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說了多少次了,要帶着遊泳圈去海裡才安全,怎麼總犯這樣的錯誤呢?你再犯錯媽媽不喜歡你了啊”
碧藍的海邊,金黃的沙灘上,孩子哭成了淚人。這已經不是孩子第一次犯錯了,每次都是直沖沖的到海裡,不加任何安全措施,媽媽盡管說過很多次,可孩子依然屢教不改。
孩子犯錯,就像吃飯一樣頻繁而日常,免不了家長的苦口婆心的勸說調教。可那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終究還是一次次的挑戰着家長的耐心,是孩子聽不懂話?還是孩子就喜歡犯錯?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也許是家長給了孩子錯誤的暗示。
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的錯誤暗示是誘因
海邊的那個孩子,其實是我非常要好的一個朋友的孩子。對于孩子的教育,她從不刻闆也不棍棒,但卻總是挂着一句“你再犯錯,媽媽就不喜歡你了”。試想,一個孩子接收到了“媽媽不喜歡我的信号”,孩子的心裡會多麼的傷心。
犯了錯,接收批評已然讓孩子情緒低落,可是很多家長總會多加一句“不喜歡你了”,讓孩子的情緒一落千丈。
似乎孩子不犯錯的時候,家長才喜歡,孩子犯了錯,家長就不喜歡孩子了。孩子就在這種“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之間來回切換。
情感的切換取占了做錯事的位置,孩子更加關注的是家長對自己的喜歡不喜歡,多次被家長灌輸“不喜歡”,孩子就會産生很強烈的自我否定。
“不喜歡”讓孩子開始了自我否定,甚至自我讨喜
三個月前,嘟嘟被送進了寄宿學校,面對沒有媽媽爸爸的環境,嘟嘟很不開心。每逢周末,嘟嘟和父母在一起的相處都不太祥和,因為一周五天的分開,讓嘟嘟非常渴望父母的關注,周末回到家就是各種撒嬌調皮,肆無忌憚。
面對一個6歲的孩子,爸爸說“你如果以後周末回來總這樣調皮,我和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爸爸的“威脅”,并沒有讓嘟嘟改變了己,不再調皮,而是比以前調皮的更厲害了。嘟嘟曾告訴寄宿學校的校長“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我做什麼他們都不會喜歡了”。
這句話說出,就意味着,孩子對錯誤的改正失去了信心,開始自我否定了。
孩子的美好和贊許大多源自于和自己血濃于水的雙親,反過來,輕視和不喜歡也同樣源于父母的不良做法。也許隻是家長的一句随口而出,卻讓孩子認為,自己總犯錯,導緻了爸爸媽媽不喜歡我。
這種自我否定一旦形成,孩子就會默認自己是一個“犯錯體”,無論他做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會把他放在不喜歡的位置。與其不能成功讨取爸爸媽媽的喜歡,倒不如讨喜自己吧。而讨喜自己的最大表現,就是繼續犯錯,犯着自己已習慣的錯誤。
想讓孩子不再犯錯,重點不是用家長的“不喜歡”去威脅孩子,而是要告訴孩子,你怎麼樣做爸爸媽媽才會更喜歡你,你該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
想要孩子不犯舊錯,家長要教會孩子認識“錯誤”
不同于成年人的世界,孩子犯錯的緣由大多是因為喜好驅使,無法分辨錯誤與正确的界限。然而家長過度的用“喜好”和“威脅”去震懾孩子,驅趕錯誤,隻會讓孩子越來越差。
隻有孩子自己真正明白,錯誤是因何而起,如何改正,才能不犯舊錯。
1.孩子犯錯時,請父母不要回收你的愛
女兒總和媽媽說“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媽媽很詫異的反問“為什麼這麼問呢?” “因為我一犯錯,你就說不喜歡我了”。孩子的對犯錯的條件反射大概就是“我一犯錯,媽媽就要把對我的愛收回去了”。
我們擁抱孩子的愛是真實的,我們親吻孩子的愛也是真實的,當孩子犯錯,我們同樣要給予真實的愛。
