黃巢起義,連年戰亂,大批的豪門貴族被掃蕩殆盡,舊的家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研究家譜之學才逐漸走向衰微。

宋朝之後,随着“程朱理學”的流行,儒家尊敬祖先的倫理道德觀念成為絕對的主流,修編家譜之風又日漸盛行,并形成了一套體例完備、格式規範的譜學體系。其中影響最大、最為後人推崇的便是歐陽修、蘇轼分别創立的“歐、蘇譜例”。在内容上,歐、蘇譜例隻記錄男性家族成員和其嫡妻,也就是原配,不記錄續弦的妻子和妾室,女兒也不能記入族譜,體現了濃厚的封建宗法觀念。元代、明代的家譜體例沿着歐、蘇譜例發展,但記錄範圍進一步擴大。有些族譜開始記載女兒的名字,尤其是女婿如果有功名在身,其姓名載入嶽父家譜也可增光添彩。續弦的妻子、側室也可入譜,部分小妾因生有兒子,母憑子貴,也會被特許入譜。

從某種意義上講,家譜不僅是記錄家史的文字檔案,也是剖析社會的微觀窗口。如《黑龍江瑷珲郭氏家傳》,這部來自黑龍江畔的郭氏家譜,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清朝初期移民關外的實例,而且是解讀重大曆史事件的證據,包括:康熙王朝抵禦沙俄大獲全勝、拆毀沙俄非法建設的雅克薩城、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末國勢日衰,被迫割地求和,簽訂喪權辱國的《瑷珲條約》等。兩百多年間清朝由盛而衰的曆史就這樣被濃縮到一部家譜之中,令人感慨之餘,也使我們進一步領略到家史與國史相互印證的曆史價值。

随着家族逐漸發展壯大,需要制定一些規矩來規範族人。比如為了便于區分族人的輩分,很多家族規定,同一輩的子孫,其名字中的一字必須使用同一個字,這被稱為“字輩”,名字的字,輩分的輩,至今很多家族還保留着這樣的傳統。通常,我們從一代代家族成員名字中的輩分字裡,看不出什麼深刻含義,但縱觀字輩譜就會發現,這些用字包含着豐富的思想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深信陰陽五行相生相克,要想大明王朝生生不息、千秋萬代,便要把五行元素融入子孫的名字之中。于是,朱氏子孫的名字中,必須含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後人笑稱,明朝帝王的名字幾乎包攬了大半個化學元素周期表。

再比如,儒家宣揚的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備受推崇,于是,以這些字眼為内容的字輩譜或排行譜非常多。字輩譜一般由家族中權勢或輩分較高的族人商議而定,不過孔姓例外,他們的字輩譜是由皇帝親自賜予的。在山東曲阜孔府詩禮堂,貼着一張告示,上面記錄着乾隆皇帝親賜給孔府的字輩譜,包括興、廣、慶、繁、令等30個字。凡是孔氏家族都要遵照這30個字進行字輩取名,于是便有了一大批我們熟知的名字,比如孔繁森、孔令輝等等。此外,孔門的三大聖賢孟子、顔回、曾參,這三姓的後裔也要使用這一字輩譜,這套字輩譜被成為“通天家譜”。字輩譜,像一條連綿不斷的生命之鍊,将同姓、同宗族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國人的姓氏文化曆史悠久、内涵豐富,人文情懷、曆史積澱、社會發展、文化融合等無不蘊藏其中,是傳統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強、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結,探尋中華姓氏文化傳承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是當代國人肩負的文化使命。

(本期編輯 李曼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