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孩子的教育,幾乎沒有家長不重視的,但是怎麼教育?大部分家長卻不明白。由于疫情的原因,孩子需要居家上網課,上網課期間多少家庭是雞飛狗跳,又有多少家長為之崩潰。想想我們的家長,在單位有的一呼百應,有的擺布事情是縱橫捭阖遊刃有餘,但是就是搞不定一個幾歲的娃娃,幾個成人服務一個孩子,讓孩子鬧得團團轉,于是網課期間催生出一個新詞,稱孩子為神獸,天天渴望神獸歸籠,回到學校上課。
孩子的教育真有那麼難嗎?說不難,大部分家長的感覺還真是不容易,天天為孩子的學習焦慮,天天與孩子鬥智鬥勇,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對孩子的前途缺乏信心。事實上就是如此,我經常在公交車上、在超市裡看見一個個隻有幼兒園年齡的孩子毫無原因毫無規範地在胡鬧,小小的年紀,根本不知道害怕二字是什麼,說無法無天一點不為過。這樣的孩子,還沒有走進真正的學校,就已經如此,老話講,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結果可想而知。網課上的表現也屬于正常了。
在2019年疫情網課期間,我們家卻是另一番景象,就是非常祥和,孩子在靜靜地聽課學習,家長在做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用操心孩子學習。上網課時,孩子認真聽講學習,網課結束,立刻做作業,做完作業,幾個小夥伴相約到樓下騎車玩耍。網課期間由于沒有了學校時的過多約束,除了上網課,可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時間,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段時間,反而成為了孩子美好的回憶。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活法,更有不同的收獲。我大緻計算了一下,僅2019年,她讀書就達50本之多,部頭大的有《西遊記》,部頭小的如《精靈鼠小弟》。孩子教育好了,既省心,又有成就感。
到底怎麼教育孩子?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抓住教育的本質。《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後,則近道矣。抓住本質,知道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什麼是先、什麼是後,就接近事物的本質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學會做人。做人在小的時候的表現就是習慣養成。網課期間的孩子表現為什麼那麼讓人無奈,就是習慣不好,習慣不好的原因,就是家長和學校沒有抓到教育的本質,沒有把做人作為開始教育孩子的目标而努力,隻是抓學習,結果孩子習慣不好,學習成績肯定好不到哪去。
教育是什麼?我國很早就有了答案,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堯舜禹的史前時期,《說文解字》解釋的最為直接:“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做善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教就是大人做,孩子效仿,當然是指正确的引導;育就是培養孩子走向善良,追求真善美。教育的最終指向是學會做人,方法就是跟着家長和老師做。
我的經驗就是:首先,要創設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培養習慣。這個環境,重要的是軟環境,不是裝飾豪華,家具高檔的硬條件,而是一個家長給孩子處處做表率,以身作則的家庭氛圍。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家長就不要玩;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家長就不要打麻将;要求孩子讀書,家長一定要帶頭讀書。我的孩子學習習慣好,原因就是我喜歡看書學習,沒有其它不良愛好,我幾乎每天都看書,因此,她們從小看到的就是一個喜歡看書的父親,因此,我的孩子從小就都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其它習慣也是如此,務必從小培養。
記得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剛剛會說話,根本不識字,在她大爺家就拿着一本一年級的語文書在看,她大爺到她跟前,她立刻說:不要打擾我,我在看書。她大爺一看,書都拿倒了。對于孩子的學習習慣以前我沒有過多的思考,直到有一天,我閱讀《朗讀手冊》的時候,書裡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就是要想讓孩子學習好,就讓孩子一出生就要看到閱讀的父母親。教育就是這麼簡單,父母要給孩子做榜樣。
一位老師說,要想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就要把家裝飾成書香家庭,我們現在的家庭都是娛樂式的家庭,電視放在客廳的中間,孩子能學習好嗎。
其次,要樹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理念,陪伴孩子。孩子的潛力巨大,需要我們去發掘。要開發孩子的潛力,就要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我們成年人有很多地方真是不如孩子,千萬不能有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的思想。我的二女兒開學就已經上初中了,今天早上我還在陪她讀書。我要求她學書法,我就每次都陪伴她去,無論刮風下雨,她在書法班學習,我也在書法班學習。同時,通過孩子的成長關照自己,才能發現自己很多的不足,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是我成就了孩子,還是孩子成就了我,我的體會,更多的是孩子成就了我。如果沒有孩子的陪伴,也沒有與大家談話的資格。
要想教育好孩子有很多技巧和方法,但是一定要抓住以上兩個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