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傑
浪漫情懷,從食野味開始。
農村老話“正月的茵陳,二月的蒿,三月把它當柴燒”。說的就是春天裡老百姓很稀罕的一種植物——白蒿。
白蒿多生長在河灘、沙梁、荒地等貧瘠的土地上,采摘也是相當的不易,在幹枯的蒿草根部,一簇生長,弄不好會被幹枝戳傷,受點皮肉之苦。
農曆正月,白蒿才剛萌芽,藥用價值最高,具有清熱利濕、抗炎、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經常食用養生保健,有利于身體健康。因為蒿經冬不死,春天則因陳根而生,故中藥叫它“茵陳”;白蒿長勢較快,進入農曆二月,棵大苗壯,雖然好采但是藥性有所減弱,适宜食用,叫“白蒿”;農曆三月時葉敗株黃,藥性不再,嚼起來幹臘墊牙,隻能當柴燒了。
白蒿最好吃的做法就是蒸麥飯。将采摘好的白蒿擇洗幹淨,控水分(不能控得太幹,否則纏不上面粉),切碎,拌上一些面粉,拌勻,揉搓,上籠蒸十多分鐘,再用熱油一潑,就是一道香味撲鼻的白蒿麥飯。
錯過了太陽,還有月亮;錯過了新年,還有陽春;錯過了正月,還有二月。今年春節期間,正趕上新冠肺炎爆發,全民不得不禁足在家,自我隔離。往年正月二十日開始一定到田間地頭挑白蒿的習慣,隻好推遲。過了農曆二月二,妻子說再不挑白蒿,想吃白蒿飯就得等到明年了。于是,我們來到城南工業園區所在的沙窩窩開始挑白蒿。
王維在《終南别業》 裡寫到“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确實如此,疫情過後,第一次到鄉間,桃花紅,梨花白,春和景明一覽無餘。
遊走田隴間,鳥語人影亂。碧水盡眼底,春意滿胸懷。
挑白蒿,消耗的是體力,收獲的是清新的空氣和萌動的春天;擇白蒿,消磨的是時間,磨砺的是堅毅;洗白蒿,淘漉的是泥沙,留下的是清氣;蒸白蒿,磨損的是刀刃,氤氲的是煙火;吃白蒿,嘗出的是新鮮,品出的是苦澀。
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勞動,香中略帶藥味的白蒿麥飯終于端上餐桌。除此之外,也可以把洗淨的白蒿陰幹(不能在陽光下暴曬,否則就失去了藥效)當茶喝,長期飲用,效果也相當不錯。
桃花笑春風,清氣滿乾坤。不禁想起王觀《蔔算子 送鮑浩然之浙東》裡的詩句“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作者簡介:
李志傑,大荔縣城關中學高級教師。微信昵稱“心在雲水間”取自“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早年上學就是“棗花文學社”成員,喜愛文學,尤其喜歡古詩詞和抒情類散文。
(來源:大荔文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