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補中益氣湯每天喝

補中益氣湯每天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7:34:20

小編導讀

補中益氣湯由8味藥組成,多用于治療因脾虛氣陷而導緻的一些病證,用來效頗佳,是不少醫生的心頭愛。臨床的常用方、好用方,補中益氣湯一定榜上有名。如何才能用好此方呢?不妨來看看王立忠老中醫的經驗總結吧。


藥物組成:黃芪18g,人參6g,陳皮6g,當歸6g,柴胡6g,升麻6g,白術9g,甘草9g。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虛氣陷證,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語音低微,視物昏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弱,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見以上諸症者。

亦可治療氣虛發熱證,見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而胖,脈虛大無力等。

臨床常用于治療内髒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膀胱肌麻痹而緻癃閉、虛性便秘、慢性肝炎、慢性結腸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産後癃閉、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産、月經過多等。

還常用于原因不明的低熱、原發性低血壓、神經衰弱之失眠及健忘、老年性癡呆、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後毒副反應明顯者;亦可用于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服用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用方經驗: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緩急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以助升陽止痛之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滞、脘腹痞脹者,加木香、枳殼、砂仁以行氣消痞;久瀉不愈者,加蓮子肉、诃子、肉豆蔻等,以增澀腸止瀉之功;發熱心煩較甚者,加黃柏、生地黃等,以洩下焦之陰火;若虛人外感風寒,兼惡寒頭痛者,加蘇葉、防風等,以扶正祛邪、增辛散之力。

陰虛發熱及内熱熾盛者忌用。

王老常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子宮脫垂。此類患者常見腰部酸痛、腹部脹痛、白帶多、便溏、全身乏力、舌淡脈虛等症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蒼術、法半夏、砂仁、枳殼以燥濕化濁,再以補脾益腎的山藥、龍骨、牡蛎收澀以提高療效。

補中益氣湯每天喝(就用補中益氣湯)1

慢性前列腺炎屬中醫的“精濁”“白濁”“膏淋”“勞淋”等病證範疇,多為本虛标實之證,本虛多為老年人腎氣漸衰,脾胃虛弱,不能收攝,膀胱失于約束,而見諸症。王老常治以益氣補腎、活血祛瘀、化濁通淋。方用補中益氣湯和萆薢分清飲加減治之,酌加桃仁、紅花、王不留行籽等活血通淋。

對于老年慢性浮腫及其他不明原因水腫,尿檢無異常者,從中醫辨證多為脾腎虧虛,常因日久正氣漸衰,水邪壅阻經隧,絡脈不利,瘀阻水停,每多遷延不愈。王老治以益氣健脾、補腎利水,采用補中益氣湯合濟生腎氣湯加減治療,療效顯著。

頭痛屬氣血雙虧者,多因久病或婦女月經過多或産後失血,以緻營血虧虛,不能上榮于腦,症見頭痛目眩,勞累則頭痛加重,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王老以益氣養血、補腎充腦為治則。方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可酌加首烏、蔓荊子、菟絲子、枸杞、菊花。

眩暈若因勞倦傷脾,中氣不足而緻,王老常以益氣升清榮腦法治之。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若見氣虛汗多者,加防風、浮小麥、牡蛎;若見大便稀溏,去當歸,加蒼術、山藥、薏苡仁;若兼見頭暈頭痛者,酌加川芎、葛根、荷葉、蔓荊子。

老年便秘,氣虛型亦較為常見。症見大便秘結,甚則10~15天一行,伴少氣懶言,自汗,便後虛疲至極,腹中不脹不痛,舌淡苔薄白,脈虛細。王老常治以補益脾肺,佐以潤腸通便。方藥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蜂蜜、桔梗、火麻仁、郁李仁等,其中重用生白術30~40g,具有運脾潤燥通便之功;若與滋陰的生地黃、升陽的升麻同用,可增強療效。

對于感冒,王老主張治療的同時,要重視調理脾胃,特别對于脾胃虧虛,脾胃有宿疾的人,若易發感冒,常囑患者平時服用補中益氣丸、香砂六君子丸緩解,亦可預防感冒或慢性支氣管炎,療效頗佳。

内傷低熱,病程較長,多為氣虛、陽虛者(按:這個陽是中焦脾胃之陽,亦謂之中氣、中陽。“陽氣者,煩勞則張”,“煩勞則張”實為陽虛,其道理即在于此。這種低熱,為虛則不内斂而外越而緻低熱)。其症狀,一般是下午體溫升高,勞累之後往往發熱明顯。王老治療上一般輕者用補中益氣湯,重則用當歸補血湯加黨參。若汗多加浮小麥。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視胃氣為本,内傷低熱,脾胃已弱,藥量宜輕,甯可再劑,不可重劑。

名醫方藥經驗集

臨證多年,醫人無數,老中醫将自己的方藥經驗總結于此——

補中益氣湯每天喝(就用補中益氣湯)2

《王立忠臨證方藥心悟》

本書内容分四部分:經方新用、時方妙用、驗方活用、用藥特色。書中介紹了作者臨床常用的經方、時方、經驗方及其拓展治療内、外、婦、兒各科雜病的臨床體會,闡述了這些方劑加減運用的規律與方法,介紹了作者擅長運用的100餘味藥物及50餘對對藥的精巧配伍應用。為配合論述方藥應用心得,書中列舉了百餘例真實醫案,案中均含症因脈治及按語。本書内容豐富、語言精練,包含作者較多獨到見解與實踐體會,實用性強,具有較高的學術及應用價值。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王立忠臨證方藥心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立忠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于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