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問題除了麻木、疼痛,還有一系列常見症狀,如有些人長期手熱、出汗,經常潮潮的,還有些人長期手腳冰涼,即使是夏天依然如此。
“五心煩熱”常見于陰虛潮熱者
五心煩熱:雙側手心、腳心發熱以及心胸發熱、煩躁的症狀。
人的手腳心有大量的汗腺分布,當體表溫度升高,排汗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汗液排出後,水分蒸發帶走熱量,能起到調節體溫的作用。而病理性的手腳心發熱、出汗,可能是陰虛導緻的。
陰虛導緻的手熱,表現為一陣陣的潮熱、出汗,這種潮熱汗出往往沒有誘因,以半夜、午後、溫熱的環境多見。患者多舌質紅(比嘴唇紅)、苔少甚至沒有舌苔、經常口幹舌燥;有的患者可以有腰膝酸軟、耳鳴、男子遺精、早洩等,還可以有齒松發脫、健忘;或見女子經少或經閉、崩漏,失眠,口咽幹燥,心煩燥熱,午後顴紅,形體消瘦,小便黃少,大便幹結等症狀。
以上症狀可以同時存在或是僅有幾條表現,具體需要醫生根據症狀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在明确是陰虛導緻的手熱後,就可以辨證論治了,多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如腎陰不足出現的陰虛發熱用知柏地黃丸,如肝陰不足引起的肝陽上亢用丹栀逍遙丸等,肺陰不足的可以用清燥救肺湯等。
手腳寒涼,除了陽虛也可見“四逆散證”
手涼的患者多見于陽虛證,同時伴有全身怕冷或飲食生冷時大便溏薄、腹瀉等症狀。這類患者适量服用生姜、桂圓、紅參、羊肉等溫熱的藥物或食物,添衣加被後會明顯好轉,不會出現口舌生瘡、便秘等熱性症狀。
實寒證如寒濕内阻也會引起手涼。就像冬天天氣本就寒冷,如遇上陰天霧大則更冷,霧散雲開則暖。這類患者的怕冷,是長年累月積聚在體内的寒濕之邪将體内的陽氣阻遏在内,而體内的陽氣因為飲食生冷貪涼而受損不足,無以溫養軀體,舌苔表現為白膩,大便偏軟爛。一旦寒濕祛除,就如同撥開雲霧見太陽,手腳怕冷的症狀就緩解了,予以散寒化濕藥物就能解決問題。
此外,經常手涼或某一段時間感覺手涼,除了陽虛,還有一些是末梢血液循環差造成的,中醫稱之為“肝氣郁結,四肢逆冷”,即“四逆散證”。臨床上,這樣的患者以女性為多見,女性中又以中等偏瘦身材為多見。這與患者皮下脂肪少,皮下毛細血管缺乏保護,容易受到環境冷熱變化的刺激而過度收縮(怕冷)或擴張(手足心汗多)有關。也多見于缺乏運動的人,運動過少、血液流動緩慢,心髒流出的動脈血不能有效、迅速地抵達四肢末梢,不能緩解低溫造成的四肢不溫。同時,體内肝氣郁結化熱,出現胸脹、易怒、口舌生瘡、痔瘡、便秘、心煩失眠等症狀。這類患者服用溫熱性的藥物不但不能緩解手腳冷,反而助長體内肝火。治療時,應當使用方劑如四逆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加減)以疏肝理氣通陽。
長期緊張、焦慮會導緻手足多汗症
手腳因天氣、運動等原因出汗是正常的,如果汗液排不出來,就會手足心灼熱,繼而身體煩熱不安,甚至高熱不退。但如果出汗太多,源源不斷,又會帶來其他問題。
手掌經常濕漉漉的,嚴重時汗水都能滴下來,影響到了工作和生活。考試時緊張,手汗将考卷弄濕;工作緊張時,出汗多以緻工具握不住,打字時手把鍵盤弄濕;與人交流時,因手心多汗不敢與人握手。這種功能性的手腳異常多汗稱“手足多汗症”。汗腺的分泌是由交感神經所控制,如果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如焦慮、緊張、興奮、恐懼、壓力、高溫等,或使乙酰膽堿分泌增多,會造成手心排汗異常增加,汗液分泌過多。
還有一種病理性多汗,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結核病、佝偻病、部分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及精神障礙等系統性疾病,繼發手汗過多,這些需要通過醫療手段确診治療原發病。
手汗不是小毛病,要及時治療
長期手汗,潮濕的局部環境會導緻手部脫皮,容易受到細菌或真菌的感染,還可能導緻其他手腳皮膚病的出現。手腳多汗,西藥一般采用維生素B1、谷維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當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酰膽堿藥。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膽堿藥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有些人通過吃藥不能緩解手汗多的症狀或者症狀十分嚴重,希望快速地緩解,可能就會考慮到用手術治療。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經位于胸椎的第二及第三節,也就是大約位于乳頭連線,再高一點的背部脊椎的兩側,隻要将這兩節的交感神經切斷,就可以達到使手部不流汗的目的。盡管手術治療手汗的效果顯著,但手汗停止後,身體其他部位往往會代償性出汗(手術後上半身即乳頭以上的身體部位,汗出的症狀幾乎停止,而下半身卻常常會濕漉漉的)。除了特别冷的天氣外,代償性出汗會持續存在,并不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減少,還有可能更多。這是這類手術後較為嚴重的後遺症之一。
故臨床上,建議多配合中醫治療,根據上文提到的陰陽虛實、肝郁内熱、寒濕内阻等辨證治療。預防方面,平時保持手足清潔幹燥,可用5%的明礬液每日浸洗局部;穿透氣性較好的寬松鞋襪,有助汗液的蒸發,避免引起腳氣、皮炎等皮膚問題;調節情緒也有助于緩解症狀。
本文選自《中醫健康養生》
2020年5月刊P57-59
(枳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