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末文化書法作品欣賞

雲末文化書法作品欣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14:15:42

雲末文化書法作品欣賞(淺談羅陽先生行草書藝術)1

■羅陽行草七言聯

■黃品功(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團成員)

東莞,古稱東官,曆史悠久,宋元以降,人才輩出,乃粵中文化之重鎮。東莞市書法家協會創始人羅陽先生,原名羅昆球,筆名仰齋,号雲浮遷客,在莞邑之内已是家喻戶曉了。他不僅是東莞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教育家,而且更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書畫藝術家。筆者居莞多年,有幸得他的指導和提攜,并且結為忘年之交。因常與他暢談書藝之道,故對他的書藝有較為深刻的理解,現就其行草書藝術簡評作如:

書寫的随意性。一個書家如能随心所欲地進行創作,至少必須具備各方面的能力,如學識修養、書寫技法、熟練程度、用筆、用墨等。羅陽先生早年從事教師職業,積累了豐富的曆史、天文、古文字、文學、藝術等多種門類的文化底蘊,故作書多是胸有成竹,信手拈來,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偶得天成。古今學行書者皆以“二王”為宗較多,羅陽先生亦是在臨帖臨碑上下過很大的功夫,長期臨池磨硯,且融諸家筆法、技法、章法、結構、墨色而後再融入個人情愫,獨創出其潇灑俊逸,秀麗典雅,法度嚴謹,宛如行雲流水般的行草書自我風格。而且憑着數十年來朝夕日課的積累沉澱以及悟性,使得其書作能随意揮灑,坦蕩自然,别有韻味。

章法的流暢性。一幅書作的好與壞,不僅僅從技法、筆法的精到及傳統功夫的深厚考慮,而且亦取決于書寫的謀篇布局,尤其是章法的流暢,線條的墨色變化,展示的視覺美感。一幅作品,視覺的感觀主要觀其章法、結構及行氣。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有一股氣勢貫穿整幅作品,由上而下,左到右,如針線相連,一脈相承。誠如一篇成功的散文,不管以倒叙、陳述或插叙形式開頭或結尾,都始終是“形散而神不散”。欣賞羅陽先生的書作,往往使人真正感受到這種“形散而神不散”的風韻。羅陽先生作書善于一吐為快,一揮而就,極少半途停頓或者甚至中斷幾天後再開筆。這樣便使得整幅書作氣韻均勻、自然,直接将個人的藝術感觸及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用宣紙宣洩出來。不偏不倚,氣正神全,上下錯落有緻,左右逢源,并善于筆用中鋒為主,側鋒輔之,顯得筆法有序,别具匠心,變化無窮。

題跋的藝術性。羅陽先生的書作,較多是有題跋,或借景抒情,或借題發揮,或是人生頓悟,或是激勵鞭撻,自始至終均用個人語言來烘托整幅書作的内容和主題。在其諸多的作品中,無處不體現出作者對社會的關心,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叩問,對藝術的诠釋,令人一目了然,盡情傾吐自我心聲。既可欣賞到作品的藝術内在美,又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靈美。這種題跋的形式雖然許多書家都慣用,但往往缺乏真知灼見,難以挖掘事物的實質所在,羅陽先生題跋的成功之處在于其心境平和,胸襟開闊,直抒胸臆,自始至終對人生持樂觀的态度,對藝術抱着執着的追求和熱愛。

書風的變革性。任何藝術都不可能一成不變。所謂變,即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探索革新。死守成法,隻會令人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古今學藝之人無時無刻都在不斷地改變自我,開拓自我。孫過庭《書譜》曾雲:“泯規矩于方圓,遁勾繩之曲真,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态于筆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鐘、張而尚工。”羅陽先生的書作大體分三大變革:早年以端莊秀麗、典雅的文人書卷氣為主,前期作品多以工整嚴謹,穩步發展。乃至六十歲後書風逐漸轉變,作品每每以傳統為本,以筆墨為質,以碑帖結合來開拓自我書風,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則注重線條的質感和個人情操為主要拓展方向,不斷向縱深發展。而後期則是以柔制剛,以靜制動,吸取舒放内在的靈氣和神韻,既有碑學的剛勁雄厚,又有帖學的清秀典雅,合而為一,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無法無我的境界。其書風亦經曆過由傳統到時風,再傳統,最後仍然是複歸傳統。因為萬物之藝術,萬變不離其宗,必須經得起曆史的考驗和生活的磨練,而後又以傳統的基調融入個人藝術觀點,最終達到傳統與創新齊驅并駕,這便是中華民族書藝最終能傲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由于其書作過分宣洩個人情感,導緻個别書法作品在字形上缺乏精到,如單個字放大則顯得随意,缺少推敲,用筆率意,未能将點、線、畫融于一體,但這仍然無法影響到其書法的廣泛流傳和衆多後學者收藏及鑒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