某一天,當你看見孩子又犯了讓你說了八百遍的錯時,你氣不打一處來,但必須要保持平靜的心态,一定不要立即收回愛。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是:同樣的錯誤你已經犯了很多次了,需要改正自己,然而媽媽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你犯了錯而跑丢了,它永遠都在;不過如果你能改正,媽媽會更加愛你。
家長需要用“更加愛”去弱化孩子的犯錯動力,推動孩子的改錯動力,孩子才會知道,改正錯誤其實是件很劃算的事情。
犯錯的孩子,其實已充滿自責,不安,慚愧,但若對方不責怪,反而會生出一些感激來,更何況,這份感激是源自于最愛的爸爸媽媽呢。
2.面對孩子的犯錯,請為其“錯誤”提純
“淩晨兩點還不睡,你要幹嘛?” “我兒子又尿床啦,這個禮拜第三次了,我要瘋了”
朋友的兒子非常可愛,可就是尿床這個事兒讓媽媽再三的崩潰啊。面對尿床,媽媽也不好批評孩子,聽專家說這是心理問題,更是不好解決。
直到某一天,媽媽聽到了另一個朋友對孩子尿床的說法“尿床衣服就濕漉漉的,身上臭臭的,小朋友會笑話你哦”。這句話比起媽媽“你都把媽媽的床尿髒了,媽媽還得洗”好使多了。
很多時候,家長在面對孩子錯誤的誤區就在于,總是用情感和情緒去模糊化錯誤,比如,你的錯讓媽媽很傷心/媽媽很累/别人不喜歡你了....
孩子無法在陰霧中看清錯誤的樣子,甚至看不清自己,隻是被不知所雲的情感所籠罩。隻有家長将孩子的錯誤提純,精簡,用孩子聽得懂的話去解讀,方可讓錯誤這隻小怪獸在迷霧中原形畢露。
家長需要解讀孩子的錯誤,并為其提純,讓孩子作為一個錯誤的本源了解自己做了什麼錯的事情,這個事情是對孩子自己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孩子為什麼犯了錯等等,而不是告訴孩子你帶給媽媽什麼樣的影響。
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挖掘他自己最深層次的需求和影響,以此才能夠将錯誤的“影響”與孩子的相對應,明白了錯誤的最核心點,才會邁出改正的第一步。
3.面對孩子,請盡量選擇“傾向”于孩子的改正方法
能夠幫助孩子勇敢的去接受錯誤的改正,父母就要明白,真正的解決方法一定是孩子願意去接受的,那改正錯誤這件事,也自然是孩子心甘情願,不會再往返的事情。
看過很多家長,對于孩子錯誤的改正時,方法往往是“我說過這麼做就得這麼做”。但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比如“媽媽,我就先畫一個愛心再睡覺好不好?”我們更希望是後者的方法,因為孩子更容易接受。
選擇傾向于孩子的改正方法,并不是一味的考慮孩子的感受。
實則,我們都明白,教育權威之下,孩子無一不在言聽計從,可下一次,也許錯誤還會發生。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改正錯誤,最佳的藥劑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也明白父母的感受。
如果把反正錯誤這件事分為父母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兩部分權重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将其劃分比例為4:6,這意味着,父母要多拿出兩分的權威讓給孩子,不多不少,一分是愛,一分是尊重。
愛與尊重,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因為長期無法讨喜父母,而默認自己的無能,繼續犯錯。
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犯錯體”,他們隻是在去打敗小怪獸的途中丢了武器,還遭遇了迷霧。
而撥開迷霧,帶給孩子武器的那個人就是父母,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就是武器,為孩子的錯誤提純,幫助孩子認知錯誤,就是撥開迷霧,而最終,我們一定要選擇更适合于孩子的那條路,走下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