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前段時間看見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主題就是現在熱門的話題——丁克。
但是比起文章内容,更有意思的是網友的評論:你孩子以後罵你無能的時候别抱怨社會,自己拖累兒女的時候不要慚愧慚愧,怨天尤人的時候别求助社會。
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就是指具有生育能力,但選擇不生育的人群。英文解釋也就是“雙薪水、無子女”的夫妻。
在信息繁雜的時代,能夠通過網絡這個渠道進行交流,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我總是會被網友們的智慧驚豔到,也總是能夠在諸多的思想碰撞過程中,了解到更多人的想法。
很多人說,丁克是一種選擇,而且是有錢人的選擇。
在這部分人眼中,傳宗接代是家族傳統,為了家族和民族的延續,生孩子是自己的義務,因為沒有人是為自己而活的。
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确隻為自己而活。
不生孩子,選擇丁克,這樣的行為,是自私嗎?
可是,到底什麼是自私?
在心理學層面上,自私心理的解釋是這樣的:“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根據自私的程度不同,被歸結為不同的狀态,從輕微的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到嚴重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誣陷他人”,在這些自私的表現中,集中反映的都是病态社會心理:貪婪、吝啬、虛榮等。
但是自私,又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幾乎人人都有“自私”這個特質存在。
肚子和身體都是自己的,細胞合不合成也是夫妻二人說了算。
是否要生孩子這個命題,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決定權好像都在為了生孩子而切實出力的兩個個體身上。
既然選擇權在自己這裡,無論選擇哪個,結果都是自己在承擔,那麼為什麼選擇丁克,就變成自私了呢?
如果不生孩子是種自私的行為,那麼生了孩子養不好,禍害家族和社會的時候,算不算自私?
血脈和文明的延續傳統觀念看來,生孩子是人類血脈和文明延續的關鍵指标。
的确,不管是現在的社會文明,還是《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等這樣的科幻電影,無一例外的都強調了人類作為智慧體,為生命個體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傳承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
即便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前景良好,但是科技的智慧體與血肉的智慧體,終歸存在差異的。
很多科學家也在努力進一步提升和發展AI技術,但是AI到底能不能取代人類,成為精神和物質文明的傳承者,還是亟待商榷的。
很多老一輩的人更是認定了“我們家的血脈不能到你這裡就斷了”的想法。為了打消現在很多年輕人想要丁克的想法,他們的家人也是苦口婆心。
而“丁克死了沒人埋,一輩子孤苦伶仃”就成了大家遊說的重心。
理論上來說,選擇成為丁克一族,就意味着在一個家庭中,隻有夫妻二人共同生活,雙方不生育子女,不撫育孩子。膝下無子,也就意味着今後老了沒人照顧。
這也就是延伸出了更多的社會問題:養兒防老不再奏效、社會老齡化嚴重、在生病時沒有子女關心照顧、死後沒人處理後事等。
除了這類真的喜歡孩子,夫妻雙方想要有愛的結晶的人以外,還有一些人生孩子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老了有人照料,畢竟丁克家庭的确可能會面臨“孤獨”“無人照顧”的情況。
但是現在醫療水平發達,各種養老體系也在逐步完善,關于丁克孤獨終老、臨了沒人照料的問題,大家也不必過度擔憂。
人生有着百态,丁克就是其中一種。
有的人願意選擇丁克,是因為丁克确實能夠高效存錢,夫妻也能更好的享受二人世界,不生孩子可以避免很多問題和麻煩,也避免了将要承擔的一些社會責任。
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更高效,更能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事,不用擔心怎麼教育孩子,不用愁會不會培養一個社會敗類。
但是不生孩子也有相應的弊端,例如,缺乏父愛和母愛這樣的情感鍊接,如果家裡人不理解可能還會傷害家人的心,一定程度上沒有為社會傳承作出更多的貢獻,自己今後可能會産生孤獨感。
但是,如果要用“老了沒有子女陪就是孤獨”來反駁這個觀點,那麼現在社會,每個有子女的老人都得到了孩子的陪伴嗎?每個有子女的老人都不孤獨嗎?
孤獨是一種心境,任何階段,任何人都可能會有,關鍵在于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更何況人生也并不是黑白分明、非錯即對的。
當然了,人類最大的問題之一,就在于思緒的變化。
如果沒有想清楚生不生孩子,就别着急做決定。
很多人選擇了丁克,過了最佳生育年紀之後開始後悔當初沒生孩子,也有人在孩子呱呱墜地沒多久後,就開始後悔自己當初決定要生孩子。可是孩子,有什麼錯呢?
說到底,不必把孩子當做一段關系延續的成果。
孩子的确可以象征一段感情的結晶,但是愛情的結晶不一定非得是孩子,兩個人一起打造一個小花園,一起養個寵物,難道就不是愛的結晶了嗎?
孩子的确是可愛的,生命的确是寶貴的,可是不見得所有人都願意、有能力承擔這樣的重任。
是否丁克,是個人選擇,旁人沒有立場對其進行評價,更沒有資格進行批判。
不過,無論你選擇哪種,都希望你能對此肩負起相應的責任。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